下文“何患不知”的“知”一样,都指了解道人。
[译文]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回答说: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
如果心里不了解道,就会否定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人有谁想要得到
自在却遵奉自己否定的东西而用它来制止自己所赞成的东西呢?用他那种否
定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一定会和不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奉行道
的人志同道合。带着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和不奉行道的人去议论奉行道的
人,这就是社会混乱的祸根。像这样,那还凭什么去了解奉行道的人呢?
再说:心里了解了道,然后就会赞成道。赞成道,然后就能遵奉道来制
止违背道的东西。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会和奉行道的人情投
意合,而不会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带着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和奉行
道的人去议论违背道的人,这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关键。像这样,又何必担忧
不能了解奉行道的人呢?
所以,把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了解道。
[原文]
21.8 人何以知道?曰:心(1)。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
也(2),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3),知而
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
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
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4)。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
静,作之则。将须道者(5),之虚则人(6);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
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7)。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
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8)。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
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9),制割大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