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留言  博客  繁體中文
 
  首  页 |  联系我们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人生咨询 传道解惑 经典案例 投资理财 资源整合 经典解读 地产风水论坛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学员天地 ·经典案例 ·中石著作 ·联系我们 ·人生咨询 ·墓地风水
您的位置: 迪威国际上分客服 -18183809662 >> 文章中心 >> 中石著作 >> 先秦诸子 今天是2025年5月10日, 离本网站22周年还有31天    
 阅读文章

解蔽第二十一

浏览次数:3046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09-12-19 19:52:54提交会员:admin
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苟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学术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苟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
     荀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前人所未有的。因此当谈论到人的认识能力时,荀子强调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本身又是可以被认识的,但是人们必须防止犯片面性的错误,用“虚一而静”的方法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与治国之道。荀子的这种哲学观集中于《天论》和《解蔽》等篇。

解蔽第二十一

[题解]

本篇论述了有关认识论方面的问题。荀子认为:“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本身又是可以

被认识的。但是,人们又往往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所以,人们必须以“虚壹而静”的方法去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和治国之道,

以达到“大清明”的境界。这样,就能“明参日月”而不会再被蒙蔽了。

[原文]

21.1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1)。天下

无二道,圣人无两心(2)。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

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

迨也(3)。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

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4)。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

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5),况于使者乎(6)!德道之人(7),乱国

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注释]

(1)两:指“一曲”与“大理”这两个方面。疑:犹豫不决,迟疑而不能决断孰是孰非。(2)道:

即上文所说的“大理”、“经”,指正确的道理、原则。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等于说:“天下

真理只有一条,圣人只坚持真理。”(3)缪(mi)谬):通“谬。”此指对“道”的看法错误又荒谬。

迨:通“怡”,喜爱。(4)虽:当为“离”字之误。走:奔跑。辍(chu^绰):停止。(5)雷鼓:古祀

天神时所用鼓,八面(一说六面)。(6)使者:指心思用在正道上的人,即下文的“德道主人”。(7)

德:通“得”。

[译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某一个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性的大道

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上来,在偏见与大道理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

疑惑。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在

诸侯各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有的对、有的

错,有的能导致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搞乱国家的君主,搞乱学派的学者,

这些人的真心没有不想找一条正道来为自己服务,只是由于他们对正确的原

则既嫉妒又带有偏见,因而别人就能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他们偏爱

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

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因此,他们与正

确的治理原则背道而驰了却还自以为是、不能勒马。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

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对正道的追求吗?如果心思不用在正道上,那么白的

黑的就是摆在面前而眼睛也会看不见,雷鼓就在身旁敲击而耳朵也会听不

进,何况对那些被他们视为异端的用心于正道的人,就更看不见,听不进了。

掌握了正确的政治原则的人,搞乱国家的君主在上面非难他,搞乱学派的学

者在下面非难他,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原文]

21.2 故为蔽(1)?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

博为蔽,浅为蔽(2);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3),此心术

之公患也。

[注释]

(1)故:犹“胡”,何。(2)浅:浅陋,指见闻少,见2.3。(3)相为蔽:交互造成蒙蔽,指一个

侧面掩盖了另一个侧面。

[译文]

什么东西会造成蒙蔽?爱好会造成蒙蔽,憎恶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开

始会造成蒙蔽,只看到终了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远处会造成蒙蔽,只看到

近处也会造成蒙蔽;知识广博会造成蒙蔽,知识浅陋也会造成蒙蔽;只了解

古代会造成蒙蔽,只知道现在也会造成蒙蔽。大凡事物有不同的对立面的,

无不会交互造成蒙蔽,这是思想方法上一个普遍的祸害啊。

[原文]

21.3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

(1),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2),以惑其心而乱

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

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3)。桀死于亭山(4),纣县于赤旆(5),身不先知,人

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成汤鉴于夏桀(6),故主其心而慎治之(7),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

(8),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9)。文王鉴于殷纣(10),故主其心而慎治之,

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11),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远方莫不致其

珍,故目视备色(12),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

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诗》曰(13):“凤凰秋秋(14),其翼若干,

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注释]

(1)桀:见1.14 注(3)。末喜:或作”妹嬉”,姓喜,名妹,有施庆(喜姓之国)之女,夏桀之

妃。相传夏桀伐有施国,有施人献妹喜,桀甚爱之。后来桀又伐岷山,岷山人献琬、琰二女,桀爱二

女而弃元妃妹喜于洛,妹喜便与伊尹勾结而致使夏桀灭亡。参见《国语·晋语一》、《竹书纪年》卷

上。斯观:人名,夏桀的佞臣。知:知遇,赏识。关龙逢(p2ng 庞):又作“关龙逄”,传说是夏朝

的贤臣。夏桀无道,为酒池、糟丘。关龙逢竭力劝谏,桀囚而杀之。参见《韩诗外传》卷四。(2)纣:

见1.14 注(1)。妲(d2 达)己:姓己,名妲,有苏氏(己姓之国)之女。纣伐有苏,有苏氏把妲己嫁

给纣,妲己得宠,与胶鬲勾结而使商纣灭亡。飞廉:商纣王的佞臣,有勇力,善奔走。微子启:见15.5

注(7)。(3)九牧:九州的长官,此指代九州。虚:同“墟”,这里用作使动词。宗庙:天子、诸侯祭

祀祖先的处所,它象征着国家政权。(4)亭山:当为“鬲山”之误,即历山,又称历阳山,在今安徽和

县西北四十里。相传桀被流放于此。(5)县:古“悬”字,挂。旆(p8i 沛):古代竖挂的旗帜下边垂

悬的装饰品。县于赤旆:据《史记》,商纣赴火而死,周武王斩下纣头,悬之白旗。与此文略异。(6)

成汤:见4.12 注(12)。鉴:《集解》作“监”,据宋浙本改。鉴:借鉴,吸取教训。(7)主:主宰。

主其心:有主见地支配自己的思想,指独自拿定主意而不被奸臣所迷惑。(8)伊尹:见5.5 注(9)。(9)

有:通“囿”。九有:即九州。古代把九州又称之为九囿。(10)文王:见5.4 注(2)。鉴:《集解》作

“监”,据世德堂本改。(11)吕望:见11.19 注(9)。(12)备:齐备,引申为完美、美好。(13)以下诗

句不见于今本《诗经》,是失传之诗。(14)凤凰:传说中的吉祥之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它们的

到来,是祥和的象征。秋秋:与“跄跄”同义,腾跃飞舞的样子。

[译文]

从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夏桀、商纣就是。夏桀被末喜、斯观所蒙蔽而

不赏识关龙逢,因而使自己思想惑乱而行为荒唐;商纣被妲己、飞廉所蒙蔽

而不赏识微子启,因而使自己思想惑乱而行为荒唐。所以,群臣都抛弃了对

他们的忠心而去谋求私利,百姓都怨恨责怪他们而不为他们效劳,贤能优秀

的人才都辞官在家而隐居避世,这就是他们丧失九州的土地而使建有宗庙的

国都成为废墟的原因。夏桀死在鬲山,商纣的头被悬挂在红色的旗帜飘带上,

他们自己不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别人又没有谁劝阻他们,这就是蒙蔽

的祸害啊。

商汤以夏桀为前车之鉴,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

期地任用伊尹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夏桀而得到九

州的原因。周文王吸取了商纣王的教训,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

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吕望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商

纣王而得到九州的原因。远方的国家无不送上自己的珍贵物品,所以他们的

眼睛能观赏所有的美色,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美妙音乐,嘴巴能吃上所有

的山珍海味,身居各种豪华的宫殿,名字上被加上各种美好的称号;活着的

时候天下人都歌功颂德,死了以后天下人都痛哭流涕,这叫做极其昌盛伟大。

《诗》云:“凤凰翩翩起舞飞翔,它的翅膀像盾牌一样,它的鸣声像洞箫悠

扬。又有凤来又有凰,使王心中喜洋洋。”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原文]

21.4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1),奚齐

蔽于欲国而罪申生(2)。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

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

今,未尝有之也。

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3),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4)。

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5),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6)。传曰:“知

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

[注释]

(1)唐鞅:战国时宋康王(参见11.1 注(3))的臣子,后被宋康王所杀。载子:当作“戴子”,

指戴驩(hu1 n 欢),他曾任宋国太宰(相当于别国的相),后来被唐鞅驱逐而逃往齐国。(2)奚齐:

晋献公的宠妃骊姬的儿子。申生:晋献公的太子,奚齐的异母兄。骊姬为了使奚齐继承君位,就在晋

献公面前说申生的坏话,晋献公听信了她的话,迫使申生自杀。后来献公改立奚齐为继承人。献公一

死,奚齐就被晋国大夫里克所杀。(3)鲍叔、宁戚、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鲍叔名牙,曾奉公子小

白出奔莒。后来小白即为齐桓公,任命他为宰相,他辞谢而推荐管仲,所以以知人著称。隰朋是齐庄

公的曾孙,是戴仲的儿子。知:通“智”。(4)管仲:见7.2 注(2)。(5)召(sh4o 邵)公:又作“邵

公”,姓姬,名奭(sh@市),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所以称召公。(6)周公:见5.4 注

(3)。

[译文]

从前臣子中有被蒙蔽的,唐秧、奚齐就是。唐鞅蒙蔽于追求权势而驱逐

了戴驩,奚齐蒙蔽于争夺政权而加罪于申生。结果唐鞅在宋国被杀,奚齐在

晋国被杀。唐鞅驱逐有德才的国相而奚齐加罪于孝顺的兄长,结果自己被杀

了,然而仍不明白为什么,这就是蒙蔽的祸害啊。所以,因为贪婪鄙陋而违

背正道争权夺利却又不遭到危险屈辱灭亡的,从古到今,还不曾有过。

鲍叔、宁戚、隰朋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能够扶助管仲,而他们

享有的名声财利幸福俸禄也和管仲相等。召公、吕望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

所以能够扶助周公,而他们享有的名声财利幸福俸禄也和周公相等。古书上

说:“能识别贤人叫做明智,能辅助贤人叫做贤能。努力识别贤人、尽力辅

助贤人,他的幸福一定长久。”说的就是这个。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原文]

21.5 昔宾孟之蔽者(1),乱家是也(2)。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3),宋子蔽

于欲而不知得(4),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5),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6),惠子蔽

于辞而不知实(7),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8)。故由用谓之道(9),尽利矣;由俗

谓之道(10),尽嗛矣(11);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

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12),皆道之一隅也。夫道

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故以为足而饰之(13),内以自乱(14),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

塞之祸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15)。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

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16),此不蔽之福也。

[注释]

(1)宾:客。孟:通“萌”、“氓”,民。宾孟:外来之民,指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士。(2)

家:即“百家争鸣”之“家”,指学派。参见21.1。(3)墨子:见6.4 注(4)。文:文饰,指文辞的修

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

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故其言多不辩。”所以此文说墨子只知实用而不懂文饰。有人把

“文”解为反映贵贱等级的礼仪制度,也通。(4)欲:指少欲。得:贪得。参见17.15 注(5)。(5)见

17.15 注(2)。(6)申子:即申不害,战国中期郑国京邑(今河南荥阳县东南)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曾任韩昭侯的宰相。后一“知”字通“智”。(7)惠子:即惠施,见3.1 注(8)。辞:说辞,指不切实

用的事理分析与逻辑推理。(8)庄子:即庄周,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人在自

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顺乎自然,无所作为。(9)此句针对墨子而言。由:从。之:相当于“其”。

(10)俗:通“欲”。(11)嗛(qi8 窃):通“慊”(qi8 窃),满足,指欲望少而知足。(12)具:陈述。

这里用作名词,指说法。(13)饰:通“饬”,整治,指研究。(14)内:指学派内部。以:因为。自乱:

即上文所说的“乱家”。(15)学乱术:意谓孔子无常师而无处不学(见《论语·子张》),是个集大

成者(见《孟子·万章下》)。为(w8i 卫):帮助,替代。(16)三王:三代开国之王,即夏禹、商

汤、周文王、武王。

[译文]

从前游士中有被蒙蔽的,搞乱学派的学者就是。墨子蒙蔽于只重实用而

不知文饰,宋子蒙蔽于只见人有寡欲的一面而不知人有贪得的一面,慎子蒙

蔽于只求法治而不知任用贤人,申子蒙蔽于只知权势的作用而不知才智的作

用,惠子蒙蔽于只务名辩而不知实际,庄子蒙蔽于只知自然的作用而不知人

的力量。所以,从实用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功利了;从欲望的角度来谈道,

就全谈满足了;从法治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法律条文了;从权势的角度来

谈道,就全谈权势的便利了;从名辩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些不切实际的理

论了;从自然的角度来谈道,就全谈些因循依顺了。这几种说法,都是道的

一个方面。道,本体经久不变而又能穷尽所有的变化,一个角度是不能够用

来概括它的。一知半解的人,只看到道的一个方面而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它,

所以把这一个方面当作为完整的道而研究它,于是内扰乱了自己学派的思

想,外迷惑了别人,上被臣民所蒙蔽,下被君主所蒙蔽,这就是蒙蔽的祸害

啊。

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学习,集其大成而足以用来辅助

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只有孔子这一派掌握了周备全面的道,推崇并运用它,

而不被成见旧习所蒙蔽。所以他的德行与周公相等同,名声和三代开国之王

相并列,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原文]

21.6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

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1)。是故众异不得相

蔽以乱其伦也(2)。

[注释]

(1)县:同“悬”,挂。衡:秤,指标准。县衡:挂秤,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权衡。(2)异:差

异,即21.2“万物异”之“异”,指偏于一端的对立面。相蔽:见21.2 注(3)。伦:条理。

[译文]

圣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害,所以既不任凭爱好、

又不任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

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

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权

衡。所以众多的差异与对立面就不能互相掩盖以致搞乱了条理。

[原文]

21.7 何谓衡?曰:道(1)。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

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2)。以其不可道之

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夫何以知(3)?

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

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

也。何患不知?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注释]

(1)道:事物的根本道理和普遍规律。此指治理社会的正确原则。(2)“知”是衍文。(3)知:与

下文“何患不知”的“知”一样,都指了解道人。

[译文]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回答说: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

如果心里不了解道,就会否定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人有谁想要得到

自在却遵奉自己否定的东西而用它来制止自己所赞成的东西呢?用他那种否

定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一定会和不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奉行道

的人志同道合。带着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和不奉行道的人去议论奉行道的

人,这就是社会混乱的祸根。像这样,那还凭什么去了解奉行道的人呢?

再说:心里了解了道,然后就会赞成道。赞成道,然后就能遵奉道来制

止违背道的东西。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会和奉行道的人情投

意合,而不会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带着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和奉行

道的人去议论违背道的人,这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关键。像这样,又何必担忧

不能了解奉行道的人呢?

所以,把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了解道。

[原文]

21.8 人何以知道?曰:心(1)。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

也(2),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3),知而

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

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

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4)。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

静,作之则。将须道者(5),之虚则人(6);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

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7)。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

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8)。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

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9),制割大理

而宇宙里矣(10)。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11),孰知其德?涫涫纷纷

(12),孰知其形?明参日月(13),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注释]

(1)心:古人不了解脑的功能,而把心当作为思维器官。所以说靠心。(2)满:当作“两”。(3)

知:通“智”。(4)剧:烦杂。它针对“自行”而言,指胡思乱想。知:通“智”。(5)须:等待,引

申为企求。(6)之:到。之虚:达到虚心企求的境界。人:当为“入”字之误。入:使??入,得到。

(7)体:见2.10 注(1)。(8)失位:不到位,不恰当。(9)经纬:使有条理秩序,治理。材:见12.8 注

(6)。官:任用,引申为利用。(10)制割:裁断。原指裁剪衣料,引申为控制。里:在内,在心中。宇

宙里:宇宙在心中,即认识了宇宙。(11)睪睪(h4o 浩):通“浩浩”,广大的样子。(12)涫涫(gu4n

贯):同“滚滚”,水沸腾的样子,形容极其活跃、千变万化。纷纷:杂乱的样子。(13)明:光明,

言外之意指英明。参:见3.5 注(2)。

[译文]

人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

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没有不储

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

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人生下来就有智能,有了智

能就有记忆;记忆嘛,也就是储藏信息;但是有所谓虚,不让已经储藏在心

[1] [2] 下一页

·上篇文章:从水浒传第30集电视剧谈四柱------批评导演,演员,原著作者
·下篇文章:客户汽车丢了(17日),今天预测能回来吗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龙脉上的版本馆 2025-5-8 7:59:04
·《诗经》中是如何记载聚落与城址选择,居住区规划的? 2025-2-2 17:50:41
·李洪成老师介绍 2024-12-23 16:53:38
·天下之中与天地之中的观星台 2024-11-7 18:28:56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2度角?(荐) 2024-10-27 17:55:41
特别声明:本站视频教程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谢谢!由于网络原因有的动漫连接较慢,请耐心等待!谢谢你的支持!
 相关评论
 评论者:Xx6KeMR0
临沂市译友翻译有限公司是经临沂市工商局正式注
册的专业翻译公司。本公司立足临沂,服务全国,
提供各类文字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服务。
擅长金融、法律、商贸、通讯、机械、化工、生物
医学、交通、地产等多种领域的翻译服务。

临沂最好的翻译www.linyify.com,
临沂最好的翻译公司www.linyify.com.
网址:www.linyify.com
QQ:3306265167
发表时间:2022-6-28 21:49:06 [来自: 39.67.213.17]

 评论者:T6vQ8ODI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4 11:22:27 [来自: 27.197.192.85]

 评论者:ZzNGFKsV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2 10:55:50 [来自: 27.197.192.85]

相关评论 55 篇,当前显示最新的 3 篇。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研易 公司地址:元大都遗址北土城西路16号友诚大厦5-507室 热线:17319423526 李老师,满老师
后台管理 | 京ICP备11036542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迪威国际上分客服 -1818380966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IE5.x 1024*768
页面执行时间:97.66MS 客服QQ:354319096 微信:18901210039
技术支持:河北六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