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没有必要去掺和这件事,委婉推辞了。
但是,鲁国有一位叫做公子翚的大夫,极力主张鲁国参与这场战事。鲁隐公没有批准,他就带着自己管辖的部队主动加入了四国联军,从而将四国联军变成了五国联军。
派兵出征这样的大事,大夫不听令于国君,擅做主张,说明当时不只是诸侯不听天子号令,诸侯家里的卿大夫阶层也有可能不听令于诸侯。《春秋》讲到这段历史,无可奈何地记
述道:“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翚,就是公子翚,在这里用一个“翚”字的简称,绝不是图省事,而是对其目无君主的做法表示谴责。
五国联军这次和郑国的步兵(没有战车参战,显然不是郑国的主力部队)打了一仗,取得了胜利,把郑国的庄稼收割一空,各自回国了。回想当年寤生派兵收割王室的庄稼,这次
的事情也算是小小的报应。
*
但是,从战争的初衷来说,宋国仍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子冯仍在郑伯的保护之下,对宋殇公的君位虎视眈眈。因此,这次胜利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上仍然没有完成
既定目标。
州吁也没有达到其目的。两次战争未给卫国带来任何好处,而且支付了巨额军费,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社会舆论对他更加不利。
石厚很替主子着急,病急乱投医,厚着脸皮跑去问他老爸石碏,如何才能稳定人民的情绪,确认州吁政权的合法性。
这个时候才来问老爸,委实晚了一点。
“得到周天子的接见,应该可以了吧。”石碏慢悠悠地说。
“这 ”石厚说,“天子恐怕不会答应吧?”
“这事其实很好办。陈侯现在正得到天子的宠幸,而且陈国和我们卫国现在也是睦邻友好的关系,如果能够请陈侯出面斡旋,天子想必会接见国君吧。”
石厚心里说,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姜还是老的辣啊。
离开家的时候,石碏拉住他的手,好好地看了他几眼,然后说:“去吧。”
石厚没有留意老爸眼中不舍的神情,他急着跑回宫中和州吁计议。州吁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君臣两人带了些随从,拉上几车礼物,就前往陈国开展高层外交了。
但他们没想到,比他们更早抵达陈国的是石碏的信使,他交给陈侯一封石碏亲笔书写的密函,大意是说:卫国是个小国,我石碏又八十多岁,老得无能为力了。现在到陈国来的那
两个人,实际上是卫国的弑君之贼,人人得而诛之,请你们做件好事,把他们杀了吧。
陈国人不想过多干涉卫国的内政,把州吁和石厚抓起来后,请卫国人自行发落。
史书读到这里,难免产生一个疑问,陈侯为什么会帮助石碏对付州吁呢?虽然《春秋》不书,《左传》不言,但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想一下,个中原因是相当简单的:卫桓公的母亲
戴妫是陈国的公主,卫桓公如果不是陈侯的外孙,就是陈侯的外甥,州吁杀卫桓公上台,自然已经得罪了陈侯。
州吁和石厚被擒之后,卫国派了右宰丑杀州吁于濮城,石碏则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国的首都。这两个人之所被分别关押处决,也许是因为陈国人考虑石厚是石碏的儿子
,本来想问问石碏的意见,看能不能网开一面,留石厚一条生路。
石碏选择了大义灭亲。
流亡在外的公子晋被迎接回国,接任君位,也就是卫宣公。卫国的一切似乎又恢复了正常。然而,这位卫宣公后来的所作所为,恐怕很难对得起石碏老爹爹的大义灭亲。
当然,这是后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