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留言  博客  繁體中文
 
  首  页 |  联系我们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人生咨询 传道解惑 经典案例 投资理财 资源整合 经典解读 地产风水论坛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学员天地 ·经典案例 ·经典解读 ·联系我们 ·人生咨询 ·资源整合
您的位置: 东方文化弘未来咨询网|卦台山周易大学承办 >> 文章中心 >> 经典案例 >> 中西合壁 今天是2024年5月11日, 离本网站21周年还有30天    
 阅读文章

当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与中华文化

浏览次数:3300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10-2-4 15:16:37提交会员:admin
当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与中华文化(2010-01-31 19:20:11)
标签:中西文化 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数学体系 钱学森 杂谈 分类:其他文章

 2005年6月17日在“首届中华文化与21世纪新文明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稿
 李世煇(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提要:本文要点有三:

1.  阐述对文化与科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

2.  基于 16 项个案(其中13位与笔者有学术交往),初步概括中华文化在当代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的五种表现;

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人的因素等有关的一些思考。本文实话实说,不隐瞒观点,以利质疑;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愈辩愈明,以期对提高民族自信心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华文化,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个案,作用,具体表现

1. 引言
杨振宁先生在“ 2004 文化高峰论坛”的报告中,认为“《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历史地、全面地对中国和世界的科学发展史加以观察,这里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①  为什么 15 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遥遥领先西欧?(或:为什么 15 世纪以前,西欧的古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
②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即李约瑟问题)?(或:为什么近代科学仅仅在西欧萌芽?)
③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或称后现代)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有正面作用?还是有负面作用?有无重大作用?表现何在?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自然科学史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据报道 2001 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 49 个主要国家中居于第 28 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严峻态势下,能否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第三个问题取得共识,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事关中华民族当前发展与前途命运。如果说这是一个比李约瑟问题更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当不为过。
本文主旨: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试图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的 16 个自主创新实例中,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自主创新中发挥作用的五个具体形式,然后结合笔者的点滴实践感受,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个人水平、见闻与篇幅所限,在某些方面更重要的一些自主创新可能未能论及,局限性难免,不妥之处,敬请海内外前辈与专家学者不吝教正。

2.  中西文化互补乃大势所趋
——对文化与科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
    为便于交流和讨论,本文开门见山,将有关文化和科学发展的看法,分别阐述如下:

2.1  关于文化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
⑴  人类欲免于自我毁灭,有赖于中西文化互补
"9.11" 事件及其后全球事态的发展,验证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 Toynbee,1889 — 1975 ) 1972 年的论断: "西方能够激发活力或造成破坏,但是,它不能造成稳定和统一"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今世界范围内的不安、沮丧、紧张和暴力,说明了这种危险。人类无疑正在走向自我毁灭,除非我们能成功地形成天下如一家的状态”。
面对全球环境,资源,人口三大危机,以及日益严重的民族,宗教等激烈冲突, 1988 年,在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汉•阿尔文( H. Alfven , 1908 — 1995 )做了 "最精彩的发言" :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 25 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

⑵  中西文化互补产生新文化
87年前,李大钊先生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种认识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汤因比先生在比较研究中认识到:“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关系”,并指出:西方的活力与中国的稳定恰当地结合起来,很有可能产生一种统一的文化,不仅使人类得以继续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
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西方近代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和斗争”。中国自古既维护民族独立,又道德教化“协和万邦”,“缺乏近代民主传统,缺乏近代实证科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缺点”。。
中西文化互补这一历史趋势,体现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即多元文化优势互补,综合创新,产生出一种更高形态的文化。

2.2  关于科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
⑴  是不是只有西方近代科学才是科学?
我赞同钱学森先生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科学,改造世界的学问是技术。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认识世界的过程就产生了,并一直在发展变化着。因此,科学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概念。有人把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征,作为判别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认识。

⑵  中西文化性质不同,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既相对,又互补
从阴阳相对、互补的观点看来,凡是活动的、兴奋的、外向的、居上的、温热的等等,都属于阳,而凡是沉静的、抑制的、内敛的、处下的、寒凉的等等,都属于阴。因此,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相近,具有普遍意义。用以观察中西文化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特点,可作如下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观察(整体观察相当于战略、全局的思考。“重”指着重、偏重,并非不要对立面,下同),重定性把握,重模糊判断,重悟性思维,可认为属“阴”;
与之相对,西方文化重细分实验(相当于战术或技术的、局部的思考),重定量描述,重精确分析,重逻辑推理,可认为属“阳”。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适合于产生手工业时代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正如牛生牛犊,顺理成章;工业时代的近代科学技术只能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中萌芽,正如马生马驹。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打败了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则“日中则昃”之象已现,亟需中西文化互补。在产生了领先世界千年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后,还要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正如牛已经生了牛犊,还要它再生一个马驹一样。从阴阳相对、互补的观点观察,这种要求本身是不大合理的。

⑶  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
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后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新特点,可以推断,至少在 21 世纪初叶,以下特点仍将保持:  
①  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某些基础研究突破性周期大为缩短;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应用的周期明显加快;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空前巨大;科学知识的积累出现了按指数增长的发展趋势。
②  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
③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④  技术基础上的智力放大(脑力劳动的部分解放)
⑤  在环境、资源、人口、灾害等全球性问题的严重困扰下,世界科学与文化的根本观念开始发生巨大转折;科学潮流也正明显由大物理学时代向复杂性研究时代过渡。

⑷  关于中西科学传统的特征
董光璧先生有如下概括:在自然观方面,在中国以生成论为主导,在西方则以构成论为主导;
在逻辑形态方面,在中国以类比和互补推理为主导,在西方则以归纳和演绎推理为主导;
在理论造成方面,在中国以模型论为主导,在西方则以公理化为主导。
现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沿着西方科学传统演进的,未来科学的发展可能表现出中西两种传统互补的特征 。

⑸  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探索亟需中西文化互补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总体上是西化,“同中国传统观念进行彻底的决裂”(如民国初年废止中医案)。科学技术界习惯于以西方近代科学与文化为尺度,对中国学术进行诠释和衡量(如 1949 年以后的中西医结合)。在科学研究方面,以陈寅恪先生为代表的观点“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20世纪 70 年代,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显现重大问题的同时,复杂性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而西方科学传统的还原论方法却面临困境。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的作用,逐渐引起国外有识之士李约瑟、伊•普里戈金、英国《自然》杂志主编菲•坎贝尔等的关注和赞许。
但是,在中国“我们今天几乎达到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地步” 。有些人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宣称:中国人“还没有蜕掉原始思维的老皮,因此很难在实践经验中,抽象出具有实效的理论”。。笔者感到,这种情况近年已开始有所改变。首先是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强调“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日报》近日刊登了孙文鹏、任振球等9个科技工作者“科学探索不需要也不可有‘科学警察’”的联名信,号召展开讨论等。但是,科技体制的改革尚需时日,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前沿探索的课题,仍然得不到最低限度的资金支持,而且不时成为“反伪科学”棍子的打击对象。总的看法:形势好转,问题严重,前途光明,大有希望。

3.  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重要作用的五种表现
根据笔者切身体验与观察,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确有重要作用。深受“西方中心论”影响的某些中国科学家,思想尚未解放,很需要一个中西文化互补的启蒙运动。下面介绍的 16 项个案涉及17位研究者,其中有13位与笔者有学术交往,因而有一定的了解与亲身体察和感受(以下均以※号标注)。
凡是科学技术创新,都是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存在着失败与成功的两种可能性,而且失败的可能远大于成功。16个创新个案大体可以分两种情况:一部分研究课题,在主观努力符合客观外界的条件和规律性的情况下,已经在国内外(或国内、或国外)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承认,并已经经过社会实践验证。另一部分创新课题,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与实践验证的必要条件,经多年探索和拼搏,虽然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只能说有可能是重大科技自主创新的苗子;因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仍在困境中。
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是中华文化认识世界的基本特征和长处。从 2500 年前《易经》的“仰观俯察”、“感而遂通”,到 20 世纪 30 年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才能懂得”,已经贯穿于全部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成功实践。某院士所谓“一切从臆想笼统出发,这是古代易经的基本思维模式”,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从本文简介的 16 项实例可以看出,“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换言之“要从整体上考虑和解决问题”,都是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的主要原因,各例无一例外;并由此导致其创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
    展望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华文化在当代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仅仅是个开始。目前资料数量所限,对其进行科学分类的条件似尚不成熟。作为初步的论述,目前只能从每个个案选择一个比较突出之点,加以适当区分,初步分为“体系互补,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取象比类,中体西用,典籍资料”等五种具体表现;并根据个人的理解,作一粗略的简介。

3.1  体系互补
    ⑴  钱学森中西优秀文化互补,创建复杂性研究中国学派※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退出领导岗位,开始了他攀登科学新高峰的历程。钱学森院士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易经》的整体观和《黄帝内经》的整体辨证施治方法等,并在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汲取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把中国的整体观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多有建树。本文篇幅所限,仅对钱学森创建系统科学的一个创新点(复杂性研究的中国学派)作一简介。
    钱学森从两个方面走向复杂性研究:一是解决国家重大实际问题,如军队建设、国家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实际问题等;二是致力于建立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即系统学,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钱学森的复杂性研究在国内是超前的,在国际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贡献主要是提出复杂性研究的独特思路和方法论,可分两个层次。一是从方法论层次划分简单性和复杂性,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强调解决复杂性问题必须利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对各种理论知识综合集成;对科学和经验综合集成;对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综合集成;在以人为主的原则下,对人的智能与计算机“智能” 综合集成;定性思考与定量分析综合集成。总之,集大成,得智慧。这是系统方法目前最科学合理、实用价值最高、最全面的概括表述。二是具体方法层次,建立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用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预测和决策,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已在国防建设等方面实际应用,发挥重大作用。
    人体是最复杂的系统,推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是钱学森科学活动的重点之一。2004年3月吴国盛教授撰文阐述对人体科学的观点:“研究特异功能兴衰史,钱学森与于光远之争是无法回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之间是两种科学观之争。其中于代表的是近代西方的古典科学观,而钱则希望坚持一种开放的能够容纳东方智慧的新科学观。”[1] 1986年钱学森针对人体特异功能讲道:“要说过去我自己本来也不相信这个东西的,后来在航天医学研究所的同志帮助下看到了这个事实,那我就不能不相信,……,像这么一个科学问题我认为不是说没有假的,只要有一次是真的就要研究。”(见钱学森《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谈》P411),他还讲过亲身经历的实例:“我们还用高速摄影机照过,药丸子看它从瓶底里掉出来,但是瓶底就是没有坏。”(见钱学森《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P103)。就是说,钱学森主张对“真的人体特异功能现象”进行科学研究。马蔼乃教授指出:科学发展历来靠证伪,而不是靠打假。自从波普尔提出批判理性主义以来,证伪(检验)已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共识。在某院士主编的《伪科学再曝光》一书中,人们看不到对于钱学森举出的实例是如何证伪的,但是,这位“著名科学家”竟然作为反面人物的代表出现在该书“中国科学与伪科学斗争大事记”之中,公诸于世。这种不加证伪乱扣“伪科学”大帽子的现象,显然违反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众人侧目,公道难伸,实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一大障碍!
    笔者不练气功,对人体特异功能不了解,既无根据肯定,也无根据否定,认为是一个科学是非之争,应该通过科学研究和证伪加以解决。正如毛泽东所说:“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希望在胡锦涛主席的倡导下,中国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⑵  吴文俊实现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体系与西方数学体系互补
    几何定理的证明很难用逻辑推理,要靠人的直观和经验,曾经是世界人工智能界一大难题。据吴文俊院士自述:在“文革”期间学习了毛泽东思想,认识到可以不在西方数学范围内纠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学习中国古代数学和下放到计算机工厂,使他找到了解决途径。吴文俊发现,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是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导致解方程的方法,即算法,而算法正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因此,中国古代数学是适合于计算机时代算法的数学,即机械化数学。
吴文俊的突破口选在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他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然后用他提出的“整序原理”消未知数,判定定理是否成立。吴文俊仿照计算机的动作,手算几个月,证明了第一个定理。1976年以来,已经用计算机证明定理 600 个以上。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被称为“吴方法”。吴文俊的实践证明,中国古代传统数学适应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与西方数学互补的一个数学体系。吴文俊深有体会地说:“使秦汉迄宋元傲居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数学,重展昔日雄风于今日,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⑶  蒋春暄应用中国传统数学方法解决西方数学重大难题※
   蒋春暄高级工程师,运用特例分析和中国古代研究数与数关系的方式,发现素数分布存在着规律性的函数关系,从而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否定了黎曼假设。蒋的论文在1998年美国《代数٠群٠几何》发表后,受到该刊主编、强子理论创始人、物理学家兼数学家桑蒂利的高度评价。而美、意等国和中科院数学研究院的多国数学家,均声称发表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但都在国际权威刊物美国《数学评论》上被数论专家一一否定。唯独蒋春暄在国外发表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至今已有6年,国际数学权威刊物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分别再次报导蒋的论文摘要至今也已4、5年,却一直没有任何人去否定。蒋也是国内外证明费马大定律的第一人。而持反对态度的国内数学“权威”,对蒋的论文至今提不出究竟错在那里。某院士不谈任何理由,就说“蒋春暄的研究方法是伪科学的典型”。
蒋春暄应用中国传统数学方法研究数与数的关系,发现素数分布规律、解决西方数学重大难题的实践,虽然在国内尚未得到承认,但在国外数学界已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继吴文俊先生之后,再次证明中西数学体系实现互补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与光明前景。

此外,中医治疗 SARS、爱滋病的显著疗效,证明中西医学体系必将实现优势互补。这是在当代科学技术自主创新中,中华文化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突出表现。此次会议将有专题报告与研讨,且属笔者不甚熟悉的领域,故从略。

3.2  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
    ⑷  马蔼乃创立地理科学体系※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蔼乃女士是国内外著名学者;从教以来,博采数、理、化、天、地、生、人相关科学领域知识之精华,“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勇于承担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难点的课题,在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中开拓创新,在地理科学前沿拼搏近半个世纪,把地理学由一个定性为主的人文学科,发展成为文理工结合的,以理为基础的一门地理科学。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将逻辑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有机综合的辩证逻辑推理的形式化与计算方法,不仅已有效应用于地理科学技术,对于 21 世纪复杂性科学技术研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马蔼乃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整体观察与体认证悟能力,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包括地理哲学思想(人类知识集合系统中人类生存环境的认识)、理论地理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模型为技术基础)、地理系统工程在内的、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体系,在学习、研究与发展钱学森先生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中,创造性地做出突出贡献。主讲“河流地貌学”、“遥感概论”、“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等多门课程;至2000年已出版专著5部,论文74篇;主持“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项目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或参加的项目先后多次获奖;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中西文化互补、创造性地发展 21 世纪科学的重要地位,将日益得到承认。
  
⑸  徐业林发现人类取之不尽的洁净新能源※
    1958年党中央、毛主席批准陈云、郭沫若、贝时璋等总揽科学发展全局的建议,在中国科学院组建生物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专业毕业生徐业林有幸投入贝时璋先生门下,并且忠实地、数十年如一日地、创造性地执行了贝时璋先生从整体上观察世界科学发展,面授的研究路线:“如今单纯的物理或生理研究,都难以产生大的成果;而在生物和物理的交叉地带很有可能产生”。徐业林研究员从生物入手到从物理入手,从气体研究到固体研究,百折不回,终于发明了无偏二级管。其工作原理是在两块金属板之间夹一层半导体,两块金属板中一块是光滑的,另一块布满了小坑。在不需要外加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 273o,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直流电。这一发现已经经过多次科学实验的重复验证, 2003 年以来陆续获得了俄、英、美、中的发明专利。徐业林在专利中指出:坑的直径愈小电流愈大如果能缩小到现在的 1% ,输出的电流就有可能带动家用小型汽车。这将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
不幸的是,在《光明日报》刊出报道的三天后,某院士竟公开批判,这是“严重科学错误的报道”是个“科学上不可能出现的‘永动机’”,是个“大笑话”。任振球先生等已经据理公开辩驳:实际上,何先生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不可能出现的“永动机”,必要条件是热力学封闭系统;而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级管”,使用条件是人类实际居住的热力学开放系统。人类历史将会证明,徐业林应属中华英才,是在战略上坚持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的、有可能功垂青史的科学家;而闹出大笑话的,可能正是手持帽子、棍子的某院士。

[1] [2] [3] 下一页

·上篇文章:罗盘24山阴阳确切无误
·下篇文章:青囊经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殷秋溟与袁了凡的人生【卦台山周易大学@研易] 2024-4-18 5:37:15
·纪中石为中国道医协会讲解《易经与风水》 2024-4-1 18:30:53
·千里来寻故地:狮脑山 2024-1-11 22:59:05
·纪中石谈墓地风水对人生的的重大作用(一)孔子为何要找祖坟 2021-7-6 6:34:07
·怎么知道祖坟风水对谁有利 2021-3-9 14:48:38
特别声明:本站视频教程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谢谢!由于网络原因有的动漫连接较慢,请耐心等待!谢谢你的支持!
 相关评论
 评论者:vVjguG2j
网站推广软件.网络群发软件.
博客群发软件.网络推广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网络营销软件.信息发布软件.
信息群发软件.广告群发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博客推广软件.网站推广工具.
推广群发软件.排名优化软件

正版软件,免费升级!是您推广产品,宣传网站,增加外链,提高网站排名的首选!

我们还提供软件OEM(贴牌)业务,根据你的需要对软件修改,带注册机,你做个网站就能卖,轻松在网上赚钱!
发表时间:2017-2-25 13:24:22 [来自: 39.67.212.86]

 评论者:enRMtezz
网站推广软件.网络群发软件.
博客群发软件.网络推广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网络营销软件.信息发布软件.
信息群发软件.广告群发软件.
www.kyfei.com QQ:858190278
博客推广软件.网站推广工具.
推广群发软件.排名优化软件

正版软件,免费升级!是您推广产品,宣传网站,增加外链,提高网站排名的首选!

我们还提供软件OEM(贴牌)业务,根据你的需要对软件修改,带注册机,你做个网站就能卖,轻松在网上赚钱!
发表时间:2015-8-26 6:14:46 [来自: 118.186.253.114]

 评论者:1VyKmilZ
最好的网站推广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网络推广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博客群发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信息发布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网络群发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信息群发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博客群建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社区群建软件-->www.jdqunfa.cn
最好的网络营销软件-->www.jdqunfa.cn
发表时间:2015-4-23 12:21:38 [来自: 112.53.68.11]

相关评论 32 篇,当前显示最新的 3 篇。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研易 公司地址:元大都遗址北土城西路16号友诚大厦5-507室 热线:010-52322659李老师,满老师
后台管理 | 京ICP备11036542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东方文化弘未来咨询网|卦台山周易大学承办 All Rights Reserved by IE5.x 1024*768
页面执行时间:156.25MS 客服QQ:354319096 微信:18901210039
技术支持:河北六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