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仇恨,也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双方消除误会,睦邻友好,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陈侯不买他的账,一口回绝。
陈国的大臣公子佗劝谏道:“远亲不如近邻。郑国是我们的邻居,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和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于国家来说是好事,您应该答应郑伯才对。”陈侯自作聪明
地说:“郑伯阴险狡诈,为什么不去和宋、卫讲和,却先来找我们呢?他的目的就是要挑拨离间。如果我们和郑国讲和了,宋、卫两国不恨死我才怪。为了郑国得罪宋这样的大国
,划算吗?”
郑伯这个人向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外交不成,就采用武力。公元前717年,郑国大军入侵陈国,掳获大批钱财物资,陈国朝野震动。
这回不用过多的劝说,陈侯接受郑伯的好意,双方握手言和。
与此同时,郑国还抓住宋国和鲁国之间的矛盾,及时向鲁国示好,双方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为了和鲁国搞好关系,郑伯花费了一番心思,而且下了很大的血本。
中国古代的帝王都有祭祀泰山的传统,周天子也不例外。郑国的首任君主郑桓公获封郑国的时候,周厉王命他助祭泰山,因此将泰山附近的祊(地名)也封给了郑桓公,作为助祭
泰山的汤沐之邑。郑伯为了讨好鲁隐公,主动提出,以祊和鲁国的许田(地名,靠近郑国)进行交换,作为条件,郑国放弃对泰山的祭祀,转而在许田祭祀鲁国的先祖周公。
郑伯提出来的条件,对鲁国来说是双重优惠:
第一,郑国将祭祀泰山的特权转让给了鲁国。要知道,自古以来,祭祀泰山都是帝王独享的权力,一般诸侯如果跑去祭祀泰山,是严重的越级行为,将受到天下人的耻笑和谴责。
现在郑国将祊转让给鲁国,使得鲁国可以名正言顺地助祭泰山,享受特殊的政治待遇。
第二,郑国在许田祭祀鲁国的先祖周公,是对鲁国表示尊敬的一种方式,给足了鲁国人面子。
鲁隐公觉得这笔买卖很划算,答应了郑伯的请求。但是没想到,郑伯的大手笔还在后面:郑国在将祊移交给鲁国之后,绝口不提接收许田之事,等于将祊白白送给了鲁国。
不难看出,郑伯的这份人情,不但做得大,而且做得高明。从表面上看是一笔交易,鲁国没有占郑国多少便宜;从实际上看,鲁国却是得到了大大的实惠,名利双收。鲁隐公收到
这样一份不露声色的厚礼,打心底对郑伯这个人产生了好感。鲁国和郑国的关系迅速升温,进入了蜜月期。
*
一系列军事和外交胜利之后,郑伯一改往日不冷不热的态度,主动向周王室伸出了橄榄枝。
公元前717年,周王左卿士、郑伯寤生来到雒邑朝觐天子周桓王。这时距祭足领军取温之麦、成周之禾,已经整整三年了。
《左传》上记载:“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也就是说,这是郑伯即位以来,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到雒邑朝觐周天子。
郑伯朝觐天子,当然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想进一步扩大外交战线的成果,通过改善与王室的关系,为郑国争取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直接地说,他希望获得王室的支持,使他
得以在“大义名分”上压倒竞争对手。他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你宋国打我郑国,是侵略,将受到天下人的谴责;我郑国打你宋国,是“奉天讨罪”,将受到天下人的支持。
郑伯迟不来,早不来,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来朝觐周天子?《左传》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在“郑伯如周”的记录前,还有那一段简短的记载:“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
、齐、郑,礼也。”
这段记录告诉我们,那一年王畿的收成很不好,闹了饥荒。但是周天子出于面子考虑,不好意思亲自向各国开口要钱要粮,所以“京师来告饥”(天子本人没有发话,而是暗示臣
下以私人名义向各国求援)。鲁隐公体谅天子的难处,发动各诸侯国紧急援助王室。左丘明当然没有忘记表扬他,所以说了一句:“礼也”。
各诸侯国对此的反应如何,《左传》也没有记载。但是很明显,郑伯抓住了机会,在这个特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