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三代时期,人们对星相的观察已经很细微,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而且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文字记载。这些早期人类丰富的天文学知识是远古人类对宇宙天体的初期认识,也是一些生活经验的概括,承载着人类幼年时期的某些智慧,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成果,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古代史籍中关于星相的神话记载
记载五帝时代故事最早最多的是春秋战国至汉代学者,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汲郡战国时魏墓中出土的“竹简”,后称汲冢《竹书纪年》,其中就记载有五帝时代帝王出生时候人们对星相的观察,如黄帝出生时是“母曰符宝,见大電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在写到颛顼出生时,是“母曰女枢,见摇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巳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在写到舜出生时,是“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生舜于姚虚。”汉代学者司马迁首撰《五帝纪》,对五帝的文功武业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王符的《潜夫论》专列《五德志》,写到三皇五帝的生辰、德治及后代延续,其中关于五帝出生时的星辰观察文字记载与《竹书纪年》大同小异。如在“黄帝”条中,写到轩辕黄帝出生时是“大電绕枢炤野”;在 “舜帝”条中,写到舜帝出生时是“后嗣握登,见大虹,意感生重华虞舜。”在 “少曍”条中,写少曍出生时是“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梦接,生白帝挚青阳。”在“大禹”条中,写到大禹出生时是“后嗣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在“颛顼帝”条中,写颛顼出生时是“摇光如月正白,感女枢幽防之宫,生黑帝颛顼。”《御览》七十九引《河图》云:“摇光之星如霓,贯月,正白,感女枢幽防之宫,生黑帝颛顼。”枢星为北斗第一星,亦称“天枢星”。“摇光”,也是星名,亦称瑶光,为北斗星第七颗星。《竹书纪年》至宋时佚失,王符可能看到过古籍记载,所以从其说。《艺文类聚》也曾引《河图》《握矩起》中说:“大電绕枢星,炤郊野,感符宝而生黄帝。”《国帼·鲁语上》记载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韦昭注解为“能次序三辰(即日、月、星)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以安”。《国语·周语下》亦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誉受之。”《淮南子·天文训》亦云:“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星辰,其兽玄武。”《史记·五帝本纪》称:帝喾 “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上述古籍记载可知,五帝时代对一些星宿的位置和活动情况就已经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北斗星,通过对日、月、星三辰运行变化规律的长期观察,已经初步掌握其运行规律,并能够用来指导农业耕作。
从流传下来的一些神话看,古人很早就注意对天文星相的观察,积聚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天文星相知识来解说人类自身的生育和发展。五帝时代为原始社会中晚期,人类还处在幼年时期,心智发展水平也还比较低级,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他们往往把天象和人事对照思考,并赋予形象化的解释。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则神话一方面透露出原始人类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已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思考日月星辰为什么由东向西偏移,为什么水总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另一方面已开始探究天体之所以如此的真正原因。因为不得而知,于是附会于神的色彩。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共工氏是颛顼时代的一个部族。颛顼统治时期,共工氏势力也已经发展得很强大,与颛顼争夺王位。共工是个失败者,他被打败之后,十分恼怒,一头撞在西北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上,撑天的柱子被撞断,维系大地的绳子也被拉断,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也向西北方向移动,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下去,所以水流和尘物都向东南方向流动。这则神话,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甚至很荒唐可笑,按照这个故事的说法,天之所以不坠,地之所以不塌,是因为有天柱的支撑和绳索的维系。日月星辰由东向西运行,江河由西向东流泄,形成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两个神灵的斗争造成的。但如果剥去神话的外衣,它的内涵则是真实地记录了颛顼时代原始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艺文类聚》还记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明原始人已经有了宇宙卵生的意识,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卵生的。这种对宇宙的卵生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天地生成之后,人类可能遭受过一次大地震,天崩地裂,万物濒临灭绝。《淮南子·览冥训》也记载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其中也提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积炉灰以湮水,挽救了人类。从上述这些神话故事可以看出,古人普遍认为:天之所以不坠,地之所以不塌陷,是因为有天柱的支撑和绳索的维系。这既是原始人对宇宙天体的探索,也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总结。他们在劳动实践中观察到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是由东向西,而且已经了解到柱子可以起到支撑作用的,绳索可以起到悬挂作用,同时他们还认识到一切物体都是沿着倾斜面向下滑动的。这些神话故事虽然从整体上、外表上看是不科学的,但从某些枝节或内涵看,它反映的是颛顼时代人类对客观世界、对天体、对自然、对社会经过某些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当时人们对一些生活经验的概括,承载着人类幼年时期的某些智慧,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成果。
二、商周时期人们对天文星相的观察
中国先民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如果说神话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商周时代已有对天文星相观察的文字记载。
周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对于星空的观察比夏商时期更为广泛细致,他们不仅多认识了不少新星,比如“牵牛”、“织女”、“箕”、“毕”、“斗”、“定”等,而且还懂得许多天文知识,有时甚至将天象和人事结合,以起到警戒作用。如《小雅·十月之交》则直接将自然界的变化归咎于人的作为。“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诗人将地震和统治者的作为联系在一起,对周天子以起到从善惠民的警戒作用。《召南·小星》则是将自己的命运和星相联系。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嚖”,星光微弱,闪烁不定。“三”,即参星,它是由三颗星组成的。“五”,即昴星,它是由五颗星组成的。诗人夜晚赶路,看到天上繁星闪闪,参与昴,不停运行。这里不仅写到众多小星,而且还写到参星和昴星,以及它们所在的方位。
《诗经》中有一些写星相的诗篇很有趣味,如《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三星”,即心星,又称大火星,是夏夜星空中主要亮星之一。心星由三颗星组成,形状似钝角三角形,四、五月天的傍晚出现在夜空的东方,新婚的夫妇在夜深人静,人们都已经入睡时互相欣赏,心情不能平静,他们隔窗看到大火星是那样的明亮,挂在东南方向的房屋角隅的位置,此时已经夜半,两人仍无睡意,窗外月光如洗,星光灿烂,新娘在月光星辰的映照下是那样的美丽,诗人感到无比幸福,由衷赞叹道:“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夕何夕?见此邂逅。”“今夕何夕?见此粲者。”面对月光下美丽异常的新娘,诗人竟然不知所措,发出“如此良人何!”“如此邂逅何!”“如此粲者何!”从诗中的“绸缪束薪”、“绸缪束刍”、“ 绸缪束楚”看,诗人可能是普通农民。农人能以火星的运转感受时间的流动,说明周人对星相的观察已经很普及。《豳风·七月》中也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也是依据大火星的移动来判定时间和季节的。
《诗经》里记载星象最多的一首诗是《小雅·大东》,最后三章写到: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栖之揭。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位精通星象的文人,认识那么多的星象,而且对众多星象的描绘又是那样的生动形象,以星喻人刻画惟妙惟肖。在这三章诗中集中提到七种星。
第一,织女星和牵牛星。诗中的“织女”即指织女星,为天琴座的主星,在银河北,和牵牛星相对。因织女星共有三星,下二星像两足分歧。“跂”通“歧”。所以说是“跂彼织女。”“襄”,是驾。“七襄”,是说织女星移动位置七次。一日七辰,每辰移动一次,所以称为“七襄”。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通常以卯时到酉时为昼,共七辰。可见当时将一日已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采用十二时辰,意味着西周时期已用漏壶计时。由此诗可知周代甚或更早一些时代,平民百姓已经开始用滴漏来分割一天的时辰了。“报”,是往来之意。织布时要将纬线一来一去,然后成纹。诗人说织女徒有织名,不能反复,所以不能成章。诗中的“牵牛”,也是星名,俗称牛郎星或扁担星,为河鼓三星之一,在银河南,是天鹰座的主星。关于织女和牵牛星,古人从星象中衍化出很多凄丽而忧伤的美丽神话传说,在这些神话传说中,织女为天帝的孙女,常年在天庭织造云锦,后来嫁与河西牛郎为妻,织女自嫁与牛郎后,夫妻恩爱,织女由是织机中断,废织锦之业。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风俗通》佚文记载织女会牛郎时,喜鹊于天河上为之搭桥,名为“雀桥”。大概人们对美好的婚姻太渴求了,所以当人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总是想到牛郎星和织女星,为他们隔河相望而不得近的无奈而深感惋惜。
第二, “启明”和“长庚”。诗中的“启明”和“长庚”分别指启明星和长庚星,启明星又称金星、太白金星。金星常常早晨出现在东方,晚上日落之后出现在西方,亮度很强,一早一晚表明时间的运行不止,揭示出金星自东向西运行的规律。《郑风·女曰鸡鸣》篇更具体记载了周人在天将亮时对启明星的观察:“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昧旦”,天将明未明的时候。“兴”,起床。“视夜”,观察夜色。 “有烂”,即星光灿烂明亮。天将明的时候众星隐蔽,独启明星显得更亮。这是夫妻二人夜半的对话,女的说:“好像鸡叫唤。”男的说:“天才亮一半。”女的又说:“不信咱去看看天,启明星儿亮闪闪。从这里可以看出,周人已经掌握了金星运行的一些规律,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在哪个方位,当启明星出现在东方的时候,天就快亮了。
第三,北斗星。“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北有斗,西栖之揭。”“斗”,即北斗星,在人马座,有六星,聚成斗形。当斗和箕星同在南方的时候,箕在南,斗在北,但都在黄道上。《集传》:“斗西揭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东。”古人在对天象进行观测时,最早看到的星星应是北斗星,因为北斗星最为明亮。如《周易》中《丰》卦两次提到:当遇日食之时,天下幽暗,只有北斗七星耀眼地出现在天空。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现、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亮星组成。人们把这七颗星联系起来,想象成舀酒的斗勺,其位又处于北方,故称北斗七星。把天璇和天枢两星的联线延长约五倍,可找到北方的标志—北极星。北斗星犹如高悬于天上的天帝的指北针,即便是夜黑如漆,它仍能丝毫不差地为人类提供着准确的方向。
第四,箕星。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箕”,亦是星名,俗称簸箕星,箕星由四颗星组成,形状像梯形,也像农村簸糠米的簸箕。距离较远的两星之间是箕口。箕星的形状口大而底短缩,这样的箕本不能簸扬,徒有其形。诗人说箕星徒然叫做“箕”,不能拿来簸糠米。这是人们对箕星的观察。《诗经》时代的人们对箕星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常常将播杨是非的人比作箕星。如《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就直接将箕星比喻成多舌奸险之人。
第五、毕星。“毕”,亦是星名,共有八颗星组成,形状像带柄的网球拍。“捄”是毕星的柄,毕形状象网。毕星一端由七颗星组成,下窄上宽,一端拖着长把,形状如网球拍。所以诗人把毕星形象地称为“有捄天毕”。
《大东》诗中,诗人列举了天上的众多星宿,而且还把它们和人事联系在一起,说它们都是有名无实,借以讽刺西周统治者徒自占据高位而不体恤百姓。古人认为天上的星和地上的人都是对照的,尤其二十八星宿中的毕、箕、斗三宿因星象特殊,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比如诗人描写毕宿是“有捄天毕,载施之行”,意思是毕星似长柄网,斜挂在天空没用场。诗写箕、斗是虽像簸谷皮的簸箕,但“不可以簸扬” 。斗宿六星,联结起来,像古代舀酒的斗形,但也是徒有其形,并不能用来“挹酒浆”。这里不仅写出了箕星、斗星的形状以及所居的位置,而且写出了与人事的关联。古人认为天上的星和地上的人都是对照的,这一点对中国影响深远,直到三国时期,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十回,篇名即“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诸葛亮病重,“强支病体……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可见中国自《诗经》时代起,人们一直把星相和人事连在一起,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是主张天人合一的。
三、商周时期人们对星相与气象关系的观察
商周时代人们不仅认识很多星相,而且还注意观察星象与气象的关系。如在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殷商时期人们对虹和霁的观察情况。如武丁卜辞说:“有云自东,宦(贯)母(晦),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1】 “有霞、虹于西。【2】这两段文字都是武丁时期的卜辞,从时间和空间上准确地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现过程,是我国古代天象虹的最早记录文字。虹和霁是雨后天空出现的美景,即六色彩虹,虹和霁往往是在雨雪停止之后才出现,是一种奇异而美丽的天象。
《尚书·洪范》也记载殷商贵族遗民箕子就曾对周武王详陈天文、气象与民的关系,说:“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所谓“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是说星和风、雨的关系,月东北行至箕则多风,月行西南入于毕则多雨。孙武《孙子·火攻》记载:“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指出发生火灾有时,天时早燥,则火易燃,风起之日,以月之躔度,行近箕、壁、翼、轸星,则必会起大风。作为军事家领兵行军打仗,不可不观察天文气象,以掌握天气变化。《诗经》中有不少关于虹的记载。如《鄘风·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蝃蝀”,即彩虹。朱熹《诗集传》注曰:“蝃蝀,虹也。日与雨交,倐然成质,似有血气之类,乃阴阳之气不当交而交者,盖天地之阴气也。在东者莫虹也。虹随日所映,故朝西而莫东也。此刺淫奔之诗。”蝃蝀出现在东方,而人不敢指。《蝃蝀》是较早写到虹这种天空奇异景象的诗篇,依据人们的经验,出现在西天,停不了一天的时间就会下雨。
《小雅·渐渐之石》则写道雨出现的情况,“月离于毕,惮滂沱矣。”当月球靠近毕星时,地球上观测区内就会出现大雨滂沱的天气。《逸周书·周月》也记载:“惟一月既南至,昏、晶毕见,日短极。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这些记载说明周代或更早的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星象与气象的关系,当月亮运行到毕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大雨天气,令农人及时做出防备。《曹风·候人》中还写到“隮”,“荟兮蔚兮,南山朝隮。”隮也是指彩虹,但也完全等同于虹。诗人观察天上的景象,发现一会青一会紫,南山一大早就有彩云升起。其实这是当时雨后出现的一种有彩云的奇异天气景象。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对虹是有着较多的观察的,并且常将虹和雨水连在一起。
《鄘风·定之方中》则是依据星象位置来测定动土建屋的记载。“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定”,即营室星,是北方七宿中宿的别称,大约在每年的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出现于正南天空(即方中),此时农事基本结束,天气尚不太冷,正好兴建宫室。 “室” 、“营”和“壁”都是星名,“营”和“壁”有两星组成,都在飞马座。古时建城必观察星象,测量日影方位,以决定动土时间。《定之方中》记载卫人在楚丘测度日影以定宫室建筑的事情,认为营星出现是吉利之时,可以开土营建宫室了。
四、早期历法修订的依据
中华民族是以农业起家的,为了不失农时,正确计算日期,古人根据对天象观察得到的知识,发明了简单的纪日法,即天干纪日法。每年十二月,根据时令变化设置闰月,有的将闰月置于岁末,有的则放于中间。每月三旬,每旬十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纪之。每旬第一日叫甲日,第二日为乙日,第三日为丙日,依此类推,旬末之日为癸日。
中国的历法起源很早,《汉书·律历志》认为黄帝时代就有了历法,到颛顼时期又经过重新修订,命名为颛顼历。颛顼历是继黄帝之后,中国第二部历法。历经尧舜禹夏商周,直到秦灭六国,仍沿袭古历纪年。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铭文记事虽简单,形式一律,但多采用天干记事。如“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西夕,月(有)食。”【3】这是发生在殷商武丁时期的一次日食现象记录。就是采用干支纪日,对癸未日的占卜经过作了记载。商代历法为太阴历,月有大小,有多于三十日的大月,有小于三十日的小月。平年一年十二个月,闰年一年十三个月,闰月一般安置在年终。到了西周初期,周人随着天象知识的增多,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夏商周三代虽用历有区别,但都是采用干支纪年。
从古籍记载看,中国早期的历法修订主要是依据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天文气象的变化、星相运行规律以及植物的荣枯、昆虫的蛰藏和活动情况等的长期观察,汇集经验制定出一年天象运行的规则的基本法则,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上面我们提到的无论是黄帝时代的《调历》、或是之后的《颛顼历》、夏历、周历、秦历都是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通过对物换星移规律长期细致的观察基础上编制而成的,融会了古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由《豳风·七月》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写到不同季节的物候和农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写到随着大火星的运行,天气季节的日渐变冷。“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写到春和日丽,黄莺鸣唱,蚕妇采桑,千顷碧绿,景象宜人。也写到春季日长,劳动艰辛,采桑之人的叹息和困顿。“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七月鸣鵙,八月载绩。……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这里则提到各种昆虫、鸟类及物候和农事。如昆虫有斯螽、莎鸡、蜩、蟋蟀,飞鸟有鵙、仓庚等。西周时期特别重视农业,农夫们甚至包括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在野外田地上陪伴庄稼吃住,所以对庄稼地里的蝗虫、幼蝻、斯螽、莎鸡等各类昆虫生存活动的规律以及对天气的感应都十分熟悉。早期人类对天相物候的详细观察和总结,对早期历法的制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