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即位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27年,晋国发生了三场战事。夏天的殽之战是晋军出动出击,大败秦军;秋天的箕之战是保家卫国,打败了狄人的入侵;冬天的泜水之役,虽然没有发生战斗,然而阳处父以其小聪明耍了楚国人一把,间接致使楚国令尹斗勃被杀,可以说是不战而胜。
一年三战皆捷,使得晋国朝野信心倍增,晋国的霸主之气相较晋文公年代,有过而无不及。
公元前626年,年轻的晋襄公再一次发动对外战争,目标是东面的卫国,理由是卫成公不来晋国朝见。晋国大军来到南阳,先且居建议晋襄公说:“卫侯不前来朝觐,所以我们要讨伐他。现天子在温地居住,您如果不去朝觐天子,等于向卫侯学习,祸患必至。请您前往温地朝觐天子,打仗的事就交给臣等去办。”
晋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亲自前往温地问候天子。而先且居、胥臣臼季等人带领部队继续讨伐卫国,占领了戚地,并且俘获了卫国大夫孙昭子。
战事危急,卫成公派人到陈国请求帮助。这一举动甚为古怪,一来陈国弱小,无力与晋国抗衡;二来陈国与卫国相去甚远,中间还隔着郑、宋等国,即便能救,远水也解不了近火。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卫国人此举,恐怕是考虑到陈国与楚国刚又建立从属关系,想借陈国之力将楚国拉到事件中来。
普天之下,唯有楚国能让晋国人有所顾忌了。
然而,陈国的国君陈共公接到卫国的求救信,却给了卫国人一个意想不到的建议:“请贵国反过来讨伐晋国,寡人再从中斡旋。”
这个建议好比医生对病人说,你得了不宜动手术的晚期癌症,但是如果你跟一位十八岁的美女上床,我倒是有办法把毛病治好。
卫成公病急乱投医,收到这一剂猛药之后,想都没想就喝下去了:他派大夫孔达带领军队讨伐晋国。
后果可想而知,卫国人被打得满地找牙。
晋国人没有乘胜追击,因为据可靠消息,西方的秦国为了报殽之战的仇,正在准备大举入侵晋国。
*
公元前625年春天,秦穆公派孟明视率领大军东进讨伐晋国。此时距公元前627年夏天的殽之战,不过一年多时间。
短短一年多时间,秦国就恢复了元气,能够主动发起对晋国的战争,与孟明视在秦国主持德政有关。
殽之战后,孟明视等三人被释放回国,秦穆公不但没有治他们的罪,而且将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体现了一位优秀的政治应有的广阔胸怀。实际上,秦国的诸位大夫及秦穆公的左右亲信都建议秦穆公追究孟明视的领导责任,建议判处孟明视死刑。秦穆公回答说:“你们都别再说了,这件事确确实实是我的责任。周朝的芮良夫写过一首诗,说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因贪心不足而获罪于天,孟明视有什么罪啊?”
隧即蹊径。“大风有隧”之句,见于《诗经·大雅》的“桑柔”之篇,是当年周朝卿士芮伯讽谏周厉王所作。读句的大概意思是,人如果贪得无厌,必定带来祸患,有如大风之行,毁坏众物,所过之处如同蹊径。秦穆公用这首诗来批评自己,其认错的态度可谓是十分深刻。周围的人听他这么说,也不好再开口建议治孟明视的罪了。
晋襄公得知秦军入侵,亲率大军迎击。先且居仍担任中军元帅,赵衰为中军副帅,王官无地担任戎车驾驶员,续简伯为戎车护卫。秦、晋双方大军在彭衙发生战斗,结果秦军大败。
和箕之战一样,晋军中的某人发扬了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以其自杀式的进攻,为晋军的胜利立下首功。
这个人叫做狼瞫(shen三声)。
狼瞫原本是一名微不足道的人物。殽之战中,晋襄公以梁弘为戎车驾驶员,莱驹担任护卫。秦军战败,秦将褒蛮子被俘,晋襄公命莱驹挥戈斩杀褒蛮子。不料褒蛮子虽然手脚被绑,勇气犹在,嘴里大喝一声,莱驹便吓得手脚发软,连戈都持不稳,掉到地上。这是十分丢人的事,对晋军的军心也是十分沉重的打击。狼瞫在一旁看了,立
刻冲上前去,拾起莱驹的长戈,手起戈落,将褒蛮子的头颅干净利落地斩下来。因为这件事,狼瞫受到晋襄公的赏识,将他从普通士兵提拔为自己的戎车护卫。
箕之战中,中军元帅先轸不知因何弃狼瞫不用,而任命续简伯为晋襄公的戎车护卫。狼瞫深以为耻,十分恼怒。他的好友说:“你为何不以死来洗刷耻辱?”(这样的朋友如果放到现代,绝对是最佳损友)狼瞫说:“我还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死!”他的好友说:“如果你想杀先轸以报仇,我愿助你一臂之力。”
狼瞫如果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他就是一个南宫适似的人物。但他显然比南宫适多读了几句书,他对朋友说:“我看书上说,勇敢而以下犯上,是不义之举。死而不义,算不得勇敢。真正的勇敢,是为国牺牲而无所畏惧。你就等着瞧吧!”
等到彭衙之战,秦、晋双方大军列阵对峙,狼瞫带领自己的小支部队奋勇冲击秦军,所向披靡,全部战死。晋军跟着他们扩大战果,最终将秦军击溃。
《左传》对狼瞫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君子,并用“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和“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他,说他怒不作乱,将怒火发泄到敌人身上,值得表彰。
卑微人物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可见当年晋文公“教其民”的政策,其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当年孟明视从晋国被释放回国,在黄河对阳处父说过“三年将拜君赐”的话。这一次秦国又大败,晋国人难免借此奚落秦国人,称秦国军队为“拜赐之师”。
孟明视再次以败军之将的身份回到了秦国。
秦穆公见到他,连责备的话都没说一句,只说了四个字:“继续努力。”
接二连三的军事失利,秦国上下都处于一种奇怪的情绪中。这种情绪,不是消沉,也不是急躁,而是一种憋足了劲、要达到某个共同的目的的情绪。
孟明视显得愈发成熟了。他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增修国政”的工作中,致力于为民众谋取福利。晋国的赵衰对同僚感慨说:“如果秦军再来寻仇,咱们最好避其锋芒。孟明视一再失败,回去之后却不急不躁,专注于增修德政,其势必不可挡。”
赵衰还念了一句诗来表扬孟明视:“毋念尔祖,聿修厥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中一句,意思是:如果念其先祖,则应该述修其德以显之。
*
接二连三的军事胜利使得晋国人霸气持续增长。彭衙之战后,晋襄公派使者前往鲁国,责备鲁文公即位后不曾前往晋国朝觐霸主之罪。
鲁文公不敢怠慢,连忙启程前往晋国朝觐,结果连晋襄公都没见到。晋国人为了侮辱鲁文公,仅仅派了阳处父出面与他会谈。《春秋》记载此事,只有“及晋处父盟”五个字,无头无尾,将鲁文公前往晋国的事,给“和谐”掉了。
同年夏天,由晋国司空士谷牵头,召集鲁、宋、陈、郑等国诸侯在垂陇会晤,讨论讨伐卫国之事。宋成公、陈共公,郑穆公亲自前往与会,鲁国则派了公孙敖为代表参加。
晋国的司空,尚未列入“卿”的范围,只能算作中层贵族。晋国召集诸侯会盟,君主和卿都不出面,而是派司空为全权代表,实在上太轻视天下诸侯了。
在垂陇会盟上,陈共公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晋国人面前为卫国说情。他要卫成公将孔达抓起来,作为替罪羊送到晋国,对晋襄公说:“卫国不知天高地厚,胆敢入侵晋国,全是孔达自作主张所致,与卫侯无关。”
晋襄公接受了这一理由,囚禁了孔达,原谅卫国的过失。
公元前625年冬天,晋国又纠集宋、陈、郑等国军队讨伐秦国,攻占了秦国的汪地之后才回师。
公元前624年春天,晋国联合鲁、宋、陈、卫、郑等国讨伐楚国的附庸沈国。沈国被击溃。
北破狄夷,西败强秦,东服鲁、卫,南灭沈国,晋襄公自上台以来,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使得他成为历史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在那个年代,晋军不可战胜似乎成为天下诸国公认的事实,晋国的霸业如同公元2007年的中国股市,一路飘红,涨停再涨停。
就在这
一年的夏天,秦国人逆市而上,再次向晋国发动了报仇的攻势。
这一次,秦穆公亲自出马了。秦军渡过黄河之后,他命令焚毁渡船,自断后路,以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全体将士默默地执行了这一命令。没有人表示惊愕,也没有人表示反对。也许大家想的和他一样,这一次再打不赢晋国人,谁都没脸回到秦国抱老婆孩子啦。
《孙子兵法》第一篇:“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也就是说,战争获胜的第一要义,是君主与民众一心一意,要民死就死,要民生就生,民众不会心生不满。秦穆公做到了这一点。
秦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晋国的王宫(地名),打到了郊(地名)。晋国人听从了赵衰的建议,坚壁清野,据守不出。
秦军在晋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了一个多月,晋国人则心平气和地呆在自己的城堡里,甘作缩头乌龟,坚决不出来应战。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自茅津渡过黄河,到殽山收拾了当年阵亡将士的尸骨,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
时隔三年,殽山的秦军将士遗骸,都变成了苍苍白骨。秦穆公大哭了三天,召集全体将士阅兵,发表了著名的“殽山讲话”。他说:“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喂,全体将士听清楚了,你们不要吵,我要告诉你们,古人谋事,必听老人言,所以不会犯错误!”
还是在批评自己当年没有听从蹇叔之言,所以发了这番感慨。
《左传》对此评价说,秦穆公真是领袖之才,用人考虑周全,不以一恶而弃其善,而且用人不疑,信任专一;孟明视能尽其为臣之心力,始终不懈,心怀畏惧而思修德政;公孙枝忠于国事,善于相人,能举荐贤才。
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公孙枝举荐百里奚于奴仆之中,后世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举而得贤二世”,所以《左传》将孟明视的成功归根于公孙枝。
洗刷了两次战败的耻辱之后,秦军班师回朝。这一次秦晋之间的军事冲突,在历史上被称为王官之役,秦国在军事上取得了有限胜利,而晋国审时度势,避免了将冲突扩大化。所以,单纯地从军事上讲,此役乏善可陈,不够痛快;但从全局上看,它对秦晋两国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王官之役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晋国人的傲气,他们开始反思这些年来过于盛气凌人的对外政策,并且付诸实际行动,以此改善同中原诸国的关系。
公元前624年冬天,秦国人撤走后不到半年,晋国主动向鲁国表达了歉意,热情邀请鲁文公再次访问晋国。
上一次鲁文公访晋遭受的屈辱,其记忆尚未完全消退。但是接到晋国的邀请后,鲁文公仍然不计前嫌,忍辱负重来到了晋国。
这一次他不仅见到了晋襄公,而且受到了晋襄公相当隆重的接待。在欢迎宴会上,晋襄公雅兴大发,摇头晃脑地念了一首“菁菁者莪”的诗来助兴。
“菁菁者莪”见于《诗经·小雅》,其中有“既见君子,乐且有仪”之句,也就是把鲁文公比作君子,大加赞赏。
知书达礼的鲁国人被捧得飘飘然。在大夫叔孙得臣(叔牙之孙)的指点下,鲁文公神色凛然地走下台阶,向晋襄公拜谢说:“小国受命于大国,哪里敢不端庄慎重?君侯您如此大礼相待,哪里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小国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大国的恩惠啊!”
晋国人的高帽子自然送得贴切,鲁国人的马屁也拍得恰到好处。晋襄公听了,连忙也走下台阶,诚挚邀请鲁文公一起登台,再互成拜礼。鲁文公有感于晋襄公的热情,礼尚往来,也念了一首“嘉乐”之诗来应景,赞扬晋襄公“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晋襄公好人做到底,第二年春天,向卫国归还了大夫孔达。当然,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晋国对外宣称,孔达乃是卫国的贤臣,晋国不忍心忠义之士因为尽忠国事而身陷囹圄,所以主动释放孔达。这一说辞既给了自己的面子,也给了卫国面子。夏天,卫成公亲自到晋国,致拜谢之意。
没过多
久,曹共公也主动跑到晋国来朝觐,表示臣服于晋国的领导。《左传》将这些事一一记录在案,是告诉读者,晋襄公通过仁德而不是通过武力,使得晋文公建立的霸业得到延续,而且受到诸侯的尊重。
这一年秋天,晋襄公派兵讨伐秦国,包围刓和新城,算是为去年的王官之役挽回了一点面子。
*
王官之役也给秦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最根本的,不消说,是恢复了秦国人的信心。军事上的胜利固然有限,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秦国人能够在晋国的国土上,打得天下的霸主闭门不出,高挂免战牌,本身就是对秦国实力的一种肯定。
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西戎部落得知秦国打败了天下第一的晋国,深感不安,派了一个叫由余的人前往秦国出访,借此打探秦国的虚实,以及秦国对西戎的态度。
在秦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并不是本国人,他们来自中原各地,甚至来自于蛮荒之地。这些人到了秦国之后,受到统治集团的重用,死心塌地地为秦国服务,甚至不惜帮助秦国攻打自己的祖国,为秦国的强大乃至统一中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要列出这些人的名单,我们可以列出公孙枝、百里奚、商鞅、吕不韦、张仪、范雎、李厮、蔡泽等一系列显赫的名字,而由余,也应该当之无愧地榜上有名。
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因为犯了罪或得罪了权贵,被迫流亡到西戎聚居之地,并在那里落地生根,定居下来。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由余自幼会说中原地方的语言,熟读诗书,在西戎人中享有盛名。
秦穆公自然听说过由余的名声。由余到达雍城之后,受到秦穆公的热情招待,而且“示以公室、积聚”,也就是说,带他参观了雍城的宫殿,展示了秦国的财富。
顺便提一下,秦国建都雍城,是秦穆公的父亲秦德公年代的事,距由余访秦,不过数十年。秦国偏安西陲,相较中原诸国而言,经济历来不甚发达。以秦国之国力,雍城的公室、积聚在那个年代委实没什么可夸耀的。然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雍城自然不能与绛者、新郑、临淄同日而语,但对于来自西戎蛮荒之地的人来说,雍城又确实是一座神气活现的大城。
没想到,由余参观完的秦国的奴隶主义建设成就展之后,只是不咸不淡地评价了一句:“这些事情,如果由鬼来做,尚且费神;由人来做,老百姓的苦可想而知。”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请老外看了奥运会开幕式之后,老外不但不五体投地,反而一个劲地问“Howmuch”一般令人扫兴。
当时秦穆公也很无趣,因而问道:“华夏诸国,以诗、书、礼、乐、法作为政治的根本,尚且时有动乱;戎夷地区没有这些东西,靠什么来治国?”
由余笑着回答说:“说起诗、书、礼、乐、法度,正是中国动乱之源。当年黄帝创制礼乐法度,以身作则,天下也仅仅算是小治。到了后世,统治者日益骄奢淫逸,越来越喜欢通过刑罚手段来对付人民,而人民不堪重荷,又怨恨统治者不施德政。因此,上下互相抱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演变为动乱,甚至于亡国。而戎夷地区不同,统治者用朴实的道理来对待下民,下民也仅仅以忠、信侍奉主人,没有什么政治理论,顺其自然,所以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秦穆公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犯了一个嘀咕。回去之后,他问内史寥:“我听说,邻国有圣人,是本国之忧。现在由余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担心他成为秦国之害,你有什么好办法?”
“简单,杀了他。”
“提点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我要用他。”
“这个嘛 戎人不是对我们的诗书礼乐不屑一顾吗?我有一个主意,咱们给西戎首领送一支 女子十六乐坊 过去,让他沉溺于其中,不理政事;又派人去西戎,向他请求将由余留在秦国,造成他们君臣之间的猜忌;又故意将由余留下来,不放他回西戎,造成由余自己想留在秦国的假象,扩大他们君臣之间的不信任。通过这些手段,不愁由余不归顺于您。”
我很怀疑这个内史寥是
不是穿过时光隧道去看过《水浒传》,尽得宋江、吴用之徒拉人入伙的真传。秦穆公听了内史寥的这番话之后,就说了三个字:“好主意!”
接下来一连几天,秦穆公天天都找由余见面,而且不顾尊卑,与其同席而坐,共桌而食。一边吃,一边问由余一些西戎地方的风俗、地理、人物甚至军力方面的事,由余有问必答,说得头头是道。聊得越多,就越发坚定了秦穆公要将此人收为己用的决心。
与时同时,由内史寥亲自挑选十六位美少女,组成一支吹、拉、弹、唱、色、香、味俱全的女子乐队,送到了西戎首领的大帐。
没人会拒绝这么一份厚礼。
如内史寥所预想,西戎首领得到这支女子乐队后,果然从此不理政事,转而醉心于中原音乐研究和妇女研究,早把由余出使秦国的事丢到了爪哇国里。等到由余从秦国回来,一切都变了样,大帐内一片歌舞升平,春意盎然。很显然,首领并不想听他的出访见闻,只想听女子十六乐坊演奏秦宫秋月。由余劝了几次,没有效果,而秦国那边不断派人暗中拉拢他,也引起了首领的怀疑。由余与西戎首领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没过多久,由余主动离开西戎地区,再一次来到了秦国的雍城。
公元前623年,王官之役的第二年,秦国以孟明视为统帅,采用由余的计谋分化和讨伐西戎各部,一举征服十二西戎部落,向西开辟了千里疆域,成为西戎的霸主,秦国的实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
捷报传到王城雒邑,周天子锦上添花,给秦穆公送去金鼓以表庆贺。
金鼓是礼乐之器。身为诸侯而获得天子赠予的金鼓,在当时是非常让人眼热的荣誉。以称霸西戎为获赠金鼓为标志,秦穆公达到了他个人成就的顶点。
两年之后,秦穆公去世了。
在那个年代,秦穆公以其仁德而非文治武功获得天下的尊重。在秦国与晋国的关系史上,秦穆公曾经扶持过晋惠公和晋文公两任君主,没有秦穆公的帮助就不会有晋文公的上台,也不会有晋国的霸业。考虑到秦国还曾多次解救晋国的饥荒,我们可以这样说,秦穆公之于晋君、晋民、晋国均有莫大恩惠。然而,从历史的记录来看,秦穆公对于这些自己的这些功劳似乎没有要求更多的回报,即使在打败晋惠公之后得到的河外五城,也因公子圉的入质而及时归还了晋国,除此之外,秦国没有得到任何直接的好处。晋国反倒是有多次恩将仇报的举动,一再伤害秦国人的心。但这些伤害没有影响秦穆公的理性判断,也没有影响他的仁人之心,“泛舟之役”中,他那句“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以说是数千年后我们将“日本帝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的最初蓝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