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莫之与京。”齐是姜姓,陈是妫姓,这段并不晦涩的文字似乎是在说,有陈国的公子将跑到齐国去安家,五世之后家业大兴,成为齐国的正卿,而八世之后,无人可以匹敌
。
还有一个传说,公子完小时候,有位王室的周易大师来到陈国,给他算了一卦,结果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大师解释,这个小孩必定有王者之尊,但不是在陈国,而是
在异国;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子孙。
这样的传说齐桓公肯定没听到,如果听到了,他绝对不会这么热情地收留公子完,甚至有可能派人将他杀掉。
公子完在齐国以“田”为姓。两百多年后,他有一位叫田乞的后代消灭了齐国传统贵族国、高二氏,成为齐国的首席执政大臣;田乞的儿子田常扶立齐平公,“齐国之政皆归田常
”,成为齐国的实际控制人;公元前379年,他的后人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田氏取代姜氏家族,成为了齐国的君主。当然,这都是后话。
*
齐桓公在北方的事业一帆风顺,南方的楚国则有点流年不利。
一直以来,楚国和居住在今天鄂西川东一带的巴人部落都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关系。楚武王年代,巴人想和邓国交好,楚武王派了一个叫道朔的人带领巴人使者出使邓国,途中被邓
国南方的部落鄾(you一声)人抢劫杀害。楚武王派人追究邓国的责任,邓国人不接受。楚、巴联军于是进攻鄾人,并打败前来救援的邓国军队。
公元前677年,楚文王出兵讨伐申国,巴人派兵协助。在这次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用《左传》上的话说,“(楚人)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所谓“惊其师”,也
许是楚国人的大国沙文主义惹恼了巴人。
巴人一怒之下,背叛楚国,突然袭击了楚国的那处(地名),并将其占领。那处守将、楚国大夫阎敖跳进河里,游泳潜逃。
楚国人对于战败的将领处罚很重。阎敖战败,且弃城而逃,罪加一等,被判以死刑。阎敖的族人对此十分不满,他们派代表与巴人密谋,约巴人伐楚,以为内应。
第二年冬天,巴人果然如约而来,讨伐楚国。楚文王亲自率兵迎战,与巴人大战于津。按照楚军的实力,在战场上面对面地打败巴人本来不是问题,但是阎敖的族人混入楚军内部
进行破坏,导致楚军骚乱,因而大败。楚文王本人在战场上也中了一箭,情况非常不妙。
自楚武王以来,这可能是楚国人在历次对外战争中败得最惨的一次。
楚文王带着残兵败将一路狂奔,一直逃到郢都(楚国首都)的城下,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已经是半夜,大伙又疲又乏,都念叨着回家抱老婆洗热水澡,受伤的将士也等着接受更好
的治疗。
然而,黑黝黝的城门紧闭。任城下的士兵怎么叫骂,城里头就是没有任何反应。
楚文王强忍着伤痛,站在戎车上大呼:“鬻拳何在?”
鬻拳就是那个曾经拿刀和楚王劝谏的犟老头儿,现在担任楚国城门总管,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敢擅自开城。
楚文王一叫,鬻拳果然就出来了,半坐在城楼上,颤颤巍巍地问:“大王,您回来啦?”
“少废话,快开城门!”
“不行啊,大王。听说您吃了败仗,这门我没法开撒。”
“你 ”楚文王又气又急,本来想破口大骂,但是想到鬻拳这个人的脾气,又强忍住了。
“大王自即位以来,大小数十战,每次都是获胜而归。如今讨伐巴人这些乌合之众,居然大败而还,实在是有失颜面,无以面对家乡父老啊!要不这样,您好歹打个胜仗再回来,
也挽回点面子撒。”鬻拳不紧不慢地说。
“我都伤成这样了,你还要我 ”
“叫随军医士好好包扎一下,打个胜仗回来啊。鬻拳我人老体衰,熬不得夜,回去睡觉了。”
楚文王还想说两句,城楼上那半截人影已经不见。看那阵势,楚文王想要回到自己家里,非得再打一仗不可,要不和鬻拳的守军打,要不去找哪个小国家的晦气。
当天夜里,身心俱疲的楚军露宿城外。第二天清晨,大军悄然拔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