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的武字,可能也有责备他嬉戏玩乐的意思,我记得那个举鼎而死的秦武公用武字应该就有这个意思。但另一方面,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叛乱平定、对外战争的多次胜利,应该是武字更主要的意思——但是现在这些对外战争的胜利成疑案了,清修明史说是小打小闹,但有可能不是。而且如果明武宗确实曾经亲自上战场杀敌的话,我想整个这个人恐怕都要重新审视,away from清修明史。
正德朝大臣反对皇帝上战场,就是因为英宗被俘的事件。但是在那之前,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都是自己出去打的,大家也没说什么。所以正德皇帝的武功及为了这些武功而与朝臣作的对抗,是否真如清修明史所讲,只是一场闹剧,可能不要这样轻易下结论的好。
说起明武宗由于明英宗的被俘,而还要偷跑出去上战场(唉,这种剧情要是放在那火红的年代,就绝对够狗血了:出身大富之家,偷上革命战场,而且还坚决在第一线战斗),我就忍不住再八几句明英宗好了。
以前我也认为,明英宗被俘真是丢人丢到家。后来看了一些写明英宗的书,觉得说的也有道理,在打仗之前谁知道胜负。在敌人来袭的时候,在不知道胜负的时候,能够主动迎战,这份勇气还是应该受到肯定的。特别是现在,我们的民族实在是缺少这份勇气——因为我们批了这个明英宗。
一场胜负未知甚至注定失败的仗,我们打不打?为了避免失败,为了避免失败后遭到明英宗似的命运,今天的我们都在讴歌不打,在唾弃那些毅然选择了战斗的人。如果万一输了,像明英宗那样,那我们便愈加唾弃之了,“早告诉你了嘛”。但是,我相信,也许一个选择不打的民族貌似暂时躲过一场灾难,但后面更黑的深渊一定躲不过去,而一个选择了战斗的民族,即使今次失败,未来亦终有站起来的一天。满清和明朝,就是最好的证明。
十四年抗战,特别是四二年以前,有几个人认为中国撑得住?朝鲜战争中,有谁一开始就认为中国能不输?每一个漫漫长夜最黑暗的时刻,谁人心中不曾有过一点点动摇?但是,我们坚持下去了,为了人的尊严,为了人的责任,即使在可能会输会死的选择中,我们都选择了去战斗。朱祁镇也是做出了这种选择,只不过输了,但从他亲征这一点上,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批评的。况且被俘后,朱祁镇的表现也没有侮辱我们民族,敌人让他对明军喊话,他也不喊,易位而处,你能肯定不喊话一定不会被处死吗?明英宗的表现比宋朝二帝可强多了。现今,时常看了那些为了统治稳定、不惜割地赔款的帝王在电视上一个一个的翻案,就不由得感慨起明英宗。
明英宗是有罪的,他的罪过就在于,没有把国家的最大实力发挥出来、痛击鞑靼,而造成了政局动荡。但他的主动出击不应成为后人嘲讽的对象。不然,下次战争来临,胜负未可知时,谁人复为明英宗?
总体观看历史趋势发展,可以用发展的眼光;但具体到历史人物,我认为用静止的眼光更合适。设想一个人,他究竟处于什么环境中,他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为什么最终作了这样的选择,这个人究竟是怎样想的——这种选择背后的思维和情感,我认为对研究历史人物犹为重要。人都是复杂的,哪有像清修明史那样把人写成神经病的,它编造得解释不了就说别人有病;人也是脆弱的,哪有电视剧里那种高大全的人物真实存在于生活中。我们所见过的,不过一个一个也有自私、也有软弱的人,但却也偶有大公、偶有坚强、偶有不屈。
当我们看待历史时,容易使用了历史大势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中的人物,仿佛我们就一直这样高高站于历史之上。可是,未来乃是没有实现的历史,历史就是实现了的未来,今时今日,谁又敢断言明日便将如何?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按照一定的思维与情感,来作出选择罢了。我们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我们所谓的历史大势,不过是因为我们站在他们后面罢了,以后也会有人如此般立于我们身后。我其实是无法管到后人的历史大势的评议的,就像文天祥被踢出民族英雄行列、张弘范成为积极促进融合个人一样无法可想,但是至少我可以尽量选择无愧于心。九泉之下,为张弘范者岂无愧乎?或者再打个比方,今天的人知道的物理数学知识比牛顿多多了,但是为什么牛顿伟大?因为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人知道,所以牛顿在科学上的成就是远高于知道的更多的我们的。这个就是静止的眼光。
简单点说,就是考虑一个人在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他作出选择的思维和情感过程。当然,这种考虑的过程很容易有主观的一面,但是如果符合这个人的行为越多,也就是支持的证据越多,也就说明,你的结论越接近于这个人物的真实情感与想法。如果解释不了的行为越多,就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清修明史书里和阎人瑞口里神经病性的描写,其实就是说明,他们解释不了这个人了,解释不了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于是就丑化成神经病。神经病性行为也要考证个起因吧?完全归于基因问题?要那样我们去发皇陵好了,取点组织样本,家族性精神疾病呐,超有价值的……但我认为,这些结论就是不可靠的结论,是与事实相悖的结论,应该自己去读明史,找寻真相。
结果,当我用了这样的镜子去看明史,就竟然常常发现人性最为可贵的一面了,突然就被感动到热泪盈眶——从皇帝到官员,乃至平民百姓;当然,如果看清史,就一般可以看到人性很丑陋的一面——从皇帝到官员。从那以后我坚信,明朝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且是至今都无法超越的骄傲。
|
作者:武尊天王 回复日期:2008-10-31 4:42:27 |
|
明武宗似有一代英主的潜质,实在是可惜了......................
|
作者:慈洵 回复日期:2008-10-31 6:48:19 |
|
明英宗被俘从来没觉得是丢人的事~~
有的皇帝被从家里俘虏,有的皇帝为了逃避被从家里俘虏而选择逃跑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因为主动出击在前线被俘的皇帝并不多.何况明英宗的家当时并不危险.
美国人把自己在前线被俘虏的军人回国后当成英雄.明英宗倒也没必要说他是英雄,因为他虽然有那份勇气和意愿,但是因为指挥上的无能导致国家损害太大,需要的是批评.只是单就被俘这件事来说,他没什么丢人的.
作者:慈洵 回复日期:2008-10-31 6:48:19
明英宗被俘从来没觉得是丢人的事~~
有的皇帝被从家里俘虏,有的皇帝为了逃避被从家里俘虏而选择逃跑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因为主动出击在前线被俘的皇帝并不多.何况明英宗的家当时并不危险.
美国人把自己在前线被俘虏的军人回国后当成英雄.明英宗倒也没必要说他是英雄,因为他虽然有那份勇气和意愿,但是因为指挥上的无能导致国家损害太大,需要的是批评.只是单就被俘这件事来说,他没什么丢人的.
=====================================================
话不能这么说,作为一国之君,国家元首,
是绝对不能做俘虏的,
因为他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人,
而且是整个国家的人,
更重要的是,敌人会利用他的被俘而要挟自己的国家,
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后来的发展证实了瓦剌确是利用了英宗,
要不是于谦,太后和代宗等人的睿智和当机立断,
大明还真有可能亡国,
那么英宗的罪过就太大太大了,
倒没有说英宗御驾亲征不对,
也没有指责他的战略和战术,
而是指责他作为一国之君作俘虏,
在这一点上,
他就不及他的后世崇祯帝自杀殉国了。
我认为,
如果当时英宗选择战死沙场,
或者被俘后择机自杀,
远远强于他被俘虏。
|
作者:西拉木伦河 回复日期:2008-10-31 10:28:59 |
|
rfr777581 回复日期:2008-10-31 0:06:12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李渊的庙号是高祖是因为他已经尊其爷爷李虎为唐太祖了
--------------
汉高祖是谥号。庙号谥号一起称即太祖高皇帝。汉武帝的武同样是谥号中字而不是庙号。这些例子还有很多。
第一,嘉靖大礼义之争其实是嘉靖皇帝与前朝老臣进行的一场权力斗争。嘉靖原本也就是个小藩王,无根无基,突然被立为皇帝,完全要仰仗老臣和武宗生母张太后的鼻息。为了能掌握大权,嘉靖便利用这样一个机会与朝臣们争夺权力。
楼主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太浅显。
第二,穆宗之“穆”指的是他在位时间很短,只有6年,英年早逝。穆宗多半都是在位时间短或去世得早的皇帝。比如清穆宗同治19岁死。
|
作者:ihcnamu 回复日期:2008-10-31 12:19:14 |
|
讨论
|
作者:玉已随风凉 回复日期:2008-10-31 13:05:45 |
|
楼住不懂庙号还从庙号评点什么
|
作者:wdxffor 回复日期:2008-10-31 13:21:17 |
|
顶啊
mark
|
作者:玉箫神剑 回复日期:2008-10-31 14:06:50 |
|
作者:rfr777581 回复日期:2008-10-31 0:06:12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李渊的庙号是高祖是因为他已经尊其爷爷李虎为唐太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楼猪什么都不懂还敢到天涯来发帖,欠踢啊!!!
|
作者:吉龄 回复日期:2008-10-31 14:42:51 |
|
顶
|
作者:鞠佳jujia 回复日期:2008-10-31 15:20:20 |
|
我是来看对骂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