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了;从自然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些因循依顺了。这几种说法,都是道的
一个方面。道,本体经久不变而又能穷尽所有的变化,一个角度是不能够用
来概括它的。一知半解的人,只看到道的一个方面而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它,
所以把这一个方面当作为完整的道而研究它,于是内扰乱了自己学派的思
想,外迷惑了别人,上被臣民所蒙蔽,下被君主所蒙蔽,这就是蒙蔽的祸害
啊。
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学习,集其大成而足以用来辅助
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只有孔子这一派掌握了周备全面的道,推崇并运用它,
而不被成见旧习所蒙蔽。所以他的德行与周公相等同,名声和三代开国之王
相并列,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原文]
21.6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
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1)。是故众异不得相
蔽以乱其伦也(2)。
[注释]
(1)县:同“悬”,挂。衡:秤,指标准。县衡:挂秤,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2)异:差
异,即21.2“万物异”之“异”,指偏于一端的对立面。相蔽:见21.2 注(3)。伦:条理。
[译文]
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
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
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
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
衡。所以众多的差异与对立面就不能互相掩盖以致搞乱了条理。
[原文]
21.7 何谓衡?曰:道(1)。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