⑹ 王迪兴创立准全息结构计算机原理※
王迪兴先生 1977 年创立的准全息结构计算机原理――反映整数之间的加减,有理数之间的乘除及乘方开方对数反对数运算关系,与西方以加法为基础的冯氏机原理和方法根本不同。这是一个理论与技术双重创新的发明, 1999 年以来已获得三项国内和国际专利,它有可能使我国以很小的代价,改变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被动局面。这种全新原理的多功能运算器,具有储算一体、读写算同步、信息单元之间能实时双向交互作用的特点,可以通过功能互补改变个人电脑的基础性能。这一发明不仅有可能避开我国微电子技术与操作系统受制于人的现实,而且有可能在相容现有软硬件技术的基础上,多、快、好、省地赢得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这样一个很可能改写整个信息技术领域游戏规则的原创性技术,在国内的科研体制下,十几年来历经多次评审,竟然被计算机专业的某些权威人士全盘否定,得不到国家的任何资助。2003 年 3 月 5 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我的朋友何华灿教授,与两任理事长涂序彦、钟义信教授三位信息科学领域知名学者,联名建议再次慎重评议、论证王迪兴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注意的,但仍如石沉大海。1995 年,在北京化工大学支持下,王迪兴先生个人借贷40万元,制成了第一台原理性样机。如今老样机损毁,新样机无力研制,王迪兴先生衣食无着,妻离子散(五岁幼童寄养于武术学校),一代中华英才,为国为民,忘我拼搏近三十载,竟困窘如此!王迪兴年过半百,从事科学研究最佳年华蹉跎殆尽。全球各地华人中有志且有实力“科学救国”之志士仁人,如能多少伸以援手,当有功德于民族、国家。
⑺ 张颖清创立全息生物学
1966年张颖清高中毕业插队落户大草原,达尔文解释不了的生物结构在生长发育中的相关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思想,和对立物互相转化的思想,使他沉浸在生物学的探索中。1982年张颖清全息生物学的奠基性著作《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出版,同年,山东大学调入这位只有电大毕业文凭的青年,一年后任副教授。1985年张颖清创立全息胚学说,为 12 年后克隆羊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张颖清发明的全息生物诊疗法已在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使上百万人受益。1990年任教授、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并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90年代初,张颖清曾经三次应邀访问颁发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机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等,在具有诺贝尔奖提名权的教授们的主持下,多次作学术报告。我国驻瑞典使馆三次发回有关报告,认为“只要进一步做好全息生物学理论的科学论证和推广工作,加强宣传,这一理论的发明者张颖清教授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使馆科技处的同志说,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能够像张颖清的成果这样,得到诺贝尔奖评定机构科学家的如此评价。
在国内,个别院士对张颖清的理论提出置疑,本属正常,不正常的是,有关报纸拒绝登载张颖清的答辩文章,特别是在未经学术研讨与证伪的情况下,1996 年10月某院士主编的《伪科学曝光》出版,竟将全息生物学打入伪科学之列。此后,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遭到彻底封杀,张颖清悲愤成疾,2004年10月含冤离世,年仅57岁。中国要获得一个诺贝尔奖何其艰难,而扼杀一个有希望获得者又何其轻易也!
⑻ 杜乐天创立地球内部多气圈理论※
西方地球科学一直认为:天然气只能是生物成因。而我国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科委主任、博士生导师杜乐天研究员根据自己多年实际观察和潜心研究认为,地球是实心的大气球,内部至少有四个巨大的气圈,即上地壳、中地壳、上地幔、外地核四个大气圈。不应把找天然气的眼光束缚在石油或煤炭上。烃类和非烃类天然气的分布规模、范围深广得多,更多的是与油、煤无关;气源主要来自深部低速带和软流层。
杜乐天研究员经过对我国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探测、中新代玄武岩事件、油气勘探、地震等各方面资料的调查、整理、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指出,渤海湾东部的蓬莱-庙岛-大连地区的深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中地壳天然气充气囊群。据保守估计,这一地区4000米以下,至少有3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300亿吨石油。此外,在唐山到德石地区、汾渭地区等多处均有发现中地壳天然气的可能。如果实施杜乐天的开发方案,只要渤海湾东部有一口井出了气,就会有足够的资金滚动开发,3-5年即可出现两个大庆规模的巨大天然气新基地,初步改变我国目前每年进口石油1亿吨以上的被动局面,同时,该区还将出现大批新化工基地。在京、津、鲁、辽的心腹要地,深孔放气对于地震的推迟与减缓作用,也是应尽快考虑进行深钻放气实验的重大理由。实为一举多得。
但是,我国科学技术界某些身居高位的人士的头脑仍然是“唯西方理论是从”,远未解放和觉醒。经过杜乐天十多年的阐述理由、奔走呼吁,这些人既不相信中国人自己的科研成果,更不同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杜乐天研究员无奈地指出:可能性+不理解+没本事=0,现在很需要开展一个中西文化优势互补的启蒙运动。
⑼ 张家祥创立地球动力合成作用原理※
中核集团矿冶局高级工程师张家祥,1960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矿山建筑专业,在原二机部十二局从事铀矿建设。张家祥1964年在井下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当冒顶塌方,工人们进去抢险,叫他在外边站岗,往往是工人死、伤抬着出来。张家祥于心不忍,从此,总想如何保障工人在井下作业安全。张家祥1974年发现地球公转惯性力,是全球地壳水平地应力的主要来源。而国内外地球物理研究、矿压理论和矿山安全技术规程中,却局限于重力作用,完全无视地球公转力、自转力和星际引力对地球应力的作用。实际上,地心说仍居统治地位。
1984年,张家祥在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中发现“矿难与火山地震有共发性”。张家祥创立的“地球动力合成作用原理”,要求人们站在地球之外,研究地球在多种力的合成作用下的运动及其内部的变化,用以研究与解决当今的一些重大的地学难题。地球每年由近日点到远日点的往返运动中,惯性力的增量达到地球质量的4.27%,力的方位为北西23度半。关于地球为何既不逃逸也不坠落于太阳、极移、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厄尔尼诺、火山、地震、地壳形变、重力异常等,以及理论无解的一些灾害——台风、森林火灾和矿难等,表现形式不同,其实都有共同的力源;因此,重大灾害、事故有共发性、伴生性。据张家祥统计:矿难有96.4%在时间上与火山、地震6天之内伴生。这6天是水平力由南半球传到北半球的迁移时间。张家祥在学术上一再受到某些主流科学家的漠视,拒不给予任何经费支持,但40余年来张家祥坚持钻研和陈述,直至1994年退休,以至如今。张家祥的地球动力合成作用原理,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棘手的矿难问题。
3.3 取象比类(包括运数比类、类比分析)
⑽ 徐道一应用与发展《周易》原理,成功预测大地震※
20世纪90年代,国内绝大多数地震学家没有预报中国大陆将发生8级地震,国外的地震学家更提出地震不能预测的观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员是发起和组织天地生综合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天地生主周期序列((2)½)k,发现它与太极、阴阳、八卦等关系十分密切,1988年命名为太极序列。1990年依据太极序列与中国大陆8级地震的关系,徐道一书面向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作出“1990-1996年中国西部将发生8级地震的中期预测”,1997年11月8日在西藏玛尼发生了7.9-8级大地震。其后,徐道一又提出基于信息有序性的大地震空间迁移的取象比类方法。典型应用实例是对 2003 年俄蒙中边界发生 7.9 级大地震的成功预测。2002年底徐道一向国家地震局提出中短期( 1 年左右)地震预报:时间为 2003 年 12 月前,北纬 43~47o,东经88~100o,震级>7~8 。实际发生时间是 2003 年 9 月 27 日,北纬 49.9o,东经 87.9o,震级 7.9 。二者比较:时间正确,纬度误差 +2.90 o ,经度误差-0.10o,震级正确。在中外地震史上,这种成功的中短期预报是罕见的。1992 年、 2000 年徐道一研究员相继出版专著《周易科学观》、《周易与 21 世纪》。
8级左右的大地震是罕见事件,预测它是极其困难的科学难题。玛尼地震与俄蒙中边界地震的发生与徐道一的预测基本符合,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解决当代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的关键这作用,不可忽视。
⑾ 赵少奎解决中国首次洲际导弹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
赵少奎研究员的突出特点是自觉学习毛泽东哲学、军事著作,学以致用。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承担多个型号的总体设计工作。为了解决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试验技术难题该院成立了专题论证组,赵少奎研究员在担任组长期间,总揽全局带领论证组,跨越专业分工的局限,在中国当时与美、苏科技条件相差悬殊的条件下,先后攻克了三项公认难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
首先是如何在我国只有短程靶场的条件下,解决洲际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的力、热综合环境试验鉴定问题”,这是钱学森先生“考虑了多年,没能解决”的大问题;
第二,在此条件下,如何高精度地划定太平洋试验禁区的问题,实现了钱学森先生“一定要比美苏初期试验水平高,试验禁区要小,封锁时间要短”的要求;
最后,是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射击精度的验证,即关于弹着点测量水柱雷达系统的研制。实践证明,以跟踪国外为技术路线的、负责此项任务研制的测控部门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外行,从全局出发,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获取典型信息源,类比推理与数理统计结合,用中西科学方法互补的、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圆满地完成了公认难以解决的、复杂性的科学技术难题。
毛泽东思想武装的赵少奎研究员,解决了中国首次洲际导弹试验的三大关键技术难题。
⑿ 李世煇创立典型信息法,初步解决围岩稳定性分析预测难题
地下工程周围的岩石是稳定的?还是即将坍塌?在设计阶段,岩石力学家的分析预测没有把握;在施工中,工程师更难以预测。当今世界各国的认识与处理这种复杂性问题就是这个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难题在中国初步解决了,这就是“典型信息法”。典型信息法中的“信息”,指的是计算机基础上的西方信息科学技术,而“典型” 指的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典型 – 一般方法,即中国传统文化“取象比类,运数比类”的现代版。“典型信息法”有两种主要应用形式,一种用于解决设计阶段的稳定性预测难,叫做“典型类比分析法”;一种用于解决施工阶段的难题,叫做“变形速率比值判别法”。典型信息法采用的具体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措施,都来自西方,但是,“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的全局观点和研究方法,是中国的。
20世纪80年代末推广应用以来,在国内外首次给出可信度(经验统计值)0.7-0.9,用户满意率93.6%,国内外影响比较大的工程验证实例是:1991年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二滩水电站导流隧洞施工中的设计复核,战胜了德国最大的建筑承包商做出的分析预测(必然要垮);1999年在广东高速公路猫山隧道施工中,应用这一判别法,两次化险为夷,一旦弃而不用,就发生了通天的大塌方。目前,在中国大陆“典型信息法”软件的用户已经数以百计,1998年经总参谋部和总后勤部批准,“典型信息法”的两种主要应用形式已经列入国家军用使用标准,在全军施行。
3.4 中体西用
⒀ 禇德萤用当代最新的西方科学技术对气功外气加以研究验证※
气功外气是否存在?本来是一个科学研究问题。目前在中国是一个敏感问题,因为某院士主编的《伪科学再曝光》已经给出结论:“气功‘外气’是人体特异功能的变种”(P328),“人体的生理结构不可能产生‘外气’”(P145)。
1990年至2001年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禇德萤教授埋头从事“气功外气对生物分子构象作用的实验研究”,不接触媒体,用最先进的仪器,严格按照现代自然科学实验规程和统计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多试件、多气功师、不同地区、不同型号仪器、不同主持人、不同参加人进行实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统计结果。采用的评价标准:发气前后生物分子构象的定量改变,大于3倍标准偏差,可确认有明确变化。4批实验样本累计126个,除对照组外,92个样品参加统计,有明确变化的分别占样品数的35.5%-95.5%,平均71.7% 。令人感兴趣的是:对同一样品,同一气功师,同一发功方法,但意念相反(有序度增加,或有序度减小)时,实验结果符号相反。实验表明:气功外气可能使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禇德萤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立项支持。此项成果在国际交流中反映强烈,美、日纷纷聘请禇德萤前往,现北京大学正与美方合作继续研究。2004年5月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在北京开会,经国家有关部委办批准,禇德萤教授应邀作主题报告。2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代表热烈推崇中国的这一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践证明:应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能够从统计上证明气功外气可能使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而某院士等所谓外气气功是“伪气功(虚假气功)、神怪气功(带迷信色彩的骗人把戏)。”(P334)的说法,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如果说某院士这种违反事实的、轻率的结论是伪科学,可能倒是恰如其分的。
3.5 典籍资料
⒁ 翁文波利用干支法蕴涵的周期信息,预报重大自然灾害
1966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翁文波受周恩来总理委托,视察邢台地震后,从石油勘探转向地震等重大天灾预测研究。面对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不能预测的“短临”地震,翁文波另辟蹊径,运用中华文化整体观察和悟性体认方法,中西科学方法互补,从历史记载中探索信息的规律性,创造了包括可公度性方法和干支法等在内的“信息预测理论和方法”。翁文波在《越绝书》中得到十二支与收成丰歉、与天灾有关的信息。他抓住天干地支的周期性为突破口,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天灾现象中,发现了蕴含着某种隐蔽的秩序。一个区域的地震是地应力积累到某一极限的结果,积累表现为某一周期,而这个周期理应反映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复杂变化。据此,翁文波推导出两个日干支经验公式。
一个典型应用实例:翁文波报请全国政协同意,1992年1月27日以私人函电方式,向美国学者格林提出地震预测意见:时间,1992年6月19日;震级,6.8;地点,旧金山大区(以旧金山为中心的500km以内,包括洛杉矶)。同年6月28日洛杉矶果然发生40年来最大的地震,震级:7.4。1982年至1992年翁文波对地震、暴雨、干旱的预测共252次,实际发生211次,可信度83.7%,遥遥领先国际水平。
面对国内外地震界主流观点:“地震不能预测”,翁文波拼搏28年的成果,不被国内地震界主流学者所认同,不能带研究生,不能列入研究生教材,身后后继乏人。
附: 耿庆国验证:翁文波信息预测方法可以预测2004年发生大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海啸发生后,耿庆国研究员应用翁文波的信息预测方法,分析整理1775-1998年全球7次海啸资料,的出以下明确结论:“可公度性信息预测方法完全可以给出‘2004年是发生全球最致命海啸巨灾事件年份’的科学预测和判断意见。” 翁文波等中西文化优势互补的预测理论和方法,未能在地震、海啸预测中发挥作用,令人遗憾!
⒂ “月丽于毕,俾滂沱矣”等中国古籍的记载,支持了任振球的的创新思维※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从整体观察出发,发现在常规的气象研究和预报中,只考虑太阳的影响,不考虑其它天文因素的问题。考虑到对海洋潮汐影响最大的是月球,通过解剖典型、普查和反查,逐渐发现以月亮为主的三星一线发生时刻的引潮力共振,对一系列的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具有触发作用。
任振球的创新思维,在困境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1975年任振球在中国古籍中查到不少相关记载,如“月丽于毕(毕宿五,黄道面一棵一等亮星),俾滂沱矣”《诗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尚书》等。30余年的研究实践表明,许多特大暴雨、台风突变、大地震临震、火山爆发等特大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瓦斯爆炸,都是在内部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由天地间的内外因耦合而引起的,其信度均可通过0.01-0.001统计检验。在1998年长江防汛紧要关头,任振球提出的两项预测均得到实践证实,起到关键作用。1999年-2000年,宜昌市气象局三峡服务中心运用任振球的方法,致洪暴雨预报准确率70.2%,而同期常规方法的预报准确率为34.6%,准确率提高一倍以上。任振球创立的天地耦合方法方法遥遥领先国际水平。据此,任振球在理论上提出复杂系统严格准平衡态的新的物理概念,提出在“三星一线”时引力、电磁力放大的系列观测实验的设想方案,并提出内外因耦合及三维地转平衡的大气环流和中尺度特大暴雨模式的研制方案。
但是,在现有科研体制下,任振球的这一研究课题,竟不能立项,现已到了没有维持日常监测预报的经费的地步。
⒃ 徐钦琦提出阴阳“大年”生物进化论※
在生物史上,往往在几十万年内生物的形态变化轻微;但在某些时刻,整个生物群的面貌突然发生变异,许多老的物种突然灭绝,一些新的物种取而代之。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生物事件”,生物事件的规律历来是西方科学家发现的。
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钦琦研究员,开始学习古典文献《老子》、《周易》等,在整体观察的思路下,联系古气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亲身从事科学发掘 20 年的实践经验,徐钦琦从发现在晚新生代,各生物事件的出现的规律性“与温暖期的开始密切相关”开始,进而深入探索,古生物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爆发事件,何以发生在寒武纪?徐钦琦分析了生物界最大的 4 个生物事件,对比 1992 年古气候学家弗雷克斯相应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的 4 个完整的气候波动周期, 1998 年提出一个科学假说,“如果把温暖期和寒冷期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大年 ',那么,生物事件总是有规律地出现在这一层次‘大年' 的冬末春初(即寒冷期的结束,和温暖期的开始)” 。
有的科学家认为,生物进化的历史规律决定于温度。徐钦琦的研究否定了这种认识。虽然冬末春初与秋末冬初(即温暖期的结束,和寒冷期的开始)二者的平均气温可能是相同的,但生物事件只发生在冬末春初。这只能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四时”、“大年”(如《庄子•逍遥游》“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等观念加以认识。
此外,中国的自然科学史研究,已经发掘和整理了大量有关资料,如 1054 年的中国客星与蟹状星云的关系,明清宇宙期、夏禹洪水期发生自然灾害群的系统资料等。
3.6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互补融合的一片沃土
——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简介
天地生人中的“天”,指宇宙,“地”指地球,“生”指生命,“人”指人类社会。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办于1990年,讲座组织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研究员等。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作为一个交流平台,没有组织,不是学术团体,坚持15年如一日;初期每月一讲,90年代后期以来每周一讲或多讲,至今共641讲;讲座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互补融合为重点,约占讲座数一半;完全、彻底的学术性、公益性活动,讲的人无报酬,但要求学术水平较高;听的人不收费,无登记,来去自由;所需经费以志同道合的经常参加者的捐助为主。这种全方位、大跨度的交叉研究、综合研究,具有思路广阔,观点新颖,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的重大新成果。例如,上述16项成果有关的17位研究者中,有12位参加过讲座的活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绝非方舟子先生所说的“伪科学团体”,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互补融合的一片沃土,在当代中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历史中,已经和必将继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