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留言  博客  繁體中文
 
  首  页 |  联系我们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人生咨询 传道解惑 经典案例 投资理财 资源整合 经典解读 地产风水论坛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学员天地 ·经典案例 ·经典解读 ·联系我们 ·人生咨询 ·资源整合
您的位置: 东方文化弘未来咨询网|卦台山周易大学承办 >> 文章中心 >> 经典解读 >> 荀子 今天是2024年5月10日, 离本网站21周年还有31天    
 阅读文章

纪中石-荀子与《周易》的关系

浏览次数:1864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11-4-14 8:59:46提交会员:admin

刘向《孙卿书录》称荀子“善为《易》”。关于荀子与《周易》的关系,前修时贤的研究已多及之,如: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李泽厚《荀易庸记要》、台湾学者黄沛荣《周易彖象义理探微》等皆以为,《易传》中的有些内容乃荀子学说;李学勤先生在其《周易溯源》第二章《(易传)的年代问题》中则设专节探讨《荀子一系(易)学》,郭静云撰有《先秦易学“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等。但把荀子与《周易》关系作为一个专题,系统地加以梳理和探讨的成果尚不多见。笔者拟在借鉴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荀子易学探源、荀子引《易》说《易》以及荀子与《易传》三个方面对该问题加以考察,并就“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谈点陋见,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教。
  众所周知,荀子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上承孔孟,批判诸子,吸纳百家,是先秦学术的集大成者,同时又传授儒家典籍,开启了两汉经学。唐陆德明、清汪中以及近、现代学者郭沫若、周予同等皆认为汉代儒生尊奉、研习的经典,大都是由荀子传授下来的。郭沫若说:“汉人所传授的《诗》、《书》、《易》、《礼》以及《春秋》的传授系统,无论直接或间接,差不多都和荀卿有关,虽不必都是事实,但并不是全无可能。”所谓“直接者”,当是指文献所记传系中明确标有荀子的,如:
  《鲁诗》:荀子-浮邱伯(包邱子)-申公(《鲁诗》开启者)
  《毛诗》:子夏-曾申-李克-孟仲子-根牟子-孙卿-大毛公
  《谷梁》:荀子-浮邱伯-申公-瑕丘江公
  《左传》:左丘明-曾中-吴起-吴期-铎椒-虞卿-荀卿-张苍-贾谊而《周易》,当为“间接者”,因为在《史记》、《汉书》所记《周易》的传系中,看不见荀子的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
  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
  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蓄川人杨何。
  《汉书·儒林传》说: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肝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魄子家。子
  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
  《史记》《汉书》所记《易》之传系大同小异,然均不见荀子。但证之荀子文本引《易》、说《易》的情况,又知刘向之言不虚。那么荀子之易学从何而来呢?既无直接证据,于是人们便开始寻找旁证。由于“荀子在论及自己的学术思想渊源时,除了提及古代‘圣王’尧、舜、禹、汤等外,就是孔子和子弓”:《荀子·非相篇》说:“仲尼长,子弓短。”(以下引《荀子》文,只注篇名。)《非十二子篇》则三次仲尼、子弓并提:“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尤其是《儒效篇》的一段文字,更是把仲尼、子弓并称为“大儒”,推崇备至: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徒,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愧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于是,人们便把目光盯在了子弓身上。但子弓有三个,除上述传《易》的馯臂外,还有字子弓的朱张、孔子弟子字仲弓的冉雍。那么这位被萄子“极端地称赞”的子弓到底是哪一位呢?《论语》释文引王弼注说:“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但此说前人已有驳证。李学勤先生亦谓:“朱张见《论语·微子》,是古贤人,岂能排在孔子之后?王弼的说法不合情理。”剩下的俩子弓亦皆有主之者:唐韩愈、张守节及今人郭沫若、李学勤等,皆谓荀子所盛赞的子弓即《史记》、《汉书》所载传《易》的肝臂子弓。而唐杨惊,元吴莱,清汪中、朱彝尊、俞樾及今人张岱年、马积高、李启谦等,则认为荀子与孔子并称的子弓,即孔子弟子仲弓(冉雍)。两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然又均不足以服人。
  谓子弓即鼾臂子弓者,主要是因为传《易》的馯臂为楚人,“善为《易》”的荀子长期生活于楚:出仕于楚、致仕于楚、终老安葬于楚。反对者认为,馯臂的记载,仅限于上引的《史记》、《汉书》,且二者所记亦不一致:《史记》谓馯臂为商瞿弟子,字子弘;《汉书》则谓馯臂为商瞿再传弟子,字子弓,而张守节《史记正义》又引应劭云:“子弓,子夏弟子”,其说不一,难以据信。郭沫若先生亦觉得“馯臂子弓如果只是第三代的一位传《易》者,那他值不得受荀子那样超级的称赞”,因此,便剥夺了孔子《周易》的著作权,而把著作权算到了肝臂的头上。他说:“孔子既作了《周易》那样一部大作,何以他的嫡传如子思、孟轲之徒竟一个字也不提及?”我们亦可以同样问郭先生:肝臂既作了《周易》那样一部大著作,何以对他推崇备至的“私淑弟子”荀子竟一个字也不提及?
  谓子弓为孔子弟子仲弓者,乃是根据《论语》对仲弓的记载。《论语》所记仲弓共有七处:
  (1)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公冶长》)
  (2)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也》)
  (3)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

(4)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5)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先进》)
  (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7)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从上述记载来看,孔子对仲弓确是极为欣赏,认为其是难得的人才,品行好,可当大用。荀子所赞之子弓亦确实有点像仲弓。但是其和《周易》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不出一点信息。且仲弓不等于子弓:“与仲尼并列的子弓,有人说,就是仲弓,本子路亦称季路之例,则仲弓亦可称为子弓。但这个例实在不好援用。因为仲尼不见称子尼,伯鱼不见称子鱼,而子思亦不见称季思,则子路仅亦字季路而已。”退一步讲,即便荀子与孔子并称的子弓就是仲弓,那也只能说明其对仲弓的敬佩推崇而已,并不能说明其易学便受自仲弓。因为《论语》等传世文献以及迄今为止的出土文献中还均未发现有仲弓与《易》相关的记载,故荀子称赏子弓的文字亦和《易》没有任何关系。

 

  对《史记》所载“商瞿受《易》孔子”事,钱穆先生表示怀疑:“《易纬·乾坤凿度》曰:‘仲尼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则谓商瞿乃孔子前辈,孔子向之请益,绝非少孔子二十九岁之弟子。二说乖僻,同为无根,可疑一也。孔子晚年治《易》,既所重视,(其实此说亦不足信。)传之商瞿,则瞿亦孔门高足。其年事长于回赐,于游夏为前辈,何以姓名独不一见于《论语》?孔子没后,诸弟子论学,亦绝不及商瞿,可疑二也。(石林叶氏云:‘自司马迁以来,学者皆言孔子传《易》商瞿,瞿本非门人高弟,略无一言见于《论语》。性与天道,子贡且不得闻,而谓商瞿得之乎?’则前人已疑之。)”对前举《史记》、《汉书》所载《易》之传系,钱先生认为:“不但姓名里居不同,传授先后亦互异”,亦是一个疑点。“孔子九世孙鲋为陈涉博士,而田何当汉兴,距孔子仅七世。时寿又不符。崔适《史记探源》云:‘瞿少孔子二十九岁,是生于鲁昭公十九年。至汉高九年,徙齐田氏关中,计三百二十六年。而商瞿至田何止六传。是师弟子之年,皆相去五十四五。师必年愈七十而传经,弟子皆十余岁而受业,乃能几及。其可信耶?”’此又为一大疑点。应该说,钱先生所疑是极有道理的。徐复观先生亦谓:“重要的是此一故事的本身断难成立。”
  问题尚不止这些,有证据表明,孔门传《易》者还另有其人:《韩非子·显学篇》谓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八派之中有“公孙氏之儒”,这位公孙氏即汲冢书中论《易》的公孙段。朱彝尊《孔门弟子考》说,其人即八儒传《易》者。子夏向来都被看成孔门传经者,康有为说:“传经之功,子夏为多。”(《康南海先生口说·学术源流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谓:“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其语极似《文言传》中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杨朝明先生以为:“这似乎点出了荀子与子夏之间的学术关联。”此外,刘向《说苑·反质》尚记有孔子高足子张问《易》的情况:“孔子卦得贲,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而问曰:‘师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也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史记·儒林列传》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子张居陈。”实际上“居陈”亦即“居楚”,因为孔子逝世后一年,即公元前478年,陈即为楚所灭。以此看来,在楚地传《易》者,除肝臂子弓外,大约还有子张一系。
  上举还仅是见诸传统文献记载者,事实上不见诸文献记载的还所在多有,如马王堆帛书《周易》中的缪和、昭力、吕昌、吴孟、张射、李平等均不见于《史》、《汉》等书。而直至西汉,尚有一些治《易》的学者师承难详,如刘安、魏相、扬雄、桓宽等。
  更为复杂的情况是:“汉以前,《周易》并非为儒家所专有,这种情况,直至武帝时《周易》被法定为儒家经典以后,依然存在。除儒家外,道、阴阳、黄老等学派都有治《易》的学者。”
  由上述这些事实来看,仅以荀子所称赞之子弓便坐实其易学之来源,是不严肃的。鉴于《周易》传承的复杂性,加之史载有阙,我们认为,在没有新的材料出现之前,对荀子易之所出之类难以索解的问题,还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必凿言其传授之人可矣。
  
  二、荀子引《易》说《易》
  
  荀子易学的来源虽然难以厘定,但刘向说荀子“善为《易》”,还是持之有故的。这“故”便是《荀子》文本中引《易》说《易》的文字、与《易》极类的文字。
  
  (一)引《易》
  荀文中直接引《易》者有四处。又分为三种情况:
  1、引卦名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宇。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印印兮天下之成蹇也。(《赋》)马积高先生说:“咸蹇”二字,前人均不得其解,实指《易》之《咸》、《蹇》两卦。《咸》下艮象山,上兑象泽,故《象传》说“山上有泽,咸”;《蹇》下艮上坎,坎象水,故《象传》曰“山上有水,蹇”。水、泽与云雨为同性质之物,说《易》象者亦互用,所以荀子用这两卦来形容云驻高山的壮观。马先生可谓慧眼独具。
  2、引爻辞
  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君

子之于言无厌。……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非相》)所引为《坤》卦六四爻辞。意为人应慎言,以免招咎。但荀子认为,君子对于正确的言论,心里喜欢它.行动依据它,乐意谈论它,乃至谈论起来不厌其烦。认为那些因怕招咎而缄默不语的人,只不过是乡愿、腐儒罢了。很明显,荀子引《易》只是为了证成自己的观点,其根本不顾忌原文的本意如何。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大略》)所引为《小畜》初九爻辞。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云:“复自道,犹言‘自复其道’……知几自复阳道,故无咎获吉。”就荀文“《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看,“变”即改变,也就是“复”,《春秋》之所以以秦穆公为贤,就是因为其能改变错误,复回正道。其释与爻辞本意极为吻合。
  3、引《传》之大意
  《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成,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大略》)
  这段引文较为复杂,学者们见仁见智。郭沫若说其同《咸》卦《彖传》:
  成,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相较,“两者相类似是很明显的。”相类固然明显,但二者的差异亦很明显:荀子强调的是“夫妇之道”乃“君臣父子之本”,这同其一贯的重人事、隆礼法的致思路向是一致的。而《彖传》除“是以亨,利贞,取女吉”等占筮语言外,更扩而至“天地万物”,其意似在构建其三才之道的世界图式。
  马积高认为:“此乃荀子袭用《彖传》而略变其意”,正反映了荀子与《周易》经传在天人观上的根本区别。《周易》天人观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观是天人相分,“故他虽精于《易》,但认为‘善为《易》者不占’,即他只取某些易理。他在这里不全用《彖传》之文,就是为了排除天人合一的因素”。马先生所说不无道理,但亦不无偏颇。如上所言,二者之所以出现差异,主要是其关注点不同、致思路向不同。
  李学勤认为,《大略篇》的“这几句话,实际援用了《易传》中的《彖传》、《说卦》、《序卦》三篇。《成》卦艮下兑上,《说卦》云:‘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所以说‘《成》见夫妇’。《序卦》讲《咸》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下面又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君臣父子之本也。’至于‘成,感也’,‘男下女’,‘柔上而刚下’云云,均乃《咸》卦《彖传》的原文。”李先生之分析可谓精到。即此亦可看出

 

荀子对《易》之精熟:或因或变,融会贯通。
  4、相类之文字
  故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儒效》)
  刘大钧先生认为:“此‘粹折’显系受启于‘鼎折足’之语。”“鼎折足”乃《鼎》卦九四爻辞,原文说:“鼎折足,覆公觫,其形渥,凶。”意为鼎因无力承受重荷而断足,王公的美食全被倾覆,汁液淋漓沾满鼎身,有凶险。细审荀子原文,文气贯通。力少而任重被压粹折亦属常理,应该是自说自话,不像袭用。然《系辞下传》“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觫,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无论内容还是语句,与荀文又极为相像。究竟是荀文承自《系辞》、还是《系辞》作者援用了荀文呢?联系荀子下文“故明主谲德而序位,所以为不乱也;忠臣诚能然后敢受职,所以为不穷也。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来看,其理气亦是贯通的,且征引《诗》句,明标“《诗》曰”,若真是承自《系辞》的话,亦当谓“《易》曰”,以此衡之,极像是《系辞》作者援用荀文。
  又,《劝学篇》:“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大略篇》:“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这两段文字同《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从内容到语句亦极为相像。有学者谓荀文“显然袭自《文言》”,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一般而言,应是先有现象而后有理论的概括总结。荀文开头所说,现象也;“物各从其类”乃在前述现象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而《文言》乃是先有理论的概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然后再举具体事例加以证实,这显然有悖逻辑。且“水流湿,火就燥”,在荀子的不同篇章中两度出现,均有其特定的语景,亦均未言出自《易》。相反,《文言》作者省去了“施薪若一”、“平地若一”、“均薪施火”、“平地注水”这个前提,直谓“水流湿,火就燥”。以此看来,亦极像是《文言》在袭用荀文。
  
  (二)说《易》
  《荀子》中直接说到《易》的文字,仅有一处: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大略》)
  这说明在荀子时期,一般人都还是把《易》作为占筮吉凶的工具在使用的。荀子认为以《易》占筮者,都是些只知道《易》的一点皮毛而不通易理的人,真正领会了易理的人是不会去占筮的。所谓易理,也就是自然之理、人事之理。顺理而作,不用占就知是吉的,反之则凶:“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非相》)“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大略》)《天论篇》还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其道然也。”可见,荀子根本就不信卜筮那一套。至于有的时候“卜筮然后决大事”、“卜筮视日”,那只不过是神道设教:“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天论》)“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敬爱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荀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视,如或飨之。”(《礼论》)台湾已故著名经学家、教育家高明先生说:“圣人明知义理之所在,但要使蚩蚩群氓照着这种义理去做,在民智蒙蔽的时候,就不得不以神道设教,而使用卜筮……(这)并不是迷信鬼神,而只是推行教化的一种方便法门。”

东方文化弘未来咨询网http://www.hongweilai.com

咨询电话:13121912839 010-52322659



·上篇文章:纪中石-尧问篇第三十二
·下篇文章:纪中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1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殷秋溟与袁了凡的人生【卦台山周易大学@研易] 2024-4-18 5:37:15
·纪中石为中国道医协会讲解《易经与风水》 2024-4-1 18:30:53
·千里来寻故地:狮脑山 2024-1-11 22:59:05
·纪中石谈墓地风水对人生的的重大作用(一)孔子为何要找祖坟 2021-7-6 6:34:07
·怎么知道祖坟风水对谁有利 2021-3-9 14:48:38
特别声明:本站视频教程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谢谢!由于网络原因有的动漫连接较慢,请耐心等待!谢谢你的支持!
 相关评论
 评论者:Xx6KeMR0
临沂市译友翻译有限公司是经临沂市工商局正式注
册的专业翻译公司。本公司立足临沂,服务全国,
提供各类文字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服务。
擅长金融、法律、商贸、通讯、机械、化工、生物
医学、交通、地产等多种领域的翻译服务。

临沂最好的翻译www.linyify.com,
临沂最好的翻译公司www.linyify.com.
网址:www.linyify.com
QQ:3306265167
发表时间:2022-6-29 3:20:40 [来自: 39.67.213.17]

 评论者:T6vQ8ODI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4 15:26:19 [来自: 27.197.192.85]

 评论者:ZzNGFKsV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2 14:52:38 [来自: 27.197.192.85]

相关评论 50 篇,当前显示最新的 3 篇。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研易 公司地址:元大都遗址北土城西路16号友诚大厦5-507室 热线:010-52322659李老师,满老师
后台管理 | 京ICP备11036542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东方文化弘未来咨询网|卦台山周易大学承办 All Rights Reserved by IE5.x 1024*768
页面执行时间:117.19MS 客服QQ:354319096 微信:18901210039
技术支持:河北六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