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兵”。
在这次授兵仪式上,大夫公孙子都和颖考叔发生了争执,起因是一辆马车。
据冯梦龙先生介绍,讨伐许国之前,郑伯叫人做了一面大旗,名叫“蝥弧”,有丈二见方,旗杆长三丈三尺,上书“奉天讨罪”四个大字。郑伯将蝥弧作为自己的军旗,立于大车
之上。
郑伯宣布,如果有谁能舞动大旗,就任命他为此次讨伐的先锋,并奖励马车一辆。《东周列国志》活灵活现地记载了当时各路英雄争夺大旗的场景:
首先是一号种子选手瑕叔盈出场,拔起大旗,吭哧吭哧地往前走了三步,又吭哧吭哧地往后退了三步,面不改色,全场喝彩。
接着二号种子选手颖考叔出场,拔起大旗当枪使,前三后四,左五右六,耍得如车轮一般,全场沸腾。
然后是三号种子选手公孙子都出场,他拔起大旗又放下,转而操起一枝长戟
我只能说,颖考叔这事做得也未免不厚道。人家公孙子都才出场呢,他就套上那辆作为奖品的马车,一溜烟跑了。
也难怪公孙子都气急败坏,操起长戟要与颖考叔拚命。不过两条腿赶不上马车,没追上。
郑伯做了和事佬,给颖考叔、瑕叔盈、公孙子都一人赏了一辆马车,算是把这事给摆平了。
这是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里的说法。按照这种说法,颖考叔真是一员力大如牛的虎将。但如果按照《左传》的记载,颖考叔就不只是力大如牛了。《左传》是这么写的:“颖考
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戟以逐之,及大逵,弗及。”颖考叔不是套上马车跑了,而是推着马车跑了,公孙子都一直追到新郑的城门口都没追上。颖考叔真乃神人也!
可以想像,公孙子都很沮丧。为什么?自己的武功和颖考叔相比差太远了。他把这种沮丧暗暗埋藏在心里,让它生根,发芽,成长为嫉妒和怨恨 并且,他很快找到了发泄的途
径。
在这本关于春秋历史的书中,我们还将看到很多名叫“公子X”或者“公孙X”的人,请不要以为他们都姓公子或公孙。在春秋时期,公子或公孙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姓,确切地
说是“氏”。
简单地说,周天子家被称为王室,周天子的儿子也就被称为“王子X”,他的孙子则被称为“王孙X”。各诸侯家被称为公室,诸侯的儿子也就被称为“公子X”,诸侯的孙子则被称
为“公孙X”。由此可知,公孙子都是郑国公室的成员,也就是郑伯的近亲。
有人就会问了,大家都有姓,何必统称什么王子公子,搞得人脑子迷迷糊糊的,直呼其姓名岂不更简单?比如前面说到的,卫国公室是姬姓,卫庄公的儿子完就叫姬完,晋就叫姬
晋,有什么不对吗?
回答是,这样叫没什么不对,但是不符合当时的习惯。在这里有必要对春秋时期的姓氏制度作一个粗略的说明。
第一,春秋时期,一般的平民大众是没有姓的。姓是贵族阶层独有的标志,那时候说“百姓”,和我们现在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春秋时期的“百姓”指的是百官,是有姓
的贵族的统称,绝非指普罗大众,芸芸众生。
第二,姓和氏是两个概念。贵族不止有姓,而且有氏,氏是姓的分支。也就是说,同一个姓,有可能出现很多不同的氏族分支。比如说,鲁、卫、郑、晋的公室都是姬姓,但他们
分属不同的氏,而且就是以国名为氏,即鲁国公室为鲁氏,卫国公室为卫氏,凡此种种。
第三,诸侯以国名为氏,诸侯的子孙和卿大夫阶层,则由诸侯来命氏,这在当时称为“赐族”。
举例说,郑伯寤生有很多个儿子,其中嫡长子叫忽,我们可以叫他公子忽,由于他是郑伯的继承人,又可以叫他世子忽或大子忽。世子忽是无须赐族的,因为他要继承郑国公室的
氏。但是,世子忽的兄弟不能继承郑国公室的氏,因而只能被叫做“公子X”,而他们的儿子,则被称作“公孙X”。
那么,“公孙X”的儿子该怎么称呼?
“公孙X”的儿子,就需要赐族了。一般来说,他们会被赐以祖父“公子X”的字为氏。也就是说,公子忽如果不是世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