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看来,天气变化万千,常与人事相对应,于是产生了“占候”和“望气”
之说;而对于地气,却缺少相应的研究,这也许是因为地气没有给人们以具体的实际感觉。
“地气”如何驱使地动,囿于历史局限,古人无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但以《易·传》为
宗旨,以“天气”的变化,推演“地气”的变化,却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对于“天气”,
人类最敏感、最直观的便是风,而对风的研究,由来已久。
按《释名疏证》:“风,泛也,其博泛而动物也。”“风,放也,气放散也。”风象流水一样漫漶四方,沁润万物。又按《汉书·
律历志》:“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
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极天地之变。”“调八风”,按《后汉书集解·黄琼传》引注
《五经通义》:“八风者, 八卦之气①; 八风以时至, 则阴阳变化之道成, 万物得以生
之。”[
八风配八卦之气,占侯吉凶,称为“望气”。如《后汉书集解·何进传》所说:“五年,天下滋乱,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
]望气与候星、龟策一样,属于术数一类。用四方四隅之风,占吉凶,又称“风角”。
《后汉书·郎传》记载:“郎字雅光,父宗,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算,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卜自奉。”《唐书·艺文志》著录有
刘孝恭著《风角》10卷。
候气则与望气、风角略有不同,是古人天文观测的一种方法。按《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
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
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这里的葭莩,是苇子腔膛内生长的一种薄膜,半透明,轻得几无重量;由于它有一定的韧性,后来人们常常将其贴在笛孔上,引笛发声。古人将葭莩切小片,捣成碎屑,放置在窥管一端,再将窥管放在一颗原木上,细心地在一旁观察葭莩的动
静———“气动”。施法时四周要封闭得无比严实,大屋套小屋,共三重,关上窗子,并用牲
血填涂窗缝四周,拉上幔帐,防止意外的气流干扰。此法颇为复杂,所以《后汉书·百官
志》注引《汉官仪》统计候气之法用人数,共计12人 。
地气虽使大地震动,却看不到,摸不着,是一股聚集的能量,但可以象“候气之法”一样候地气,因此地动仪又称“候风地
动仪”。
东方文化弘未来咨询网http://www.hongweilai.com
咨询电话:13121912839 010-52322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