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做得太过分了。
以郑厉公的性格,你跟他要点私人财物还有可能,要他拿国土来做交易,还不如当初直接把他给杀了。
郑厉公先是拖延,既而提出先支付一小部分,接下来开始赖账,最后干脆板起脸来,把宋国的使者拒之于门外。
在宋庄公看来,公子突这笔看似一本万利的政治投资还没分到红利,就已经面临清盘的危险。郑、宋两国的关系,因为宋庄公的以怨报德和贪得无厌,再一次走到了悬崖边缘。
这个时候,鲁桓公出面来斡旋了。
仅仅是一年多前,郑庄公还带着齐、卫两国的军队讨伐鲁国,“来战于郎”,现在鲁国为什么愿意出面来摆平郑国与宋国之间的这笔肉账呢?
左丘明没有解释,他只写:“公欲平宋、郑。”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郑国主动找了鲁国,要求恢复友好关系,并请鲁国出面解决郑、宋争端;其次是因为一年多前
的“郎之战”,起因与郑世子忽有关,现在忽已经下台,鲁国朝野也就消了气,毕竟是以和为贵,想通过调和宋、郑两国这样的外交活动来重新建立友好的国际格局。
宋庄公还是蛮尊重鲁桓公的。没办法不尊重,当年贿赂人家的大鼎还在鲁国的宗庙里放着呢。两国元首在句渎会盟,就解决郑、宋争端的有关问题进行商讨,然而没有取得一致性
意见。鲁桓公楔而不舍,又约宋庄公在虚会谈,仍然未果。到了冬天,又不辞严寒与宋庄公在龟会晤,宋庄公没有被感动,表面上答应,背地里还是坚持要郑国把账付清楚。
鲁桓公毛了,干脆和郑厉公在武父结了盟,两个国家联合起来,把矛头对准了宋国。宋国也不示弱,联合一些小诸侯国讨伐郑国,于公元前698年打到新郑城下,烧了新郑的城门,
捣毁了郑国的祖庙,并将郑国祖庙的大椽取下来,带回宋国做了城门的大椽。战争的机器又开动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卷入战争,分成了鲁、郑、纪和齐、宋、卫
、燕两个集团互相攻伐,中原大地又乱成了一锅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