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最强盛的大国是春秋五霸,能够确认的四位先后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位不定,一说为宋襄公(这种说法极其迂腐,因为宋襄公和宋国都是十分羸弱之辈),一说为吴王阖闾,一说为越王勾践。
齐桓公是齐国国君。齐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直都很强大的国家,长期是最富裕的,并且是第一个取得中原各国盟主地位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山东,主体民族为东夷族。但由于齐鲁接近,共为文化礼仪之邦的缘故,中原华夏族从来不把齐人视为东夷族;
晋文公是晋国国君。晋一直是春秋时代最强盛的超级大国,是第二个取得中原各国盟主地位,并一直保持这种地位直到国家分裂灭亡为止,保持时间最长久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主体民族为华夏族,中原华夏族一直视晋为除周之外血统最正的华夏族;
晋国在春秋末期分裂成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都成为战国时代的强国——魏、赵、韩。
秦穆公是秦国国君。秦是春秋战国时代西陲的霸主,是最终统一中国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陕西、甘肃,主体民族为西戎族,秦人一直被中原华夏族包括同血缘的周王室视为西戎野蛮部落;
楚庄王是楚国国君。楚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直都很强大,唯一一个敢于在周王室面前称王并且用实力获得周王室和其他国家的默认的强国,并且是所有国家中占有最广阔领土的大国。主要领土在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主体民族为南蛮族,楚从来都被中原华夏族视为南蛮落后部族,并且连楚人自己也自认为蛮夷;
至于宋襄公,是宋国国君。宋的主要领土在今河南,主体民族是华夏族;
吴王阖闾是吴国国君。吴是春秋以来,第一个以弱小国家打败战无不胜的楚国军队,并且几乎将楚灭国的国家。主要领土在今江苏,主体民族是南蛮族,吴如果不是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功,则在中原华夏族的眼里是比楚还要野蛮落后的南蛮族。
越王勾践是越国国君。越是吴国兴起以来,第一个以弱小国家打败吴国军队,并且将吴灭国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浙江,主体民族是百越族,越是青铜时代末期较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但百越族从来便被中原华夏族视为比南蛮更野蛮的部落。
由春秋五霸的轮兴我们可以看到,除晋国和名义上的宋国外,其他的强国全部都是中原周边民族的国家,可以说,当时在政治与武力方面,中原相对于四裔来说并无特别的优势。
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族的文化与经济正在越来越先进于周边各民族,并且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优越感。可以说,在文化与经济方面,中原相对于四裔来说具有逐渐明显的优势。
这样,上古时期中原对戎夷蛮狄的单纯的血统上的种族歧视,到三代时期,便逐渐含有并不断加深了文化歧视的成分。
战国时代,由春秋初期的数百个国家最终剩下的国家除了周王室以外,就是战国七雄,他们按照国力排名是:秦、楚、齐、魏、赵、燕、韩。
秦、楚、齐都是春秋时代就已经强盛的传统大国,在战国后期,其主体民族已经成为(文化上的)华夏族,不过秦人的西戎色彩、楚人的南蛮色彩仍较强烈;
魏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最早强盛的一个,在战国初期曾经显赫一时,打败数个国家,几乎成为霸主。主要领土在今河南、山西,主体民族是华夏族;
赵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稍后强盛的一个,在战国末期曾经可以与秦国对峙。主要领土在今河北、山西,主体民族是华夏族,因为地处北边,经常与北狄诸族产生互动,还并灭了一些北狄族国家,因此有一些北狄族融入;
燕国是战国时代才异军突起的一个边陲强国,一度几乎将强大的齐国灭国。主要领土在今北京、河北,主体民族是华夏族,也与北狄诸族经常互动,应该有一些北狄族血统;
韩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较弱的一个。主要领土在今河南,主体民族是华夏族。
由最终剩下的战国七雄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代还有较明显的民族分别,随着国家的扩并和文化的融合,战国时代这种分别已经所剩无几,周王室和这七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全部都已经成为华夏族了。
顺便要说一下,除了百越族建立越国以外,(可能是)百濮族还建立了巴国,北狄族建立了中山国,这些是较小民族建立的比较有名的国家。越最终并入楚,巴并入秦,中山并入赵,这些百越、百濮和北狄民族也对楚、秦、赵三国人民的血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王权的衰落,中国进入了群雄割据的分裂状态,但是,必须承认这种分裂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像后世的分裂那样是衰败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巨大发展、社会正在迅速进步。从那时起,华夏族便越发自视为与周边各族不同的文明民族,而周边民族都是落后野蛮的部落,被称为『化外之民』,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了由春秋五霸发起并贯彻执行的『尊王攘夷』运动。这个所谓的『王』便是华夏族正统的王室代表——周王,而『夷』则是指的那些化外之民。可笑的是,最先发起这个运动的齐人,本身就是东夷血脉,但是却俨然视自己为华夏,将自己独立于东夷之外,而将东夷视为必须『攘』的『夷』,而他『尊』的周『王』则是西戎血脉,但除周之外的西戎也是必须『攘』的『夷』。
从那时起,戎夷蛮狄四字便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歧视意味。
在这种宗教般的狂热之下,与齐具有同样东夷血统的其他许多东夷部族被齐消灭了;与秦具有同样西戎血统的其他许多西戎部族被秦消灭了;与楚具有同样南蛮血统的其他许多南蛮部族被楚消灭了......结果,由于齐秦楚三国强大的武力,并凭借各自的实力发展出优秀的文化,慢慢的,中原华夏族也将此三国视为与自己等同的华夏人了。就这样,像齐秦楚,特别是秦和楚这样的异族国家,也逐渐在认知上进入了华夏族的行列。
吴王阖闾是吴国国君。吴是春秋以来,第一个以弱小国家打败战无不胜的楚国军队,并且几乎将楚灭国的国家。主要领土在今江苏,主体民族是南蛮族,吴如果不是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功,则在中原华夏族的眼里是比楚还要野蛮落后的南蛮族。
越王勾践是越国国君。越是吴国兴起以来,第一个以弱小国家打败吴国军队,并且将吴灭国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浙江,主体民族是百越族,越是青铜时代末期较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但百越族从来便被中原华夏族视为比南蛮更野蛮的部落。
由春秋五霸的轮兴我们可以看到,除晋国和名义上的宋国外,其他的强国全部都是中原周边民族的国家,可以说,当时在政治与武力方面,中原相对于四裔来说并无特别的优势。
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族的文化与经济正在越来越先进于周边各民族,并且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优越感。可以说,在文化与经济方面,中原相对于四裔来说具有逐渐明显的优势。
这样,上古时期中原对戎夷蛮狄的单纯的血统上的种族歧视,到三代时期,便逐渐含有并不断加深了文化歧视的成分。
战国时代,由春秋初期的数百个国家最终剩下的国家除了周王室以外,就是战国七雄,他们按照国力排名是:秦、楚、齐、魏、赵、燕、韩。
秦、楚、齐都是春秋时代就已经强盛的传统大国,在战国后期,其主体民族已经成为(文化上的)华夏族,不过秦人的西戎色彩、楚人的南蛮色彩仍较强烈;
魏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最早强盛的一个,在战国初期曾经显赫一时,打败数个国家,几乎成为霸主。主要领土在今河南、山西,主体民族是华夏族;
赵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稍后强盛的一个,在战国末期曾经可以与秦国对峙。主要领土在今河北、山西,主体民族是华夏族,因为地处北边,经常与北狄诸族产生互动,还并灭了一些北狄族国家,因此有一些北狄族融入;
燕国是战国时代才异军突起的一个边陲强国,一度几乎将强大的齐国灭国。主要领土在今北京、河北,主体民族是华夏族,也与北狄诸族经常互动,应该有一些北狄族血统;
韩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较弱的一个。主要领土在今河南,主体民族是华夏族。
由最终剩下的战国七雄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代还有较明显的民族分别,随着国家的扩并和文化的融合,战国时代这种分别已经所剩无几,周王室和这七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全部都已经成为华夏族了。
顺便要说一下,除了百越族建立越国以外,(可能是)百濮族还建立了巴国,北狄族建立了中山国,这些是较小民族建立的比较有名的国家。越最终并入楚,巴并入秦,中山并入赵,这些百越、百濮和北狄民族也对楚、秦、赵三国人民的血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王权的衰落,中国进入了群雄割据的分裂状态,但是,必须承认这种分裂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像后世的分裂那样是衰败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巨大发展、社会正在迅速进步。从那时起,华夏族便越发自视为与周边各族不同的文明民族,而周边民族都是落后野蛮的部落,被称为『化外之民』,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了由春秋五霸发起并贯彻执行的『尊王攘夷』运动。这个所谓的『王』便是华夏族正统的王室代表——周王,而『夷』则是指的那些化外之民。可笑的是,最先发起这个运动的齐人,本身就是东夷血脉,但是却俨然视自己为华夏,将自己独立于东夷之外,而将东夷视为必须『攘』的『夷』,而他『尊』的周『王』则是西戎血脉,但除周之外的西戎也是必须『攘』的『夷』。
从那时起,戎夷蛮狄四字便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歧视意味。
在这种宗教般的狂热之下,与齐具有同样东夷血统的其他许多东夷部族被齐消灭了;与秦具有同样西戎血统的其他许多西戎部族被秦消灭了;与楚具有同样南蛮血统的其他许多南蛮部族被楚消灭了......结果,由于齐秦楚三国强大的武力,并凭借各自的实力发展出优秀的文化,慢慢的,中原华夏族也将此三国视为与自己等同的华夏人了。就这样,像齐秦楚,特别是秦和楚这样的异族国家,也逐渐在认知上进入了华夏族的行列。
齐秦楚的例子在夏商周也可以略见一二。西戎建立夏,则东夷被视为蛮夷,东夷建立商,则西戎就被视为蛮夷,无论西戎、东夷,都可以成为华夏,将对方,甚至将自己的其他同类作为蛮夷,但同时对方和自己的其他同类也可以融入华夏,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较高的就是华夏,相对较低的就是蛮夷。华夏族的观点,导致在区分民族时,血缘的关系虽然也要考虑,但相对于文化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华夏族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他不是一个纯种的血统民族而是一个典型的混血民族,而且他在更多情况下除了自视为华夏而与四裔有别以外,实在也再找不出他与四裔在血统上的较大区别,因此华夏族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血缘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即,华夏族是一个文化民族,而不是单纯的血缘民族。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于:如果对华夏文化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尊崇华夏的礼仪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那么无论本来的血统如何,都可以是华夏族;如果不认为自己是华夏文化,不尊崇华夏的礼仪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那么就算祖先是华夏,也可以退为蛮夷。也即古人说的『进而为夏,退而为夷』,这就意味着华夏人如果退而认同蛮夷的文化,那么就蜕变成蛮夷,而蛮夷如果认同华夏的文化,那么就演进为华夏。华夏和蛮夷的区别首先就不是血统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区别。
中国的地理形状决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东夷族之完全融入华夏族和东夷族逐渐消失。中国的西部、南方和北方都有继续向外拓展和扩张的陆地,因此当西戎族、南蛮族和北狄族每每被中原打击之时,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会最终加入到华夏族的行列,但他们中都仍有一部有往更远的四周退散的余地,而当越来越多的四裔加入到华夏族的行列中去,华夏族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华夏族逐渐向外扩张的时候,西戎族、南蛮族和北狄族可以『远遁』,但是东夷族东边就是海,无路可走,只有慢慢被华夏族融合。
就这样,西戎族、南蛮族、北狄族一直可以存在,而在中原的势力向东扩张到海时,东夷族就消失了。
综合上古史和三代史,我们看到,实际上,西戎族与东夷族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是同等巨大和重要的,首先因为构成上古华夏族的两个主体便是此二族,其次中国上古与三代历史基本上是此二族的斗争史和融合史,上古和三代时期最著名的那些领袖基本出自此二族。并且我相信长期以来东夷族是比西戎族具有至少同等高度甚至更高科学技术的民族,由上古时代涿鹿之战时东夷族使用金属而西戎族使用石器,东夷族善于使用被称为『古代人类打猎和战争的最伟大的发明』的弓箭,东夷人创立了甲骨文,以及齐国成为中国的礼仪文化的中心等等这些证据,都可以表明这一点。
南蛮族则是较后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以楚国和吴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将当时周的所有封国的版图加上,楚国一国便占据了一半,早已形成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几乎成为相对于周王室独立的并峙王朝。其文化在早期虽然不如中原,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文化已经出类拔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别于中原各国,但仍然不失优越的文化。楚国的文化,也给之后的中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三代时期的民族简史,先说到这里,我们现在回顾一下:
三代王室、封国及其人民的族系基本可以考证:
夏王室,属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而夏的人民可能同时为华夏族、(未融合于华夏族的)西戎族、东夷族;
后羿部,曾夺取夏朝王位,属于东夷族,或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
商王室,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而商的人民可能同时为华夏族、(未融合于华夏族的)东夷族、西戎族;
周王室,属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而周的人民同时为华夏族、(为融合于华夏族的)西戎族、东夷族;
齐,其人民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
晋,其人民属于华夏族;
秦,其人民属于西戎族,后来逐渐成为有西戎色彩的华夏族;
楚,其人民属于南蛮族,后来逐渐成为有南蛮色彩的华夏族;
宋,其人民属于华夏族;
吴,其人民属于南蛮族,后来逐渐成为有南蛮色彩的华夏族;
越,其人民属于百越族,后来逐渐成为有百越色彩的华夏族;
魏,其人民属于华夏族;
赵,其人民属于华夏族,融入一些北狄族;
燕,其人民属于华夏族,融入一些北狄族;
韩,其人民属于华夏族。
三代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部族主要还是这三个:
西戎,仍是构成华夏族的最重要的一支和最强大的一支,西戎系统长期在华夏族中占有主体地位。
东夷,仍是构成华夏族的另个重要和强大的一支,东夷系统又一度在华夏族中占有领导地位。三代之后,东夷族作为一个独立种族逐渐消失,而完全融于华夏族。
南蛮,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南蛮族对华夏族血统构成的影响开始加大,并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
三代时期其他在中国生活的部族,开始对三代中国民族的融合起到一些作用。
三代时期,是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次主要是华夏族继续与西戎族、东夷族、南蛮族融合,成为扩大了的华夏族,北狄族、百越族、百濮族开始较多的加入到融合行列里来。
注:
宋是商朝遗民封地,应属东夷族。齐为姜太公封地,姜尚应属西戎或羌人。
在战国以前,夷,蛮,戎,狄并没有严格分配成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南方可以称夷,北方也可以称蛮,羌似稳定居于西方,戎却可以称于东方。春秋时已明确出现"四夷"的名称,大概是泛指四方之夷。
商朝似乎是游牧部落,因为他一直都游离不定,首都都迁了好几次,而且商朝纣王甚至征讨过东夷族。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