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位为诸侯,则他的孙子将以“忽”为氏,被称为忽氏
。
而非公族的卿大夫,一般以祖先的官名为氏,或者以封地的地名为氏。如颖考叔,就是“颖谷地方的考叔”的简称;祭仲则是“祭地的领主仲足”的简称。
公孙子都之所以怨恨颖考叔,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颖考叔不是公族人士,而他公孙子都是正宗的公室血统。颖考叔敢于耍弄他,等于公然蔑视公室的权威。
言归正传。
那年七月,三国同盟的大军开到许国的城下。这是三匹狼对一头羊的战争,毫无悬念可言。郑国虎将颖考叔扛着郑伯的蝥弧大旗,施展轻功,第一个登上城墙。但他刚登上城墙就
一头栽了下来。为什么?因为公孙子都在城下看见了,毫不犹豫地张弓搭箭,射中了颖考叔后背,把他给射了下来。郑军的攻势没有因为颖考叔的阵亡而受阻,另一员虎将瑕叔盈
及时接过大旗,再一次登城,并且站在城头挥舞着大旗大呼:“郑伯登城啦!”
看到蝥弧在城头飘扬,郑军士气大振,一举攻破了城池。许军放弃了抵抗,国君许庄公逃亡到卫国。
三巨头以胜利者和主宰者的身份进入了许国。
按惯例,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分肉。齐侯(齐僖公)倒是很大方,主动提出由鲁国来兼并许国,鲁隐公谦让道:“您说许国不听天子招呼,因而要攻打它,我就责无旁贷地来了。
现在许国已经罪有应得,咱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现在要鲁国吞并许国,这种事我想都不敢想。”转而将这份厚礼送给郑伯。
怎么回事,世上竟有不吃鱼的猫?虽然《春秋》没写,《左传》也不言明,但我们看看春秋时期的地图就有明白,这与郑国将郜、防两城赠与鲁国是同一个道理:许国是个小国家
,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中南部,与郑国接壤,离山东的齐、鲁二国却很远,并且中间还隔着曹、宋、杞等国。
对于齐侯、鲁侯来说,许是一块飞地,即便吞并了,也没办法管理,不如送给郑伯做人情。
问题是,两位老大这么假惺惺一推让,本来对许国垂涎三尺的郑伯倒是真的不好意思起来了。接受吧,齐侯、鲁侯的姿态都那么高,自己决不能够在道义上输人家一截;不接受吧
,到嘴的肥肉又吐出来,不是他寤生的性格。
这事难不倒郑伯。他很快叫人把许庄公的弟弟许叔和许国的大夫百里给找来了。下面那段话,是他当着齐侯和鲁侯的面对百里和许叔说的,我之所以将这段话一字不漏地转载过来
,是因为它将郑伯的狡诈(或者说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古今奇文:
“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
老天降祸于许国,连鬼神都对许君不满意,所以借我寤生之手来惩罚他。这叫先声夺人,颠倒是非,明明是人祸,却要说是老天降祸,既给许庄公抹黑,又给自己脸上贴金。
“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谐,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敢久有许乎?”
我寤生和自己的父兄都不能和睦相处,哪里敢把占有许国当作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弟弟,不能友爱,而让他的后代流亡到外国勉强糊口,哪里还能长久地占领许国呢?这句
话,乍一听好像是在批评自己,而且批评得很严重,与当前说的事又好象不搭边,让人丈二摸不着后脑勺。实际上这是一句狠话,是在告诫对方,我寤生对自己的同胞弟弟都可以
下手,何况你们这些外人!
“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
这句话是对百里说的,要他侍奉许叔,安抚民众,而郑国则派大夫公孙获“辅佐”百里。所谓的辅佐,当然就是监视。这是实质性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要在建立一个在郑国
监管下的傀儡政权。
“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礼社稷。”
如果我寤生死了,老天爷或许也后悔降祸于许,我是愿意让许叔执政的。这也是在告诫对方,只要我寤生不死,你们就老老实实呆着,别胡思乱想。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