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北京,北京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样好.
已是阳春三月,四川到处一片葱绿,而北京却吹着四川的"冬风",穿着四川的"冬衣",树木还沉浸在冬天的寒冷里,光光秃秃的枝丫上嫩芽如星.天空一点也没有透明感,灰灰的,沉沉的,像黄沙的颜色,其实北京的天空本身就装满了黄沙,一不小心就溜进眼里,弄得人直想哭.
问了一位北京的朋友,朋友说这是常有的事.内地只下雨下雪,北京经常下沙下土.下土,我第一次听到.
但北京是繁华的.高楼栉比,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随处可见各种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国内外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北京是文明的,人们举止幽雅,说话低声细语,客客气气,购物买票自觉排队,就连外地来的民工也受了北京的感染,少了家乡的俗气和恶习,变得十分的乖巧.
北京是古老的.紫禁城、颐和园、大观园、圆明园、十三陵、长城,等等,不但让人感到建筑的神秘与气派,更让人浮想联翩、情丝幽幽。
我是农民子女,长期在内地小县城生活工作,每到一次大城市,心里总会产生不快,十分郁闷.看到都市的繁华,让我想起乡村的冷寂;看到都市的富裕,让我想起乡村的贫穷;看到都市的文明,让我想起乡村的粗野.
都市,在我看来,是发财人和智者的乐园.它与我格格不入,与我相距万里.它既是我的向往地,又是我的伤心地.我常想,自己个人素质并不比生活在都市的人相差太远,为什么却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与一位朋友讨论此事时,朋友也唏嘘感叹.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走出去的缘故.朋友如是说.
我想这话很有道理.是的,我们常常羡慕都市的生活,常常抱怨乡村的冷清,甚至常常觉得怀才不遇,但是,我们压根儿就没有改变环境和命运的勇气.正如我自己,雄心勃勃地四处寻找机会,并对未来的生活进行了许多美好的规划.但是,正当要作决定真正走出去时又犹豫不决,怕丢了公务员身份将来没有着落,怕出去后不能适应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怕父母无人照应,怕老婆孩子没有依靠,总之,让我们牵挂的太多,束缚我们的太多.
这是我的悲哀.也是像我这种人的悲哀.牵挂也好,束缚也好,不论多么冠冕堂皇,总之,就是没有走出去的勇气.
这个世道,不论干什么都需要勇气.没有勇气,几乎什么也干不了.很多时候,勇气比智慧更重要.一个人敢想敢说敢做,这就是勇气.一个人有勇气,实际上就是有一种好的秉性和品质.一个人一旦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成功就会与之失之交臂.呜乎,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吧!
尾声:北京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东方文化弘未来咨询网http://www.hongweilai.com
咨询电话:13121912839 010-52322659
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1949年随着全国的解放,清华大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在更高的标准上,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于实现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目标来说,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未来的五十年,对于中华民族能否以高度文明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精神文明的较量。帝国主义与国际反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在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愤发图强,争创一流。我们应该勇敢地抵御来自国内外腐朽思潮的侵袭,努力战胜自身的弱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堪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拟的业绩。我们鄙视那种畏缩不前、懦弱颓唐、耽于名利、甘居末流的猥琐品格,它们是同“清华人”的称号不相容的。
在努力自强自尊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善于审时度势,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与自然和睦相处,同社会谐调发展,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狭窄、蝇蝇苟苟等卑下品格都是同“厚德载物”的要求相去甚远的。
时代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清华人开创新的历史,再造新的辉煌!
奥运福娃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
胡同文化
胡同是不需要寻找的,它就安静的呆在那里,直到政府拆迁改建。要寻找的是胡同的美。北京的古城经过改建,早已不是原样,当年登上北海白塔山、景山俯视全城,所见除金碧辉煌的皇宫内院、鼓楼、钟楼外便是一望无际的灰色瓦顶的景象,也再看不见了。但北京城仍固执的保存着它古老的美,发现它,需要你走进胡同。
“胡同”一词的来由
“胡同”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但都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关。
说法一: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汉人读音叫成了“胡同”。
说法二:“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其发音为“忽洞”。现在我国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井)、“哈业忽洞”(双井)。因为凡有居民聚居处必有水源,所以“井”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忽洞”谐音变为“胡同”。
说法三: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即为“胡人大同”之意。
名人与胡同
丞相胡同与严嵩
宣武门外有一条叫丞相胡同的横街,即因严嵩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此外,在旁边的南半截胡同还有着王公贵族所不及的称作“七间楼”的巨大宅邸。
豆腐池胡同与杨昌济、毛泽东
杨昌济的故居在钟楼紧后面的豆腐池胡同。这是一条被大槐树所遮盖的古老的住宅区。附近有座以铸钟传说而出名的铸钟娘娘庙。在胡同的中段有一棵很显眼的大槐树。槐树下有一个小四合院,那里就是杨昌济故居,他与女儿杨开慧就住在这里。毛泽东曾在一进门左手的那一间寄居过。如今,房屋结构完全是过去的老样子。
宋庆龄的故居
在德胜门附近的后海那里,有一片被高高的院墙围起来的房子,这就是宋庆龄的故居。文学家郭沫若的故居也在附近。宋庆龄自1963年开始,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时止,一直住在这里。现在是宋庆龄纪念馆,对外开放。一进入大红门,便可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木看到中西合壁的豪华建筑。这里曾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博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也是溥仪的出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适于宋庆龄居住,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据说,在气候非常干燥的北京,讲究靠近水边居住,所以在什刹海、后海、中南海、北海等的湖畔建造了许多高级宅邸。
小羊圈胡同与老舍
老舍生于1899年,是北京贫穷的满族旗人,排行老二。两岁时,在紫禁城当警卫兵的父亲死于义和团之乱,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中,由母亲一手将他抚养成人。老舍住在胡同的后巷,在这里他体验到人生的许多滋味,在他诸多不朽的作品中,都有胡同的影子。
后圆恩寺胡同与茅盾
茅盾最初的家――东城区东四头条胡同。过去在北京数得上的一条繁华大街隆福寺街,往东去就是东四的十字路口,在深巷里有茅盾的家。遗憾的是,1980年左右此处已经改建。1974年11月茅盾搬到了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北京胡同纵览
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胡同中的太老爷是一条叫“三庙街”的,据说它已经有900年的历史了。历时百年,看过数朝天子数朝臣,历经兴衰荣辱,盛极而衰,败极而兴。百年的风霜,百年的沧桑,如今也只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街罢了。最窄的胡同叫钱市胡同,最窄处仅40厘米,位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而弯道最多的就是九道湾了,曲里拐弯,整整20多个弯。您要能不被绕糊涂,可真行了您呐!
北京的胡同就象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呢?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最近的统计显示,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广义上的胡同)超过6000条(个),直接称为胡同的超过1300条。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连起来,那又是一条万里长城了。
在众多的胡同中,谁是辈份最长的老太爷呢?从宣武门向西,穿喧闹的国华商场,你会看到一条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三庙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的名字叫“檀州街”。北京城址几经变迁,街巷易位也是数度沧海,而它却始终是一条胡同,历经荣哀,渐趋平淡。
熟悉元杂剧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沙门岛张生煮海》戏中的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这砖塔胡同已叫了700多年,今天还在西四南大街。胡同得名的那座青砖塔,依然站在路口,成了熙攘街头的一景。
北京的胡同宽窄不一,宽的敞亮,窄的幽深。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中间最窄处仅40厘米,是最窄的胡同。胖子朋友到此最好绕路而行, 因为不论正行还是侧身,都有可能被卡在那里,动弹不得。胡同多是直来直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北新桥附近有个九道湾胡同(现已分为五巷),拐了二十多个弯,走在里面忽左转忽右拐,能从那里面绕出来,你在北京胡同里就不会迷路了 。
胡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象征。今天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居住着市区内的三分之一的人口,胡同内的居民们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今天,北京已在传统民居保存完好,民风民情古朴丰富的什刹海地区开辟了胡同游览专线,旅游者可以坐着旧式三轮车游览胡同,并且到普通百姓家作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