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比较大。
不管怎么说,齐、鲁两个东方大国终于实现了和平,这对于饱尝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
《左传》记载,北杏会后不到一年,“宋人背北杏之会”,直译过来,就是宋国背弃了北杏之会。这是一个奇怪的表述。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可能背弃盟约,可能背弃誓言,但是
背弃“会”,让人很难理解。大概是考虑到北杏之会仅仅是一次会晤,没有形成任何盟约,也就无盟可背,无约可违,左丘明才有此一说罢。
公元前680年,齐桓公纠集陈国和曹国,发兵讨伐宋国。这一次讨伐与以往不同,齐桓公专门派了使者到雒邑,恳请周天子派部队前来助威。我们可以想像王室收到这样一份请求之
后的惊愕表情。
自平王东迁以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诸侯国之间想打仗就打仗,你攻我伐,东征西讨,完全没有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诚然,有那么一段时间,周天子的战
旗也曾多次飘扬在战场上,但那并不是出于王室本身的意愿,而是郑庄公那位乱世奸雄在假借天子旗号讨伐异己,谋取私利。天子好不容易鼓气勇气,于公元前707年自作主张搞了
一次“征伐”,却被郑庄公打得铩羽而归,天子本人也被射中肩膀,差点把命丢在战场上。自那以后,王室对于“征伐”二字就不再作任何指望。公元前688年齐、鲁等国入侵卫国
,王室麻着胆子派了一小支部队前往声援卫国,也是很明智地定位于联合国观察员或国际红十字会的角色,为黔牟等人提供了政治庇护之后就悄然撤军了。
现在,齐国这样一个大国要讨伐某国,居然前来请求天子的恩准,王室受宠若惊之余,又难免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然而,齐国派来的使臣态度实在是很谦卑,齐侯亲自写的请愿
书又是那么殷勤有礼,使得王室上下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一些老臣说,恍惚之间还以为是回到了镐京年代呢!
感觉固然重要,实惠更让人心动。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97年,天子特意派了一位大臣到鲁国来,要求鲁国给王室提供一些车辆,被当时的国君鲁桓公拒绝了,理由是“诸侯不
贡车服,天子不求私财”,毫不客气地给了天子一个难堪。天子连台像样的车都要向诸侯伸手,王室经济的紧张,由此可见一斑。王室实在需要齐国进贡更多的物资,更需要通过
齐国这样的大国的行为来影响其他诸侯国,号召大家都按时纳贡,多多纳贡,以维持王室的日常开支。
经过深思熟虑,王室决定派大臣单伯代表天子,率领少量军队前往齐国助战。
虽然只是象征性的部队,但是对于齐桓公来说,这就足够了。只要天子的战旗与自己的战旗一起飘扬在战场上,他的目的就完成达到。
宋桓公审时度势,选择了和谈。而且,这次和谈之后,齐国与宋国建立了长久的良好关系。在齐桓公称霸天下的道路上,宋桓公一直鞍前马后效力,直到他去世。
*
就在北方的齐桓公专注于建立自己的霸业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再次引起中原震动。这一次,楚蛮子不只是在姬家村外围小打小闹,而是将手脚伸进了中原腹地。门外的野蛮人,就
要登堂入室了。
事情的导火索与一个叫息妫的女人有关。
我们说过,在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自己的姓氏。贵族男人除了姓和氏,还有名和字,是身份显赫的象征;但是贵族女人则只有姓,没有名字。在《春秋》、《左传》等史书上
多次出现“武姜”、“宣姜”、“庄姜”之类的女人名字,其实并不是她们的真实姓名,而是史书上对她们的称呼,有点类似于国君死后被追封的谥号。
一般来说,从齐国嫁出去的女儿,都被称作“X姜”。其中“姜”是齐侯的姓,而这个“X”,多半与夫君有关。比如前面说过的“武姜”是郑武公的老婆(武姜不是齐国的公主而
是申国的公主,申国同样是姜姓),“庄姜”是卫庄公的老婆,而“宣姜”自然卫宣公的老婆。
女人为什么直接称其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