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虎文化传说
《佛教故事》舍身喂虎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未成道时,有一次降生为干陀尸利国的太子。虽然身为太子,但当时他已把所有的荣华富贵看得平淡无奇。他认为这些荣华富贵,就像太空中的浮云一般,所以只是喜欢游历名山大川,访求得道高人。
后来,太子遇到一位圣师,当时该位圣师聚集了500弟子,在深山中谈经说法。由于太子已经历劫苦修,根基深厚,一切的妙谛都能心领神会,毫无疑障,所以就参拜圣师,随同诸大弟子依法起修。太子的领悟力非常好,并且精进修持,虽然初入山,但也不落诸弟子后。
有一天,该深山的深谷底有一只母虎,刚刚产下7只小虎,恰逢天降大雪,母虎抱着它的小虎卧在雪地,不敢片时离开,担心一走开,它的7只小虎就要被冻死。北风越吹越紧,雪花也越下越大,接连3天情况都没有好转。母虎已经饥困欲死,雪仍旧下个不停,母虎饱受饥寒逼迫。母虎饥极发狂,正欲吞吃子虎,但母子情深乃处于天性,无情的食欲才被天性制止。
圣师修为甚深,虽然不出石室,却能够彻照饿虎惨状,连母虎的动念都能知晓。当时圣师就与他的大弟子商量,看谁能舍身救济饿虎。太子欣然答应道:“善哉!善哉!今日正好酬我的宿愿。”
说完,太子就走出石室,踏足危崖,向下一望,看见母虎抱着子虎,被大雪掩埋,就心生悲痛。太子站在危崖上面,放下身心世界,开始入定。当他心境澄彻时,即悟得无生无灭的中道,彻悟无生无灭的实相,得清净无生法忍,并照见自己在过去无数劫中做过一切慷慨舍身的快事。
以佛菩萨仁恕圣洁之肉,喂如此凶猛的野兽,将它的戾气化为慈怀,把杀机消散而成圣兽,将饿虎度化为菩萨;亦以难舍能舍之身,度化大千世界中之众生,从此回心转意,从善如流。
一个关于老虎的故事 药王孙司邈
在古时候,一些中国医生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
传说药王孙司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