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 “五服”有两种,“国”之五服和“家”之五服。“家”之五服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制度。 “五服”中最重的叫“斩衰”。凡丧服,上衣叫“衰”,下衣叫“裳”。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斩布而制,不逢边。亲属中,子为父,父为长子,嗣子为嗣父,未嫁女为父,妻妾为夫,皆服之,丧期三年(实则二十五个月)。为父服斩衰的,俗称孝子,还要束“苴绖”,表示愁肠若结;持杖(哭丧棒),表示哀毁骨立;依杖扶持,系绞带,表示饿瘦了腰。 “齐衰”次之,用粗熟麻布,逢边整齐。“齐衰”又分四等:父已去世而子为母,母为长子服之,丧期三年;父健在而子为母,夫为妻服之,丧期一年,且持丧杖,叫“齐衰杖期”;男子为叔伯父母、兄弟、长子以外众子,已嫁女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孙子孙女为祖父母服之,丧期一年,不持丧杖,叫“齐衰不持杖”;为曾祖父母服之,丧期五个月。 “大功”又次之,用中粗熟麻布,丧期九个月,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姊妹和姑母,又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为丈夫之祖父母,又公婆为嫡子之妻,皆服之。 “小功”再次之,用较细熟麻布,丧期五个月,凡本宗为曾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堂叔伯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皆服之。 “缌麻”最轻,用极细熟麻布,丧期三个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叔伯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为外孙、外甥、岳父母等,皆服之。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3-27 10:32:47 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诸庙之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是始祖的庙,叫祖庙,又叫太庙,又叫“祖”。“祖”以下,是“亲庙”,即与在位天子(或宗主、族长)血统最近先人之庙。由于血统不断延伸,亲庙中的“神主”(死者的牌位)也就要不断迁移,叫做“祧”。只有始祖、太祖永不迁移,叫做“百世不祧之祖”。以祖庙为中心,天子诸侯率族而居。,叫做“国”。“祖”在,“国”就在;“祖”毁,“国”就灭,叫做“毁庙灭国”。“国”既因“祖”而生而存,则自己的国家就叫“祖国”。同理,以“祖庙”为中心,族长率族而居,叫做“籍”。“祖”在,“籍”就在;“祖”毁,“籍”就亡,叫做“毁庙灭籍”。“籍”既因“祖”而生存,则自己的籍贯就叫“祖籍”。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3-29 08:24:22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3-30 08:56:56 人死别称 凡人死,曰卒、曰没、曰疾终、曰物故、曰厌世、曰弃养、曰捐馆舍,此人所熟知也,而颜鲁公撰《徐府君神道碑》云:“夫人春秋六十有八,弃堂帐于相州之安阳。”又有称启手足者,独孤及撰《夫人韦氏墓志》云:“启手足之日,长幼嚎啕”。又权德舆撰《杜岐公志铭》云:“十一月辛酉,启手足于京师。”又有称隐化者,陈子昂为其父元敬志铭云:“隐化于私室。”又有称迁神者,柳宗元撰《崔敬志铭》云:“迁神于舟”。 —— 梁章钜:《浪迹丛谈》
作者:残阳豹 回复日期:2006-3-30 11:51:09 这些算是常识么?我都看晕了!!!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3-31 08:18:32 七、饮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般指牛、羊、猪、犬、鸡。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作者:elvira1980 回复日期:2006-3-31 08:22:14 当真都是常识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3-31 17:56:21 筷子古代叫箸,但是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礼记·曲礼上》:“毋博饭”,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饭弄成一团来吃,可见当时是用手送饭入口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则用筷子。《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荚(音加,应为木字旁)”,孔疏:“以其菜交横,非荚不可”。荚就是一种筷子。大约到了汉代才普遍使用筷子。《汉书·张良传》:“请借前箸以筹之”。 ———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4-1 20:58:53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作者:秦豫 回复日期:2006-4-1 22:25:39 谢谢 做个记号
作者:dadiella 回复日期:2006-4-1 22:52:06 25岁算不算半老徐娘?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4-3 10:40:08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4-4 11:23:45 由天地初开至今,人类就长期与疾疫互相竞争。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疾疫所施行的习俗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智能及对大自然的了解和尊重。 一月祭祀瘟神 元旦是一年的开始,根据《广韵》记载,百姓每年首要饮用「屠苏酒」以祛除疫气。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祭瘟神》中载:在宋元时代,每逢元旦日那天,各家百姓都要祭祀瘟神,为求保一年的平安。 二月龙抬头 依据习俗,农历二月二日被视为「引龙回」的日子,代表神龙开始飞天活动的时候。每年的惊蛰,也是一年的「熏虫」的日子,《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日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月令辑要》也记载:「北围仓,云避鼠也。」明代刘若愚的《酌中态》也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帝京景物略》记载说:「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之引龙,虫不出也。」除此以外,二月二为「迎富日」。魏了翁在《二月二日遂宁北效迎富故事》诗中说:「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者可求吾亦为。俚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常人这一天理发,吃猪头肉以应富。农村也从这天开始田间劳动,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三月曲水流觞 三月三日是上巳节。自周公起,《周礼.春官.女巫》记载,以女巫诘于水上井卜、洛邑、流水以泛酒,后世流觞曲水。汉朝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汉以前必取三月初三,魏以后习用三月初三,但不定为巳日。汉成帝时,官民皆祓禊于东流水上,以水盥洁,使邪疾去祈介祉。在上巳节,民间出现了小孩在清明时戴柳圈的习俗,因为唐代皇帝在上巳节时,赐侍臣一些柳圈,又道:「带之免虿毒瘟疫。」自此以后,百姓纷纷仿效这戴柳圈的习俗。 四月防虫又防雨 在四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中国北方麦子的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这时需要防治麦田虫害,预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则为水稻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 五月毒虫多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天中节,重午节,浴兰令节、蒲节。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和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载,古代为端午日午时,切菖蒲以泛酒中,饮之可辟瘟疫之气,故曰蒲节。《帝京岁时纪胜》曰:「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这一天,士人还于郊野或演武厅走马较射,谓之藉柳。传说因五日午时,头柄星正掩五鬼,送药行业在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是古代的制药日。这天以五彩丝系臂上,谓之「续命缕」,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虎、蜈蚣、蜗,蟾蜍)。《楚辞.离骚》有「浴兰汤兮沐芳华」,话说这天把所蓄之兰为汤以沐浴而令米投水为祭,后人又制为角黍,溃为后世粽子。又恐所投角黍为蛟龙所夺,故以龙舟竞渡,以逐蛟龙。 六月开始晾衣服 六月六日是天贶节。传说在这天是大禹的生辰,故又称神诞节。《燕京岁时记》曰:「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据《宋史.真宗记》和宋化赵升《朝野类要》所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天书降,诏以此日为天贶节。因此百姓在这天需要辟恶驱蛊。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4-8 09:44:20 八、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4-9 22:49:15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4-11 08:02:14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作者:这样混不时办法啊 回复日期:2006-4-11 17:27:53 学习中,看起来10年寒窗学的都是狗屁 如此博大的文化 在所谓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又能学习多少 真该好好学习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4-12 08:26:38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作者:毕荒 回复日期:2006-4-18 12:05:32 九、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