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开创的墨学是我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但在先秦时期演出过威武雄壮、惊天动地的一幕,而且光耀千秋,对今日及未来都有极其重要、深远的意义。深入研究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历久弥新,发潜德之幽光,对我们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无疑是有极其重大意义的。
一 大爱无私、大爱无限、大爱无穷、大爱无偏
墨子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兼爱上》)“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
针对这种情况,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爱中》)墨子说的“兼相爱,交相利”即“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反过来就是“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兼爱中》)墨子希望“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兼爱中》)务使天下之人都获得爱,“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兼爱下》)墨子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普天之下,只要是人,就应该象获得普照天下之日光月光一样获得爱。日月兼照天下,光于四方,墨家主张爱如日月,兼照天下。天下之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鳏寡孤独,无论残废病患,都应一视同仁地给予爱之阳光,其爱无私、其爱无限、其爱无穷、其爱无偏。我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赞扬墨学中的精华并力行之。如1991年江泽民访苏,在莫斯科发表的重要讲演中就引用墨子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阐述我党和我国的立场观点。国家主席胡锦涛则亲切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充分显示大爱无私、大爱无限、大爱无穷、大爱无偏。温家宝总理多次专程赴河南上蔡看望艾滋病患者和因艾滋病致孤儿童,他对致孤孩子们说:“希望你们走出失去父母的阴影,要记住一句话,‘大地总是光明的,太阳总会出来的。’要让世界充满阳光,让社会充满阳光,让孩子们的心灵充满阳光。” (《羊城晚报》2007年12月2日》)针对有人对艾滋病患者最集中的文楼种的蔬菜另眼相看,温家宝说:“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消除社会歧视。你们以后可以告诉大家,总理今天就吃文楼种的菜。”(《羊城晚报》2007年12月2日》)温家堡在上蔡的这些“言”及多次到艾滋病患者区看望(包括吃文楼种的菜)的“行”,不正是大爱无私、大爱无限、大爱无穷、大爱无偏吗?
二 奔老呼号,力倡非攻,积极防御,保卫和平
“非攻”是墨子极力主张奔走呼号的。墨子认为攻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春则废民耕种树艺,秋则废民获敛……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 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坏腑烂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往则碎折靡坏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脩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饮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非攻中》)所以墨子坚决反对攻战。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 (《非攻中》)墨子不但这样说,而且这样做。如他听说齐将攻鲁,便去见齐王,以理说服之,又,“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非攻中》)
墨子坚决反对的是非正义的战争而不反对正义之战。“今遝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 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 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 攻,谓诛也。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 于庙,犬哭乎巿,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袛,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遝至乎夏王桀,天有酷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遝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迁止,妇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为男,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兄自纵也。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非攻下》)
墨子在这里用逻辑上的“类”,“故”,区分了“攻”和“诛”,禹汤文武从事的是正义的“诛”而不是“攻”,当然不能“非”。
对于正义的反侵略之战,墨子不但不“非”,而且坚决支持。最著名的是众所周知的“止楚攻宋”。他不仅以先进的“守圉之器”在模拟战中战胜了公输盘,而且事前就派出了弟子300多人参加宋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助宋守城。终于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先进的“守圉之器”慑服楚王放弃了攻宋计划,为免读者诸君翻书麻烦,还是将这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记载择要摘录出来,相信大家对这一精彩的记载是百读不厌的。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可见,墨子是抱了万死不辞的决心,早已估计到楚王可能会“杀人灭技”杀了他,所以早已将先进的“守圉之器”传给了弟子们,早已派弟子们持先进的“守圉之器”在宋城上以逸待劳,等待楚寇来犯而歼灭之,而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真正是为了保卫和平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流传至今的《备城门》以下11篇就是关于城防的军事著作,可与著名的《孙子兵法》媲美,故人称之为《墨子兵书》。 这种坚决反对侵略战争但又不怕侵略战争,敢于研制先进武器,以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以戈止武的思想是很有现实意义,并被我们继承和发扬了的。
1964年,我国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我国政府当即郑重宣布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首先使用原子弹。我们的理解是,只是“不首先使用”,而不承诺“决不使用”,“永不使用”,这样对那些战争贩子就有了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保卫世界和平。又如我国以威武雄壮之师对越自卫反击战,也如墨子所说的“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非攻下》)
三 “义,利也”与“爱后世,若今之世”
墨子认为“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义为天下最为宝贵者。人人皆贵义,则社会安定、和谐。“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 (《贵义》)也就是有利于天鬼百姓的就是义,故须“为之”;不利于天鬼百姓的就是不义,故须“舍之”。也就是说:“义,利也” (《经上》),这样就把义和利统一起来,这就避免了空谈“义”,避免了“义”和“利”的对立。
我们知道,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大问题。先秦诸子乃至以后的思想家们,惟有墨子是合义与利为一的。孔子、孟子、朱子等尚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夫仁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惟有墨子认为义与利非相反对,而是统一的,义就是利,利就是义。墨子这种义利合一的思想对今天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方面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果只是空谈“义”,唱高调,难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只是讲“利”,容易造成社会危乱。义利统一,可促进社会和谐。(如儒家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借以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避免社会动乱,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墨家所说的“爱后世,一若今之世” (《大取》)从某种意义上说,亦与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可持续发展”有些类似。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首次提出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损害的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到当代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目前有些地区有些国家只顾本地区本国的利益和发展,将污染排放到别地区和别国家,以至贻害后人。显然与人类长远的利益,与墨家的兼爱天下(不分地区国家),兼爱古今未来所有人的思想格格不入。墨家在《大取》篇中说:“爱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众世”即人口众多的大地区或大国家,“寡世”即人口较少的小地区或小国。如果能按墨家的这种思想,发达国家就不会将污染排放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不会不考虑后世人的利益而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一句话,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两千多年前,墨家就有了“爱后世,一若今之世”的思想,难道我们今天的胸襟气度反而不如墨家的宽广?不愿意爱后世,不愿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深入研究墨家这些宝贵思想,是能发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