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天文》篇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此话虽不免有所夸张,但是,中华民族是以农业立国的民族,天文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知天文则不知节令,不知节令则必失农时,农事不可缓,失天时则必误农事,误农事则必影响收成。所以,人们见“七月流火”,则知天气寒冷,需制棉衣,以御寒冬;见“定之方中”,则知农闲时期,需筑宫室,修缮房屋;见“先集维霰”,则知生命的短暂易逝;见“明星有烂”,则知人生在勤,需早起做事。所以说顾氏所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是有一定根据并不失当时实际情况的。老百姓都知道箕星的形状如簸箕,并用以比作多舌之人。“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可能当时在平民百姓中经常就流传着这样的话:箕星如箕,嘴张得如簸箕。这也可从侧面说明古代民间对星名的熟悉情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李圃选《甲骨文选注·出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 郑慧生《古代天文历法研究·气象记录》引武丁辞,43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李圃选《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