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下之中的概念和理论,纪中石在讲座中多次谈及,但是实地考察这是第一次,是因为近五年来研究元史,研究元大都,研究刘秉忠和郭守敬师徒,偶有灵感。
2024年11月5日夜间亥时,纪中石在弘未来咨询即将19周年到来之际,踏上了前往天下之中和天地之中的列车,前往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考察。
百闻不如一见,天地之中的计算、测量、布局、施工、传播等是无数古圣先贤的智慧的结晶,从周朝的周公到唐代的僧一行、南宫说,以及元代的郭守敬,直到当代的苏州、北京专业部门的智慧,融入这个能量平台,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传承。
周公是周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对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礼仪有着重要影响。
僧一行是唐代的一位高僧,他对佛教经典有深入研究,并撰写了许多重要的佛教著作。
南宫说是唐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在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郭守敬是元代的一位著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制定了《授时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地球为中心的历法。
这些古圣先贤的智慧和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思想和方法,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还体现在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独特标识。
2019年5月8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火种也在观星台点燃。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中国版图进一步扩张,连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也属于元朝。
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显而易见,疆域的变化使得周公姬旦制定的历法无法满足元朝的需求。
由于长期战乱,元朝初期农业凋敝,各地不断呈报旱灾、风灾、涝灾,恳求减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忽必烈任用郭守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天文观测,编制新的历法。
于是,郭守敬、许衡等人就组织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实测,史称“四海观测”。他们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站,其中最北的天文台在贝加尔湖,最南的天文台在南沙群岛。受周公“天地之中”的影响,郭守敬还在告成镇建了一座闻名于世的中心观测站——观星台,并与其他观测站的数据统一汇总到观星台进行分析。
新历法要适应元朝广阔的疆域,就必须提高圭表测影的精度。而周公的圭表测量法其实是存在缺陷的,导致测量到的日影长度存在5厘米左右的误差。
第一、影子长度不能量得非常准确,因为,太阳在地面上映射出的影长是虚的;
第二、表竖得笔直吗?地面是否歪斜或在同一水平面?。
对关系到测量精度的那些问题,郭守敬作出了划时代的改进,他在石圭上开凿了沟槽,灌上水,通过水平面倒影来测量日影,用以校正它的水平状态。同时,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郭守敬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在石圭上加置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通过小孔,让阳光直接呈现在水平面上。他还把直立的“表”的长度从八尺延长了5倍,即50尺,使表影增长,减少相对误差。
通过这些方式,郭守敬测量日影的长度误差可以达到0.12毫米!
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郭守敬终于在公元1281年左右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测定出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9分12秒,这与现今通用的阳历相同,但是比它要早302年!这也成为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到清朝初年,《授时历》共通行了360多年。
“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同时,郭守敬还增加了圭表的用途,扩大到能观测月亮和星星。古人观星打卡地诞生!
自此,郭守敬建立的观星台成为中国天文史上的一个标志,见证了中国千年来历法制定的历史。1991年,国家正式命名观星台为中国天文博物院。
观星台小故事■虽然观星台只有4层楼高,但在当时四周都是低矮平房,高大的观星台十分瞩目。1944年,又是一个甲申年,日本军队在观察地形时看到了观星台,认为这是一座炮楼,慌忙开始炮轰。幸好观星台是用石头搭建的,十分坚固,日军的炮弹只能在上面留下几个弹坑。
时至今日,古朴致雅的观星台仍矗立在中原大地上,虽然已经无法使用,却永远记载着华夏儿女对于科学的追求,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