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国土,优先慰劳爵位比他高的诸侯,真是识大体顾大局啊!
大家都知道,《春秋》是鲁国人编的春秋,《左传》是鲁国人左丘明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写的虽然是那个年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历史,却难免带有站在鲁国的立场上
看世界的主观色彩。单从左丘明对郑伯的这句评价来看,已经充分说明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道理。我们且来看看:
“以王命讨不庭” 这是在告诉我们,郑伯是奉了天子的命令,讨伐“不庭”,不是他自作主张,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替王室打抱不平,惩罚不尊重天子、不朝觐天子的
诸侯。事实果真如此吗?且不问郑伯是真的奉了王命,还是假借王命,单说这个讨“不庭”,就有很有点意思。大伙想必都知道,郑伯本人是在公元前717年才“始朝桓王”,要说
“不庭”,郑伯第一个“不庭”。自己都不去参拜捞什子天子,怎么好意思指责人家呢?
“不贪其土” 说的是郑伯把讨伐宋国的战利品郜、防两城都送给了鲁国,不贪恋他国的土地。事实上呢?我们如果翻开春秋时期的地图,不难发现,郜、防两城均在山东,离
鲁国很近,离郑国很远。郑伯即使得了这两座城,管理起来成本也很高,所以不如送给鲁国做个顺水人情。
“以劳王爵” 这是最好笑的。鲁国得了这两座城,明明是人家郑伯送的顺水人情,偏又不好意思承认,硬说郑伯这是优先慰劳爵位更高的鲁隐公。言下之意,郑伯固然正直,
鲁侯得这两城却也是理所当然的。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
这里有一个问题,鲁隐公和郑伯都是诸侯,为什么说鲁隐公的爵位比郑伯高呢?因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从名份上讲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贵族,周天子是王,诸侯则按照公、侯、伯、
子、男五等爵位分封。所以,同为诸侯,爵位却有不同的档次。鲁国国君是世袭的侯爵,郑国国君是世袭的伯爵,鲁侯自然高于郑伯。
言归正传。三国联军入侵宋国之后,宋国也相应采取了牵制战略,联合卫国、蔡国派兵趁虚而入,进攻郑国。这一战略运用得很成功,郑伯后院失火,只好将大军撤回,宋国得以
保全。
宋、卫、蔡三国军队在新郑城外大肆劫掠了一番之后,觉得这样就打道回国很不过瘾,但又不想和郑伯的大军对抗,于是转而进攻郑国周边的小国戴国。
没想到,正当宋、卫、蔡三国军队围攻戴国而不下的时候,郑伯的大军如急风骤雨般赶到了戴国,把宋、卫、蔡三国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以一敌三,竟然获得了全胜,郑国军队
的战斗力可见一斑。蔡侯埋怨说,宋公和卫侯骗了他,明明说好只打戴国的,偏偏又要绕到新郑城下去转一圈,去惹那个什么姬寤生,这下鸡飞蛋打了吧!
郑伯救戴有功,为了赏赐自己,顺手牵羊将戴国给吞并了。
郑伯赚得钵满盆满。
*
齐、鲁、郑三国同盟的目的是讨伐不朝觐周天子的宋殇公。按理说,该打的也打了,该拿的也拿了,任务完成之后,三国同盟可以解散了。
然而,战争是一件让人容易上瘾的事。三位列强尝到甜头之后,开始变着法子给人家找茬。
郕和许两个小国家不幸被他们盯上,理由是:三国同盟奉天子之命讨伐宋国,号召附近各诸侯国参加,郕国和许国居然敢抗命不遵,公然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与不朝觐天子的宋国
同罪!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周天子这张虎皮还是挺能吓唬人了吧。
消息传出去,郕国经不起吓唬,马上表示认错。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三巨头商量了一下,决定给放郕国一马。当然,经过这么一恐吓和一认错,郕国实际上成为了齐国的附庸(
郕国紧邻齐国),以后就只能唯齐侯的马首是瞻了。
攻打许国的前夕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按郑国的惯例,发兵打仗这样的大事,事先都要到大庙(祭祀祖先的场所,和我们乡下的祠堂差不多)去举行一个仪式,一方面向祖宗祷告,请求保佑,一方面象征性地将兵权授
给司马、大夫等人,谓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