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比说:“急事慢做,咱们有的是时间,不争朝夕。”
楚军偃旗息鼓,回到了国内。
*
时隔两年,也就是公元前704年,楚国改变其外交政策,邀请汉水流域各国国君到沈鹿参加诸侯大会。
所谓诸侯大会,无非也就是表忠心大会,楚武王要借此机会看看有哪些国家敢于和自己对着干。因此,谁来了他并不在意,谁没来他却记得很清楚。
河南的黄国和汉东的随国没有派代表参加。
楚武王派薳章前往黄国进行外交施压,而亲率大军第二次讨伐随国。
同样是不赴会,黄国受责而随国受兵,是因为“汉东诸国随为大”,树大招风,随国如果屈服,其他小国家也只能乖乖就范了。
楚国大军驻扎在汉淮之间修整,静观随国如何应对。
面对楚国的入侵,季梁提出了一个先礼后兵的解决方案:楚国以不赴会为由来讨伐我随国,我们就避其锋芒,派人到楚国去认个错,请求免于惩罚。楚国人如果不答应,非要死啃
,我们再战也不迟。
季梁的想法很实在:一是不到最后关头不放弃政治解决的努力,尽量避免战争;二是通过认错求和这样的外交途径,使得楚国人放松警惕,为随国完成战争准备争取时间。
这时候少师说了一句气壮山河的话:“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翻译成现代文:必须要速战速决,否则的话,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机会来消灭楚军了!
言下之意,他是怕楚国人又像上次那样,还没开打就跑了。
我看这位少师八成进脑袋进水而且被门给夹坏了。但很显然,随侯并不这样认为,他听从了少师的建议,动员全军主动出击,要与楚军打野战。
事已至此,打就打吧,虽然是以小击大,只要指挥得当,也不是没有胜算。没想到,更要命的事还在后头。
季梁对楚国人的习俗有深入了解,建议随侯:“楚国人以左为尊,楚王必定在其左军,其左军必定是精锐部队,请您避其锋芒,而率主力进攻其右军。楚右军力量单薄,必定溃败
,我们再集中力量攻其左军,应该可以获得胜利。”这与当年郑伯打败王军是同一套战术,不失为一条好计。
少师瞪了他一眼,说:“你说的是什么话,咱们就是要避虚就实,打的就是楚王,轰轰烈烈地和楚国人干一仗!”
我算是听明白了,上次随侯听了季梁的话而不与楚军作战,少师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因此只要是季梁提出来的建议,不管有没有道理,他总是极力与之相左。
没办法,这人一但犟上,就是这个德性。
随侯再一次听从了少师的建议。楚、随两军在速杞发生遭遇战,随军根据少师的策略,以硬碰硬,没几下就被楚军打得溃不成军。
战争结果:随侯逃逸,少师被俘而死,楚军完胜。
随侯跑得快,态度转变得更快,连夜派人到楚营认错求和。楚武王很想趁势把随国给灭了,斗伯比给说了一下情:“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意思是说,老天除了少师这害,
随国一时还亡不了。楚武王听从斗伯比的建议,与随国结盟而还。
所谓结盟,其实也就是将随国变为其附庸。
虽然《春秋》不书,《左传》亦不言明,但我想,楚武王之所以放随国一马,绝非因为天命,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随国作为汉东最大的姬姓国家,沦为楚国的附庸之后,对于
楚国号令汉东、窥探中原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楚、随结盟为楚国称霸汉水流域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701年,也就是郑庄公去世的那年,楚军将领屈瑕率军前往汉东,以武力胁迫贰、轸两个小国家与楚国结盟。
公元前700年,楚武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绞国,采用屈瑕的计策大败绞军,迫使绞国与楚国结盟。
公元前699年,屈瑕又率军讨伐彭水之滨的罗国。大夫斗伯比代表楚王送军出征,回来的时候对自己的车夫说:“屈瑕此行必败,你看他那趾高气扬的样子,很难平心静气地指挥军
队作战了。”他越想越不放心,跑去对楚武王说,屈瑕带的兵不够,一定要赶快派援军。
楚武王对此一笑了之,不以为然。回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