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3] 夏甄陶.认识发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14-116.
[5] 萧汉明.阴阳大化与人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1.
[6]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1.
[7] 白奚.论《易经》的原初性质和百科性质[A].首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C].台北:中华易经学会,2000.
[8] 黄家骋.《易经》中的科学[A].第十四届国际易学大会论文集[C].台北:中华易经学会,1998.
[9] 高柏园.易经思想的人文关怀[A]..第十四届国际易学大会论文集[C].台北:中华易经学会,1998.
[10]刘大钧.周易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9.89.
[11] 曾春海.《易》书中的吉凶理论[A].第四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台北:中华易经学会,1999.
[12] 汤一介.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J].周易研究,1999,(4):2-5.
[13] 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文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14] 方克立.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原载《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