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金批本」的去伪存真
经过上述考证,我们可以基本拨开其它版本《推背图》的迷雾,锁定「金批本」来解析了。
随之而来,还有三个问题得先确定下来:
1.「金批本」《推背图》的批注,是否出自金圣叹一人之手?
很多人都能看出:「金批本」《推背图》中批注的文风和解谜的风格全书一致。
金圣叹是近代文学评注的大师,他批注过《水浒传》、《西厢记》等名著,「金批本」《推背图》批注的文风,和那些批注在文风上是一致的,可判定它出自金圣叹之手。
2.「金批本」《推背图》的序的真伪
个别人曾怀疑该序的真伪。因为序说「壬戌之夏」得到了《推背图》的手抄本,序的落款是金圣叹批书的风格:
「癸亥人日 金喟识」。
金圣叹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抗粮哭庙案」被官府冤铩。该《序》说得书的「壬戌」年就是1622年;批注完《推背图》再写序的「癸亥」年,应是1623年,作序时金圣叹才15周岁!?
虽然金圣叹少年奇才,难道15岁就能批书了!?
这就是当前一些人置疑的原因。
其实,最简便的判别方法是:1623年时,《推背图》预言的「第32象李自成灭明朝」、「33象满清入主中原」还没有发生呢!金圣叹如何准确地解析出来,并说那是他「证已往之事」呢?
所以,这个序肯定不是金圣叹做的,是后人假冒的。
该「序」本书没有引用,有兴趣的读者看一看,能发现该序语言平平,不见灵性和才气,是否是金圣叹所做,从文风上容易辨别。
这个后人的附会的「序」,不过是美玉上的灰尘而已。如果因此而一叶障目,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了。
只要去掉这篇伪序,金批本《推背图》仍是最好的研究资料——这就是去伪存真。
3.「金批本」的正文在流传中,是否被人有意改动过?
有人对比现存的「金批本」的几个版本,发现有的版本诗文和「金批本」完全不同,因此认为「金批本」是渐次演变成版本。
这显然是没有考证,指导思路也有问题:
(1)把「伪本」、「颠倒本」搅到了一起,拿假的当成真的研究了。
(2)忽视了宋太祖造假的史实。把北宋同时出现的众多造假水平不一的伪本、颠倒本,也当成了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3)人为地按照由粗糙到精妙的诗文水平,来臆测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考证思路的重要性,这是确定大方向,是全解《推背图》的前提。
「金批本」的个别字词,确实可能存在讹误,且前面已说过,个别词字讹误,不会对内涵有多大影响。
从常理上讲,谁愿意自己留一个笔误的手抄本啊?自己为自己的珍藏本校对,一定会很严格。所以,这样的笔误不会多。
在后面各象的解析中大家会看到,个别字的讹误,但这不属于「有意改」的范畴。
4.「金批本」如此神验、文笔又极为精妙,会不会是金圣叹润色修改后的结果,他可是批书的奇才!?
目前虽没有人这样置疑,但是,这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否则全解《推背图》时,谈不上严谨性。
笔者认为,金圣叹是不可能修改《推背图》的,原因有五:
(1)《推背图》里「谜语」水平远远在金圣叹之上,字字玄机,令金十分钦佩。金圣叹是批书的「祖师」,他非常清楚:拙笔改高手的作品,越改越糟 [8]。
(2)前33象的设迷水平,远在金圣叹之上,有的谜语金圣叹都没有解开,甚至没发现。所以他不可能改前面33象。
(3)金圣叹未得周易之道,他没能破解各象的「卦意」,也不可能预测未来,更无力改动后面27象预言的图谶。事实也是这样,如果改了,就不会毫厘不爽地应验到现在了。
(4)金圣叹对后27象对他来说是未来的预言,基本都破解错了。后27象,与前33象文风一致、「四位一体」的设迷风格一致,完全是出自「颇具文采的顶级易学大师」一人之手。
(5)假如前33象顺序是金圣叹归正的顺序,他明知是假本,还去破解34~60象,等于自取其辱,必然知道那样做会遗臭万年。
经过上述辨析,我们可以严谨地说:归序全解「金批本」《推背图》,可以基本还原《推背图》的本来面目了!
(八)《推背图》为什么是唐太宗时代的作品?
这个问题,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前的研究都没有深入涉及,除了南宋的《桯史》记载「唐李淳风作《推背图》」外,再无线索可言了。
可是李淳风(602-670)是历经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两朝,而且,660年李治因为眼病,武则天已经成了实质的统治者了。即使《桯史》记载是对的,如何断定《推背图》成书的具体年代?何况《推背图》的作者是谁,也需要考证呢?
笔者发现:
纵览《推背图》,从整体上把握这部预言至今都毫厘不爽的奇书,可以认定它成书于唐太宗时代。
1.《推背图》里没有唐太宗,表明它是太宗即位后的作品。
《推背图》预言朝代的更替和兴衰,各朝明君都在其中,为什么没有唐太宗呢?
如果它是唐太宗登基前的作品,一定会写上唐太宗,否则开始就不会有人信这个预言。反之,因为它没有写唐太宗,也就说明他是太宗登基后的作品,因为它是预言书,不能拿「故事」冒充预言!
如果拿「故事」冒充预言,就是公然的欺骗了,这样的思想境界,能写出《推背图》吗?
《推背图》的作者可是道家有修为的人,他的能力、易学上的造诣和他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没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不可能在易经、道学上有大成就的。
2.《推背图》预言的第一个帝王是武则天,表明它成书于武后称帝前,否则那就不是预言,给自己抹黑。
3.《推背图》预言武则天,先讲其出家为尼,表明它成书于武则天因太宗去世而出家之前。
因此笔者判断,《推背图》是成书于唐太宗时代。
这个判断,与下述史实吻合了:
(1)《桯史》等史书古籍记载的李淳风做《推背图》;
(2)《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李淳风、袁天纲预算出「女武代唐」;
(3)《推背图》在唐朝中期就广传了(见上文<三>的考证,禁书靠手抄流传,需要时间。)
也就是说:
《推背图》在作品的设计上,巧妙地向后人展示了成书的时间。
这个巧妙设计,有点象大金字塔一样,埃及三大金字塔的精密的天文、方向定位,向后人精确地展现了它们的建造时间。
当然,《推背图》后面也有一象预言当代——用精确的星相展现时间的,毕竟李淳风是古代屈指可数的天文学家呀!
(九)《推背图》作者到底是谁?
上面我们已辨析认定:
(1)《推背图》的唐太宗时期的作品。
(2)《推背图》的作者一定是古代顶级的「易学大师」、「天文学家」,而且「颇具文采」。
(3)推背图的正文文字,出自一人之手。
看过了前言第(四)部分对李淳风的介绍,大家都能认定:
——《推背图》作者非旷世奇才李淳风莫属。
李淳风这个「大隐隐于朝」[9]的奇才,作为朝中的重臣,在唐朝「禁谶书」的法律下,在授命「删方伎书」的政策下,做了《推背图》不去署名是很正常的。
这样也应验了《桯史》认定《推背图》的作者是李淳风的说法。
根据历代承传,袁天罡——在唐初唯一的能和李淳风并驾齐驱的顶级易学大师——也是《推背图》的作者。从第60象的图文来看,《推背图》的创作似乎是两个人,在最后一象露两个背影,留下作者之谜。
《推背图》有两位作者,与其诗文都出自李淳风一人之手的考证并不矛盾。传说中有的讲《推背图》的画谜是袁天罡做的。
几乎所有的传说都一致地讲:李淳风推演到后来,袁天罡推了推他的后背,让他停下来,不要泄漏太多的天机,于是李淳风罢手,《推背图》到60象而止。
这是一个很合情理的传说,在第60象确实有二人「推背去归休」的诗句和图,但是——
归序全解《推背图》之后,大家会发现上述,《推背图》不是因为「李淳风被推了后背,才终结的」——这是在《推背图》开始整体设计的时候,就定好的。
不仅仅是因为60是一个甲子的循环,也不只是第1象要与第60象遥相呼应,使《推背图》结构严整这么简单的问题。归序全解之后,《推背图》的核心天机展现出来的时候,大家能看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祸、福都似乎一步不差地展现在……前后,可能那就是预言的终结……
闲言少叙,我们还是翻开《推背图》,从中华盛唐的历史着陆吧。
注:
[1] 《桯史》:南宋文学家岳珂(音:科)所著,记叙两宋人物、政事、旧闻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历代史家所重视。岳珂(1183~1234)是岳飞之孙,岳霖之子。
[2] 《鸡肋编》:北宋庄绰所著,记载先世旧闻、当代事实,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多为史家参考。庄绰是医药学家、考证学家,天文学家。
[3] 《桯史》「艺祖禁谶书」条原文:「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倅心,故其学益炽。闭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遍名其子,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宋兴受命之符,尤为著明。」
「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
「一日,赵韩王以开封具狱奏,因言犯者至众,不可胜诛。」
「上曰:『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
「乃命取旧本,自已验之外,皆紊其次第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其孰讹;间有存者,不复验,亦弃弗藏矣。」
[4] 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方伎,在《新唐书》中称方技,泛指医、卜、星、相之术。
[5]《隋唐嘉话》:唐朝集贤殿学士刘餗所著,记载了南北朝至唐开元年间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以太宗、武后两朝为多。该书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多被后世史书典籍引用。刘餗的父亲是史学家刘知己。
[6] 李淳风的精确推算出日食,不是单单凭借天文学、历法计算——在中国古代没有那样的技术和学问,但是凭借高深的易学推算,是能算出来的。易学预测的水平,在于对卦象和当时契机的深度解读和神奇的灵感。《新唐书》上记载,当时的术数家都认为,李淳风的占卜推算是「有鬼神相之,非学习可致」。
[7] 在「金圣叹序」的最后写着:「玩其词,参其意,胡运不长,可立而待,毋以天之骄子自处也。」显然作者已经看到了满清不会长久。
[8] 近代考证认为:金圣叹腰斩120回本《水浒传》,并做了结尾和伪序,以70回本冒充古本。是因为他判断后50回不是施耐庵所写,认为太差才这么做的。
[9] 取自諺語:「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意思是:隐居山野的隐士是小隐,隐居在市井中的隐士是中隐,隐在朝中为官的隐士,是最高深莫测的大隐士。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