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之,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于卫国的百姓来
说,不管谁来当家,只要收入不减,假期不少,应该不存在什么意见。
但残酷的事实是,公子完继承君位,有其当然的合法性;而州吁当上国君,有两个当然的不合法性:
第一,他是嬖人之子。如果嬖人之子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坐在国君的宝座上,君权的神圣性就很值得置疑了。
第二,他是通过“弑君”这样的罪行登上君位的,而被杀的卫桓公并没有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
卫国上下议论纷纷,口水都快淹死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州吁无师自通地想到,要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通过战争来平息国内的非议。
前面提到,郑国和卫国有过不愉快,郑国和宋国也有矛盾,州吁要对外寻找突破口,最直接的办法是旧事重提,拿郑国开刀。
他派人去鼓动宋殇公说:“公子冯一直居住在郑国,受到郑伯的保护,成天想着怎么依靠郑国的力量杀回宋国,抢夺您的位置。这个人只要活在世界上一天,对您就是一大威胁。
而我们卫国呢,早在先君在世的时候,就看不惯郑伯的胡作非为,与郑国势不两立。如果您愿意挺身而出,当一回带头大哥,发兵讨伐郑国,我们卫国一定唯您马首是瞻,就算是
勒紧裤腰带,也要拿出一年的财政收入作为军费,再叫上陈侯、蔡侯帮忙,大家一起修理一下寤生那小子,岂不快哉?”
他算是摸到了宋殇公的心病。
宋殇公一天到晚最担心的就是公子冯杀回来抢他的位置。只要公子冯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他就食不甘味,睡不安寝。
如果能逼郑国把公子冯交出来,发动一场战争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这次战争还有人主动买单。
一个想睡觉,一个送枕头,州吁和宋殇公一拍即合。
*
公元前719年夏天,宋、卫、陈、蔡四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往郑国。据冯梦龙先生说,这次讨伐总共动用了兵车一千三百乘!如果按每乘兵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的编制,这
支庞大的部队仅作战人员就有九万七千五百人,如果加上炊事班、运输队、卫生队、文工团、军乐队等辅助部队,总数应该在十五万人左右。
这在当时是一支规模空前的部队。如此庞大的部队投到区区一个郑国,按理说,怎么也得杀他个鸡飞狗跳吧?弄不好,还有可能把郑伯寤生给赶下台来。如果是那样,周天子说不
定也跑来给大伙儿颁发锦旗,感谢大家替他出了一口恶气。
没想到,十五万大军静悄悄地将新郑的东门围了五日,就打道回府了,附近的村民连个热闹都没看成。
《左传》是这么记载的:“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好可怕的战果!
对此,老谋深算的郑伯看得很透澈,他对手下分析:
“这回四国联军入侵我郑国,主谋是卫国的州吁。州吁弑君篡位,摆不平国内的舆论,所以急于对外发动战争,想通过战争来团结国民,同时获得同盟诸侯的外交承认,并不是真
的想攻打我国。而陈、蔡二国跟我郑国素无怨仇,只是跟着人家凑热闹,不会动真格的。真正有心病的是宋国的与夷,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消灭公子冯,拔掉眼中钉,咱们要
小心应付他。”
郑伯派人把公子冯护送去了长葛。宋殇公得到消息,果然移师相向。带头大哥一走,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跟着就撤了。州吁独力难支,只好也将军队撤回了国内。
轰轰烈烈的郑国讨伐战,以虎头蛇尾的结局而告终。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隐公问了大夫众仲一个问题:“州吁这事算是摆平了吗?”众仲回答说:“适得其反。我只听过以德服人的,没听过以乱服人的。州吁靠政变上台,又不知道怎
么安抚百姓,反而一味加重百姓的负担,想通过战争来平息国内的情绪,不会有好下场。”
郑伯分析得没错,四国诸侯中,真正想打仗的只有宋殇公。这年秋天,宋殇公觉得自己的目的没达到,又纠集四国联军第二次讨伐郑国。为了壮声势,这次他还派人到鲁国请求支
援。鲁隐公因为听了众仲的话,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