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博弈智慧----天下第一美女让他搞定
范蠡的博弈智慧
据考证古代越国人属于马来人种,马来人范蠡以及越王勾践行事的确有些与华夏人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范蠡这个人,是个玩什么都赢的通才,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是“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他一辈子主要换了三个地方、三个身分和三种职业,搞过政治,搞过实业,最后也搞过商业,都无所不能,甚至泡妞他都是那么的不平凡,中国两千年历史总共才出了四大美女,第一个就被他拿下了。
作为一个经历这么丰富的男人,其实心底的深处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文学梦。在他功成身退,又吃穿不愁的时候,这个文学梦终于亲手完成了。在业余时间他搞过出版,他写过《计然篇》,是一本相当实用的励志加经管书,教春秋战国他那个时代的人做生意,不知道今天的经管书作者们会不会奉他为开山鼻祖,在自己家里挂一幅范蠡的画像,时常焚香祝祷;他还写过兵书:“投石拔距绝于等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还出过一本叫《养鱼经》的渔业科普读物,大概是他跑到山东搞实业时的副产品。
从性格上来说,因为他拐跑了美女西施泛舟太湖的故事而使得他给人留下颇为多情浪漫的印象,其实大谬。西施是不是和《养鱼经》一样,是他经营政治多年的一个不经意的副产品,我们暂且不好下定论,但是他多年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冷静,智能和深刻,没人性得如同一部超级电脑,远比他的爱情故事更让人触目惊心。这样的人才,几千年也就这么一个,所以他虽然身处吴越,没有在中原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留下重笔,却在今天被无数人当神一样崇拜,做官的学他的谋略,搞实业做买卖的奉他为“商圣”,或者资本运作专家,我等文人则羡慕他抱得美人归的艳福。范蠡如果生在今天,肯定是一个比喜欢在电视上主持节目,在财经栏目中大谈自己和太太的房帷趣事的郎咸平教授更有潜力成为成功的大众偶像,至于其它学者官员或者跨学科专家等等见了他,也自当自愧不如。
愤发图强,愤而后发
范蠡是河南省南阳县人,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属于高智商人才,但可惜“出身衰贱”。史书上讲他有圣人之资,然而不为世人所识,于是他就选择了当一个愤青——自古以来出身衰贱的聪明孩子好象都这样。后来历史上出现的另一个更出名也更出色的愤青,名字叫刘邦。和现在颇流行的一部半历史小说《亭长小武》里面的小武一样,刘邦在作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亭长的生活,也是无所事事,成日里在街面上晃荡,混吃混喝,至于有没有欺压百姓,恐怕他权力不够,还没有那个资格。他也就是送个假礼单,填上一份子虚乌有的大礼,大摇大摆地坐上了上座,还骗了吕公以为他是个人才,把一个厉害无敌的女儿吕雉送了给他当老婆。
刘邦对当时的生活对秦朝的社会生活肯定也是有很大不满的,但是这一类愤青,其实是伪愤青,不是真愤青。真愤青是陷入了对社会指手画脚,消极抵抗的快感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上了这种生活的当,以为世人皆醉我独醒,其实只有他是一醉不醒,再也没有和生活对抗,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了。刘邦型的伪愤青,是在愤青的外表下,寻找最合适的机会,一旦时机成熟,或向现实投降,被现实招安,或看准时机揭竿而起,号召一群和他一样的伪愤青樊哙之流一起干革命打天下,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规则。刘邦自己是后一种,而范蠡是前一种。在年轻时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范蠡和所有的愤青一样,愤世嫉俗,装疯卖傻,混日子。只不过范蠡非常清醒,对于他这样一个有大志的年轻人,愤青只是一个临时的职业。后来,越国的大官儿文种到宛县访求名士招聘人才的时候,范蠡就赶紧的跟他兄嫂借衣服帽子,准备了厚厚的简历,前去排队应聘,一点愤青的架子都没有了。面试的结果是: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相信文种,听了他的推荐,于是也很器重范蠡,就把他封为大夫。
可见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做一做愤青,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在恰当的时候,就要抛弃愤青心情,先愤而后发,是为愤发图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被炒的很热,他从世界最高学术殿堂哈佛大学中途退学的事迹广为流传,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第一经典案例。事实上,盖茨这个人,与愤青压根没关系。盖茨的父母都是摩门教徒,极其注重教育,夫妇二人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属于美国的中上层阶级。尤其是盖茨的母亲,她是哈佛法学院的高才生,美国业界有名的产业律师,与华盛顿高层很多高官相当熟。
盖茨的中学生涯是在美国最正统、最严肃的私立男子学院度过的,这种私立学院的入学门槛很高,学费高昂不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盖茨在这样严酷的竞争环境中都是优等生,一直遥遥领先于他人。
据说盖茨和他创业伙伴保罗在中学时代就喜欢电脑,当时的电脑主机像一栋大楼一样大,绝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盖茨父母一商议,就联合另外几个学生的家长,一起合资,买了一台中型机,捐赠给学校,专供盖茨、保罗这批学生学习电脑使用。如果没有这段往事,那里来的后来比尔和保罗在哈佛大学的广场上捡了一本旧杂志,受到启发然后搭档创业的故事。更何况盖茨创办微软的时候,也拐了他外公一百万美元,也还要靠他母亲出面,打通关节四处张罗。所以如果盖茨没有这样的出生环境,换成一个和他一样聪明的哈佛退学生,未必能折腾出后来这么大的动静来。
盖茨是有父母荫庇的人,他的成功道路,就不能算是一条普遍性的道路,也就因为缺乏了他自身在其中挣扎选择的过程,而显得不是那么动人。另一个著名的老愤青就不一样了,1955年5月24日,一个不愿被父母接受的婴儿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市,这个弃婴被收养者取名为史蒂夫·保罗·乔布斯。1972年乔布斯自作主张进入了学费昂贵的俄勒冈波特兰瑞得学院,但一个学期后就退学回家。但是后来,乔布斯靠的是自己的力量,走上了一条和盖茨方向相同而道路不同的事业道路,而他也被人称为“改变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人。这么说当然是夸张了,乔布斯更广为流传的外号是“坏孩子”,他离经叛道,他和一般成功的企业家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他脾气易怒暴躁,性格不可捉摸。不过,在现在这个商业社会中,他的这些行为,属于“有型”,而不是愤青。他年轻时候的荒唐举止,后来化身为地球上所有时尚、先锋人士最热衷的一种工具——苹果电脑,成了产品的气质,也成了一家公司所有利润的根源。这一转变,对于纯愤青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心理打击,但是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象乔布斯一样的穷人家的孩子想发达,光光愤怒是不行的,会利用愤怒,在愤怒中寻找机会,甚至将愤怒的气质灌注在产品中去赚更多的愤怒的人的钱,那才是如今商业之正道,这和范蠡的良相之道、刘邦的帝王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博弈爱好者的选择
范蠡开始从政那会儿,吴国和越国两家之间正不断打仗。吴国在今天的苏州,越国在今天的绍兴。范蠡从政的十几年,其故事主线就是江苏人和浙江人之间的这出双城记。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国磨刀霍霍,随时可能大举进犯越国,因为那时候也没什么爱国者导弹什么的,所以勾践就想先发制人。然而范蠡认为这样做没把握,马上跳出来反对出兵伐吴。勾践不听,调动全国精兵进攻吴国,结果大败,又被吴军团团包围。勾践痛不欲生,想先杀了老婆儿子,再和吴王决战,死磕到底。
范蠡此时的提议暴露了他其实根本从本质上就不是个愤青,愤青处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采取和勾践一样的解决方式,而范蠡所考虑的却不是意气,而是利益,是在不利环境中选择一条对自己最有利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似的斗气行为。范蠡当时就说,死拼不是办法,在当时的状况下,唯一的途径是保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就派文种前去乞和。第一次求和不成功,就回来装上贿赂美女,再次前去,最后靠摇尾乞怜感动了吴王夫差,暂时保住了越王室的性命。
但是,作为保命的一个重要条件,越王勾践答应自己亲身去吴国当人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国林立,互相送人质的情况也很普遍,但还从没有过一国之君自愿去当人质的。这个和谈条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范蠡的设计。吴国把越国打得一塌糊涂,范蠡的老板,也就是越王勾践,被逼到差点自毁家门。此种情势之下,越国实际上已经破产,勾践作为一国之君,因为自己不听范蠡劝告而导致惨败和灭国的危险,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此他威风扫地,在自己的大臣面前也丢尽了脸面。尽管勾践也是个有血性的人,按说不至于自觉自愿的去给人当家奴,但是他作为国王的权威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别无选择,只好乖乖的听大臣的话了。而范蠡曾经是个衰贱的愤青,有幸被挖掘到越国的小朝廷当官儿,如果没有吴越之间的战争,也许他也就是一个勾践内阁里的高官而已,正是因为越国面临被灭亡的危险,反而给了他出头的机会。在这之后十几年里,一直到越国重新崛起,灭掉吴国之前,勾践朝廷里实际上一直是范蠡说了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吴国打败越国,带来的是越国内部权力结构的急剧变化,勾践作为原来的大老板,被边缘化了,甚至被当成了政治棋局上的一个棋子来使唤,而范蠡本来是属于管理层,却异军突起,窜为真正的幕后决策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勾践为什么会对范蠡言听计从,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去给夫差当奴隶,以及后来范蠡为什么急流勇退,化名潜逃。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吴越的战争暂时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吴国大大地占了上风,而越国惨败。但是对于范蠡这个因缘际会,从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在火线上被提拔为策略委员会主席的人来说,博弈才刚刚开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