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后,荆州并不是刘备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夺来的,而是通过鲁肃的斡旋,从东吴借来的。后来,因为刘备对荆州的昧赖,不想归还,引起了孙权的不满和不安,才导致了孙刘联盟破裂,甚至发动了战争。鲁肃死后,孙权对他的评价是“二长一短”,这“一短”,就是指的鲁肃有一个重大错误,不应该劝自己将荆州借给刘备。但从现在来看,鲁肃将荆州借给刘备,是一个正确的抉择,并不是过失,孙权的评价不客观。那么,鲁肃在当时为什么要竭力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呢?
第一,是对整体形势的精准分析把握后作出的长远的战略决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时,曹操借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独特优势,通过精心谋划和连年征战,先后消灭了吕布、马腾、张绣、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地区,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也是最大的一股势力。鲁肃很清楚的知道,曹操所图甚大,并不仅局限于此,而是整个中国,后来的赤壁之战发动的对东吴的侵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南方的主要势力,除了实力最强的东吴之外,剩下的就是盘踞在当今的川西陕南的刘璋和张鲁以及正在荆州一带“流浪”的刘备。而刘璋和张鲁都是不堪一击,只有东吴才是曹操的最大敌人,或者相对来说,东吴面临的危机是最大的。为此,鲁肃认为,必须扶持一个新的曹操的敌对势力,与之进行周旋和对抗,消耗曹魏的实力,从而达到转移危机、缓解压力的目的。同时,新培育的这个势力,会由于受到东吴资助的关系,双方会结成战略联盟,共同与曹魏抗衡。鲁肃看中的人,也是符合这个联盟建立需要的条件的人,就是具有上升潜力的刘备。可以说,这是鲁肃会将荆州借给刘备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
第二,将荆州借给刘备,以示建立联盟的诚意。
荆州之地不但战略地位重要,而且也是比较富庶的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可以称得上是鱼米之乡,在这样的地区囤积兵马、发展势力,无疑是一个优良的选择。而且,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设计刘备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时,也提出来了首先要从占据荆州开始。以上两点,可能是刘备向东吴提出来暂借荆州的主要原因。刘备想要借荆州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看上了荆州原本属于自己同宗的刘表的地盘,倘若能够接管,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当地的老百姓能够在心理上迅速接受和拥护他,能够很快融为一体,实现快速发展。
刘备面临的处境以及他的想法,大智慧的鲁肃自然十分清楚。他知道,如果不把荆州这块“肥肉”借给刘备,而是找一块无足轻重的贫瘠的地盘给他,刘备这一股势力非但不能快速成长起来,就连养活自己都不能保证。当然了,更不可能在江东本土找一块地方让刘备来驻扎,这样相当于引狼入室了,这样的傻事鲁肃当然不会干。所以,出于建立孙刘联盟的战略考虑,也是为了显示东吴一方的诚意,鲁肃经过慎重考虑,才会答应刘备的请求,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
第三,借助刘备的力量,御敌于国门之外。
能征善战的曹操迟迟未对东吴下手,就是因为他的部队不具备渡江作战的能力。后来,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贸然发动了赤壁之战,最后遭到了惨败,除了指挥不当之外,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部队水战的能力不强造成的。确切的说,东吴之所以能够保证得以保存,就是凭借了长江天堑这个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屏障。这一点,鲁肃在早期和孙权献上的“榻上策”就已经说明了。而荆州,是在长江之外,不属于江东本土。倘若曹魏来进攻,荆州首当其冲要受到强大的冲击,论实力,东吴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守住,最终,捍卫本土还是要依靠长江屏障御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鲁肃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让刘备一方来驻守荆州之地,就是为了让他们处在曹魏攻击的第一火力点上,把守前沿阵地,组成第一道防线。倘若刘备守得住荆州,则东吴本土自然会安然无恙;即便是守不住,也可以起到延缓曹魏进攻、消耗敌方实力的作用,东吴可以凭借长江的阻隔,组织第二道防线,进行有效防御。这样,就相当于为自己的边境地区增加了双保险。后来的事实证明,鲁肃的设想是对的,刘备手下的关羽在驻守荆州期间,与曹魏进行过著名的襄樊之战,大破曹军,消耗了曹魏的实力。只可惜,孙权一方鼠目寸光,只顾着眼前利益,为了夺回荆州,在战役的关键期釜底抽薪,背地里和曹操联合,灭掉了关羽,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为后来孙刘双方被各个击破埋下了伏笔。
鲁肃主张把荆州借给刘备的另一个考虑,就是在借助刘备实力替自己驻守荆州要地的基础上,可以腾出手来做其它的事情。在关羽于荆州牵掣曹魏期间,鲁肃协助孙权趁机向北进攻,一举攻克了皖城,占了不少的地盘,扩大了东吴的领土。
综上所述,鲁肃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重要的战略部署,对于东吴来说,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只可惜,当他死后,他的继任者将他的经念歪了,在不恰当的时机错误地收回了荆州,引发了孙刘之间残酷的消耗战,让曹魏一方坐收渔翁之利,以逸待劳,最终将他们两家逐个消灭,也破灭了孙权的霸主梦。要是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九泉之下的鲁肃定会死不瞑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