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策辞》中有一则神话:在世界西北方的华胥古国,那里有位美丽的华胥氏姑娘。一天,她忽然兴起,到遥远的东方游玩,在雷泽岸边发现一巨人脚印,她好奇地在脚印上走了一圈,一种奇妙的感觉令之心旷神怡,华胥姑娘就此怀孕了。不久,她在轩辕之丘的洞中生下一个人头龙身的孩子,即伏羲。雷泽之神雷祖自然成为伏羲之父。
华胥氏像
雷祖在轩辕之丘建立了大风国。伏羲32岁之年,大风国山林发生大火,雷祖率族民扑火殉难。伏羲在女娲的辅佐下做了大风国之君。
颍河流域图
与这则神话紧密相连的,在河南禹州有一个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古时,宛丘国(今河南淮阳)被九黎族围困,宛丘君民请求伏羲氏援救。伏羲率万民沿颍河水陆并进,九黎族闻风逃窜,宛丘之国被解。宛丘国君治国无方失去民心,因此在民众的拥戴下,伏羲成为宛丘国之君,建都立业。
当然,神话不是历史,传说则可能有史实的影子。世传至今的禹州民间故事,固然含神话成分,有后人的演义附会,不足为据,然就地理路线而言,则符合6000年前伏羲、女娲族群东迁至陈的轨迹。
胡景德《伏羲功绩图》
水是生命的源泉。远古时代,人类的迁徙必是沿河而行。颍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源起嵩山,顺东南而下,由今河南登封、禹州沿许昌、襄城、临颍、郾城、西平、商水、周口、项城、沈丘,再流经今安徽阜阳,至寿县人淮河。今之西华、商水、周口、项城、沈丘等地在古时均属陈(今淮阳)之辖域,颍河贯穿其间。因而,传说中关于“伏羲率万民沿颍水进至宛丘”是顺理成章的。
经多年的考古发掘,证实颍水两岸正是仰韶文化密布的地带,与伏羲东迁路经活动地域相吻合。河南郑州大河村、禹州谷水河、偃师古滑城遗址中,相继发现有仰韶文化的陶器。再沿活动地域向上追溯,其遗址可延伸至甘肃天水(成纪)一带,包含秦安大地湾。鸟瞰当时中华大地,可看到一幅十分壮观的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图——沿渭水、黄河向东,经宝鸡(陈仓)、临潼至河南中部的孟津、偃师,再沿颍水经禹州、鄢陵,折向东南至陈地宛丘,即今淮阳周边一带。
古老的沙颍河
在这条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带上,河南境内留存至今的有关伏羲、女娲胜迹,除洛宁、孟津两地外,还有济源女娲祠、荥阳汜水南的伏羲庙及城西女娲阁、禹州西北方城山伏羲陵。由此可证,禹州民间传说的伏羲、女娲率氏族东迁,由登封、禹州交界的方城山沿颍河向东南进发至陈,是完全可能的。
伏羲东迁活动地域及仰韶文化分布图(《华夏先祖伏羲氏》)
庙祠多为后人缅怀先人而建,远古三皇五帝之陵则多以文献或传说为依据。至于一皇或一帝有多陵,是与其在多地活动有关。具体到太昊伏羲陵,中原大地上有三处,除文献与学者所公认的陈(淮阳)外,山东微山及河南禹州方山还各有一处。这两外当为太昊伏羲族团在迁徙或向外扩张中路经停留之地其留下的氏族支系,首领崩后其支系仍以“太昊伏羲”名号命之,因而形成一人多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