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胡同是不需要寻找的,它就安静的呆在那里,直到政府拆迁改建。要寻找的是胡同的美。北京的古城经过改建,早已不是原样,当年登上北海白塔山、景山俯视全城,所见除金碧辉煌的皇宫内院、鼓楼、钟楼外便是一望无际的灰色瓦顶的景象,也再看不见了。但北京城仍固执的保存着它古老的美,发现它,需要你走进胡同。
“胡同”一词的来由
“胡同”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但都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关。
说法一: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汉人读音叫成了“胡同”。
说法二:“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其发音为“忽洞”。现在我国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井)、“哈业忽洞”(双井)。因为凡有居民聚居处必有水源,所以“井”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忽洞”谐音变为“胡同”。
说法三: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即为“胡人大同”之意。
名人与胡同
丞相胡同与严嵩
宣武门外有一条叫丞相胡同的横街,即因严嵩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此外,在旁边的南半截胡同还有着王公贵族所不及的称作“七间楼”的巨大宅邸。
豆腐池胡同与杨昌济、毛泽东
杨昌济的故居在钟楼紧后面的豆腐池胡同。这是一条被大槐树所遮盖的古老的住宅区。附近有座以铸钟传说而出名的铸钟娘娘庙。在胡同的中段有一棵很显眼的大槐树。槐树下有一个小四合院,那里就是杨昌济故居,他与女儿杨开慧就住在这里。毛泽东曾在一进门左手的那一间寄居过。如今,房屋结构完全是过去的老样子。
宋庆龄的故居
在德胜门附近的后海那里,有一片被高高的院墙围起来的房子,这就是宋庆龄的故居。文学家郭沫若的故居也在附近。宋庆龄自1963年开始,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时止,一直住在这里。现在是宋庆龄纪念馆,对外开放。一进入大红门,便可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木看到中西合壁的豪华建筑。这里曾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博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也是溥仪的出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适于宋庆龄居住,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据说,在气候非常干燥的北京,讲究靠近水边居住,所以在什刹海、后海、中南海、北海等的湖畔建造了许多高级宅邸。
小羊圈胡同与老舍
老舍生于1899年,是北京贫穷的满族旗人,排行老二。两岁时,在紫禁城当警卫兵的父亲死于义和团之乱,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中,由母亲一手将他抚养成人。老舍住在胡同的后巷,在这里他体验到人生的许多滋味,在他诸多不朽的作品中,都有胡同的影子。
后圆恩寺胡同与茅盾
茅盾最初的家――东城区东四头条胡同。过去在北京数得上的一条繁华大街隆福寺街,往东去就是东四的十字路口,在深巷里有茅盾的家。遗憾的是,1980年左右此处已经改建。1974年11月茅盾搬到了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北京胡同纵览
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胡同中的太老爷是一条叫“三庙街”的,据说它已经有900年的历史了。历时百年,看过数朝天子数朝臣,历经兴衰荣辱,盛极而衰,败极而兴。百年的风霜,百年的沧桑,如今也只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街罢了。最窄的胡同叫钱市胡同,最窄处仅40厘米,位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而弯道最多的就是九道湾了,曲里拐弯,整整20多个弯。您要能不被绕糊涂,可真行了您呐!
北京的胡同就象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呢?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最近的统计显示,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广义上的胡同)超过6000条(个),直接称为胡同的超过1300条。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连起来,那又是一条万里长城了。
在众多的胡同中,谁是辈份最长的老太爷呢?从宣武门向西,穿喧闹的国华商场,你会看到一条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三庙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的名字叫“檀州街”。北京城址几经变迁,街巷易位也是数度沧海,而它却始终是一条胡同,历经荣哀,渐趋平淡。
熟悉元杂剧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沙门岛张生煮海》戏中的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这砖塔胡同已叫了700多年,今天还在西四南大街。胡同得名的那座青砖塔,依然站在路口,成了熙攘街头的一景。
北京的胡同宽窄不一,宽的敞亮,窄的幽深。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中间最窄处仅40厘米,是最窄的胡同。胖子朋友到此最好绕路而行, 因为不论正行还是侧身,都有可能被卡在那里,动弹不得。胡同多是直来直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北新桥附近有个九道湾胡同(现已分为五巷),拐了二十多个弯,走在里面忽左转忽右拐,能从那里面绕出来,你在北京胡同里就不会迷路了 。
胡同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象征。今天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居住着市区内的三分之一的人口,胡同内的居民们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今天,北京已在传统民居保存完好,民风民情古朴丰富的什刹海地区开辟了胡同游览专线,旅游者可以坐着旧式三轮车游览胡同,并且到普通百姓家作客。
独辟蹊径赏胡同
赏花路线:恭王府海棠—法源寺香雪海—柏林寺古树
几场雨一下,燕山脚下,又要拉开赏花序幕了。记得有句诗说,“北人不相识,错作杏花看”,其实,帝京之中又何止杏花可看呢?仲春时节,京花次第,胡同游,自然少不了赏花了。
传说,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第10个女儿,十分聪明美丽,只可惜刚10几岁,便未嫁而亡。死后葬于西山,从此西山海棠繁盛。后来这地名就叫做公主坟,还被琼瑶附会出一篇《还珠格格》来。佳人已没,海棠犹在,被引种至各个园林寺观,从此成为帝京一景。
以前北京城中赏海棠最好的去处是右安门外三官庙。恭王府海棠也是一绝,花开之日,满眼都是娇艳和嫩红。但我向您推荐的这个地方,也许您闻所未闻。
虎坊桥迤东路北,有一家晋阳饭庄。200年前,这里曾住过主修《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而这不起眼的四合院,就是随着他的《阅微草堂笔记》而流芳千古的—阅微草堂。
草堂后院有株海棠,已有两三丈高,根部以上分作两杈,都有大碗口粗细。这样的古树,在北京市是不多见的。同样不多见的还有这里的藤花,相传为纪晓岚亲手所植,老干俱死,便是新枝,也有上百年的时间了。时值电视上正把个纪晓岚炒得沸沸扬扬,风流才子,铁嘴铜牙,回到他的故居看看,亲手摸摸他植下的花木,一些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和关于永恒的东西,便悄悄浮上心头。
除了晋阳饭庄,走骡马市大街,到教子胡同,便是法源寺了。如果你想钻胡同,那就从骡马寺大街,经戊戌六君子就义之处—菜市口,到北半截胡同,再过红罗巷、醋章胡同,也便是教子胡同了。沿教子胡同往南,眼前一座古刹,便是法源寺。
法源寺的几百株丁香,多为百年老树。花开之时,整个寺中都流淌着淡紫和淡碧的雾光。古人有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可见花开之“闹”是赏花人共同的心境。但在法源寺中赏花,暖洋洋的花间,矗立着肃穆的寺院,也别有一番情趣。
1930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京,徐志摩陪他到法源寺礼佛,又在香雪海下吟唱通夜。两大诗人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一时成为轰动艺坛的头号新闻。
出法源寺前街,沿南横街到太平街向南,便可到陶然亭小坐片刻得。春天赏海棠、丁香之时,芦花还不曾迎风摇曳,满眼只有新发的芦芽。但在此处稍事休息,以准备我们的下一条路线,却也不失乐趣。
寻访名人路线:宋庆龄故居—徐悲鸿故居—梅兰芳故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