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伏羲公祭在夏至举行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并利用夏至这一特殊的节气,表达对伏羲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伏羲被尊称为“三皇之首”,其在中华民族中的文化地位无可比拟。天水作为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有着祭祀伏羲的传统。据史料记载,自秦早期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礼祭祀伏羲。这种传统延续至今,使得每年的公祭活动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
夏至在中国传统节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象征着极阳之点。选择在这一天进行公祭,既符合古代“极阳”观念,也寄托了民众对伏羲功德的感恩和崇敬。通过在夏至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日子进行祭祀,更加彰显了祭祀活动的庄重性和仪式感。
综上所述,甘肃伏羲公祭在夏至举行,不仅因为天水作为伏羲文化发祥地的历史渊源,更因为夏至这一特定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对伏羲的公祭,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平台。
据史料记载,自秦早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礼祭祀伏羲。1988年在发掘民间祭祀活动传统基础上,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复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举办了首届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并一直延续至今成功举办34届。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公祭伏羲大典提升为省级公祭,公祭伏羲活动成为甘肃省重大文化节会之一,列入“中国十强重点节庆活动”。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