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被围已经15个月,梁兵听说独眼龙已死,更不把年轻的李存勖放在心上;
一战成名,不但解了潞州之围,还杀死了名将苻道昭,经过大风大浪的朱温高呼“生子当如李亚子”;
整顿军政,让已成危棋的晋国又活了过来。
内乱虽然平了,但外敌还没退,梁朝的大军还围着潞州。
本来独眼龙生前已派了小名周杨五的大将周德威去救,但一来梁兵实在太强,二来周德威跟潞州守将李嗣昭不对付,打仗不肯卖死力,所以打了一年多也没解围。眼下晋军的主力倒有一半在周德威手上,李存勖身边的将领都有些担心,这位元老万一不服新王另有打算,可就麻烦了。
李存勖这时做了个很大胆的决定:召周德威全军回太原奔丧。
如果周德威真有异心,如果朱晃和梁军因此得知独眼龙已死、河东内乱的秘密趁机猛攻,岂不是要坏了大事?
其实李存勖算得很准:周德威是他父亲的旧臣,应该不会造反,如果有贰心,与其藏着掖着,还不如干脆摊牌,反倒有可能慑服对方;撤军固然会走漏消息,但这些消息也会使敌人松懈麻痹,露出破绽,而潞州城的李嗣昭已经守了这么久,应该没那么容易挺不住。
果然,周德威四月初回到太原城下,立即把兵马安顿在城外,自己一个人步行进城,趴在独眼龙棺材上大哭了一番,然后恭恭敬敬参拜了新晋王。他这一哭一拜,所有人的心全都放了下来。
李存勖见内部已经稳定,便集合众将说道:“朱温本来最怕的就是先王,听说先王去世,一定会认为我年纪轻、打仗少,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这时候出奇兵兼程偷袭,一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只要赢了这一仗,咱太原以前丢掉的威风就又能找回来!”众将见年轻的新王有这等胆识志气,一个个摩拳擦掌,要和梁军决一死战。
四月廿五日,李存勖带了几乎倾国大军,日夜兼程,只用了5天时间,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赶到潞州城北四十五里的黄碾。两天后,他亲率大军,乘着初一夜晚没有月色的便利,悄悄埋伏在三垂冈下,等到拂晓大雾升起,挥兵直取梁军夹寨。
此前朱晃早已走了,梁军都以为必胜无疑,防备松懈,连哨兵都没派,将士们都在酣睡,猛听得敌军偷袭,营中一片大乱。李存勖命周德威攻西北面,李嗣源攻东北面,一面进攻,一面到处放火呐喊,梁军大将符道昭率军抵抗,结果马失前蹄,被晋兵杀死,梁兵全部溃散,损折将校三百多,兵卒一万多人,粮草器械丧失殆尽。
正如李存勖战前所预料,当一路凯歌的晋军押着俘虏,带着丰富的战利品回到太原,不但河东军民士气高涨,欢声雷动,原本以为唐朝已是历史,大梁的兴起不可逆转的天下诸侯,也再次滋生了“等着瞧”的心理,原本已被看扁了的沙陀军,重又声威大震,让天下刮目相看。朱晃接到败报,不由地长叹一声:“生儿子就得生李亚子这样的,都跟我那几个似的不白瞎了么?”
此役李存勖的指挥大胆泼辣:先退兵以懈敌斗志,然后出其不意兼程奔袭,利用有利天候果断突袭,一举得手;他的战场嗅觉十分灵敏,快慢分寸恰到好处:太原到潞州共520里路,周德威从潞州且战且退,花了一个月才回到太原,而他从太原奇袭只用了5天;他的战场保密做得相当出色,为防泄密,甚至没派人通知城内的李嗣昭接应,结果几万晋兵到了眼皮底下,梁军竟一无发觉。
在用人上他也有独到之处:他本人亲自挂帅上阵,却用降将丁会做前敌总指挥(都招讨使),丁会是原昭义节度使,在潞州长期镇守,又是朱晃的老部下,既熟悉地形,又熟知敌情,晋兵能把伏击点、月色、天候掌握得如此精准,又把突击时机拿捏得如此精确,丁会当记头功;周德威忠实勇猛,却跟李嗣昭不合,以前救潞州就不怎么肯出力,李存勖就拿老爹压他,说独眼龙曾经有遗训,“周德威这小子,别是以公废私罢?告诉他,要不把潞州城救下来,我死了也不闭眼!”,周德威跟独眼龙感情深厚,听到这遗训自然
格外卖力,结果竟第一个冲到潞州城下,不但解了城围,还因此化解了跟李嗣昭的宿怨。
内忧外患暂时都消退,李存勖开始从从容容做起晋王来。他知道“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先从内政着手,提拔贤才,整顿治安,减免赋税,抚恤穷人,整肃贪腐,一件件事办得有条有理。据说他每次外出,看见有挨冻受饿的百姓,一定停下马好言安慰几句,虽然他做得这些表面功夫远大过实际内容(这些都是正史本纪的记载,但河东连年用兵,疆域狭小,不可能大规模减税,而且同一本史书其它地方多有记载赋税沉重的),但比起其它军阀,比如那个借牛给农民收租子、牛死了租子却不肯免掉的大梁皇帝,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象分终究要好上那么一点点。
他的能耐更多表现在军事上。沙陀兵虽然勇猛,但纪律性不佳,容易误事,河东财力困难,又不可能大肆扩军。他认识到,要想对抗兵力优势明显的梁朝,只有走精兵路线。
于是他制订了一系列军事制度:骑兵不见到敌人不得上马;阵型布好后不得随便离队乱走;分兵出击时必须按约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等等,违反者一律处斩。此外,他还身先士卒,亲自带队训练,原本单兵能力强而团队战斗力和战役配合能力低下的晋军在他的整顿下,很快成为一支脱胎换骨、令敌人生畏的虎狼劲旅。
一步一步强大起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