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留言  博客  繁體中文
 
  首  页 |  联系我们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人生咨询 传道解惑 经典案例 投资理财 资源整合 经典解读 地产风水论坛 
       ·环境布局 ·企业咨询 ·学员天地 ·经典案例 ·中石著作 ·联系我们 ·人生咨询 ·墓地风水
您的位置: 迪威国际上分客服 -18183809662 >> 文章中心 >> 经典案例 >> 东方文化 今天是2025年5月10日, 离本网站22周年还有31天    
 阅读文章

车马与交通

浏览次数:1300阅读权限:游客身份花费会员币:0添加时间:2010-2-9 12:33:51提交会员:admin
车马与交通

  一、车与马

  我国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车马,水行的主要工具是木质的舟船。
  车船最早出现于何时已无可考。根据文献的记载和地下挖掘,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远在商代之前车船就已经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演进阶段。
  最初的车船一定是非常简陋的。《淮南子·说山训》:“见窾(kuǎn,款。中空)木浮而知为舟,见飞篷转而知为车。”这前一句是好理解的,因为“刳(kū,枯。剖开挖空)木为舟”(《周易·系辞下》),也就是窾木浮;后一句并不可靠,飞篷与车轮性质相差太远,很难想象出古人是怎样从飞篷受到启发的。但这一传说突出了“轮”,可以推想,原始的车子只是借助滚动减少物与地的摩擦力而已。《周礼·考工记》:“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这是自原始时代积累下来的经验:轮子是车最重要的部件,是车子的特征所在,察看时应从轮子开始。因此古车字的形体突出了两个轮子的形象。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船的发展变化不大,水行工具的飞跃要靠机械动力的出现,在这以前只有量变。车的变化则较迅速,因为可以使用牲畜以代人,并由此产生多种用途。车子的发展大体是这样的程序:人力—畜力—多种用途、多种形式。与此相应。道路设施也越来越发达完善。
  下面我们就车与马、车的部件和马饰、战车和步行等几个问题分别叙述。舟船一项则从略。
  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是用马牵引的。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又《雍也》:“子曰:‘赤(公西华)之适(往)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又《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兵车,当然也是用马拖的。
  用马驾车,可能经历了用两马的阶段,但从文献上看,应该是以驾四马为常。出土的车、马也以四马一车(“驷”)为多。例如《诗经》即多次描写四牡(公马)驾车的情况:
  《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戎车:兵车。详下。业业:壮健的样子。)
  《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彭彭:有威仪的样子。鸾:车铃。详下。)
  《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彭:邑名。介:马所披的甲。旁旁:同彭彭。)驾四马叫驷(sì,四),驾三马叫骖(cān,餐,)驾两马叫骈(pián,偏阳平)。
  《小雅·采菽》:载骖载驷,君子所届。(载:始。所届:指车服的最高标准。)
  嵇康《琴赋》:“双美并进,骈驰翼驱。”(双美:指和声的两音。翼:像翅膀那样。)骈字当驾两马讲,不见于先秦典籍,这说明当时驾两马的时候很少。但是这绝不是说根本没有两马的车。《左传·哀公十七年》:“大(太)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衷甸为一根车辕的车。两牡,指用两匹公马拉,这是诸侯的卿平时所乘的车。说两牡而不说骈,是当时还没产生专用名词。《汉书·平帝纪》:“四辅、公卿、大夫、博士、郎、吏,家属皆以礼聚,亲迎立轺(yáo,摇。小车)并马。”并即骈。
  据说夏代以六马拉车(见《荀子》、《公羊传》、《白虎通》),但无实物证明。大约到汉代,才出现了六匹马拉的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这大概是仿古的结果而并不是从车马的实际应用考虑的。《史记·袁盎列传》:“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有钱人不坐在堂边,怕瓦掉下来。垂:边),百金之子不骑衡(楼栏杆),圣主不乘危而徼(同侥)幸。今陛下骋六騑(fēi,非),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騑有时指驾在两边的马,这里的六騑则是指六匹并驾齐驱的马。又《吕后本纪》:“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即文帝)于邸。”法驾为天子所乘车的一种,应驾六马,文帝在霸陵所乘的也就是法驾。在春秋时代,乘六马还是非礼的。第一编中所引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写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而遭刖跪批评,原因之一就是驾了六匹马。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严格。《列子·周穆王》:“[王]命驾八骏之乘。”周穆王是天子,却用八马。《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载翟王子羡给齐景公表演一车驾十六马,晏子说:“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双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乐之。国必众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此非御下之道也。”所谓用马数倍即按一车四马计算的。在当时制车、道路等条件限制下,四马为最实用。
  古代的马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一般是两匹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骖马。《诗经·郑风·叔于田》:“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xún,寻。实在)美且武。”又《大叔于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两骖加两服,大叔所驾为驷。骖马类似现在牲口车的“长套”,马不用辕驾驭,而用皮条与车体相连。《左传·成公二年》写齐顷公所乘的车被晋国的韩厥追赶,“将及华泉,骖挂(同挂)于木而止”。这就是因为骖马在外,驾马的皮条较长而外露的缘故。
  古人在室外尚左,所以如果需要解下马来另作他用就解左骖,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阳处父(晋大夫)追之(指被晋俘获又释放的秦大夫),及诸河,[秦人]则在舟中矣,[阳处父]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秦大夫)。”《史记·管晏列传》:“越石父贤,在缧绁(léixiè,雷榭。指牢狱)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这是对国家法令的尊重。《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齐]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庄贾,齐景公宠臣,因迟到被司马穰苴斩了),驰人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赶车人)、车之左驸(同拊。fù,富。夹车木)、马之左骖以徇三军。”这是对军法的尊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解左骖而盟于河。”这是为了杀马以盟,用左骖是对河神的尊重。古代驾车的驭手在车箱的正中或左边,释左骖也比较方便,不妨碍继续驾驭。
  因为以四马为常,所以古人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马。《论语·季氏》说“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只是说他有四千匹马,也指他有一千辆车。一车为一乘,说到多少乘也就意味着多少组与之相应的马。《国语·晋语》:“秦后子来仕,其车千乘;楚公子干来仕,其车五乘。”千乘言后子富有,五乘言公了干贫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文公为公子时出亡在外,“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有二十套车也就有了相应的其他财富,因此他安于齐而不想奋斗了。又《襄公二十二年》:“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楚人患之,王将讨焉。”由于同样的理由,楚人从观起无缘无故拥有大量车马而感到了子南把持国柄培植个人势力的威胁。乘既然常与“四”这个数字相连,所以也就可以作为计数之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写秦军打算偷袭郑国,中途遇到郑国商人弦高,为了让秦军产生郑已有备的错觉,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乘韦,既四张熟牛皮。
  古代的达官贵人都要乘车。《汉书·董仲舒传》:“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背、挑重物),小人之事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有男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者也,晏子其一焉。”有车百乘即大夫之家。同篇中还有晏子的一句话:“有车之家,是一国之权臣也。”车,已经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部分,因此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制度作出规定,任何人不得僭越。另一方面,该乘车而不乘也是为礼制和社会舆论所不允许的。《论语·先进》:“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死,颜路(颜渊之父)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外棺)。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孔子的儿子)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从大夫之后”是谦辞,孔子这时正作鲁大夫,大夫就必须乘车。《史记·范睢列传》:“范睢曰:‘……睢请为见君于张君(张禄,范睢自己的化名)。’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睢曰:‘愿为君借大车驷马于主人翁。’”“固不出”即“当然不能出门”,不是须贾的双足不肯沾地,而是身份的限制,他这位魏国的大使不能丢魏国的面子。

  二、车的部件和马饰

  1.车的部件

  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木板或栏杆可以凭倚,叫輢(yǐ,乙)。前边的横木可以手扶,叫式,通常写作轼。行车途中对所遇见的人表示敬意就扶轼低头,这个动作也叫轼。《论语·乡党》:“见冕者与瞽者(盲人)虽亵(熟悉)必以貌(以表情致礼),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版:指国家档案)。”《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再进一步,对所尊敬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也要轼,《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客段干木,过其闾(lǚ,驴。里巷的大门),未尝不轼也。”《礼记·曲礼上》:“式路马。”路马是天子的马的专称。敬君兼及其牲畜,未免太过分了。《万石君列传》:“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万石君以敬慎事上著称,但见到主子的马而“式”,被作为恭谨过人的例证写出来,说明别的臣子并不都按<曲礼》的话去做。
  舆后边的横板或栏杆叫轸。《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张丐抽殳(Shū,书。撞击用的兵器)而下,[公子城]射之,折股。(张丐]扶伏(同匍匐)而击之,折轸(公子城的车轸),又射之,死。”《史记·龟策列传》:“[纣]头悬车轸,四马曳行。”古人从车的后部上车,因此轸留有缺口,为登车处。《战国策·赵策》:“媪(ǎo,袄。老妇人,指赵威后)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母亲站在车下,从轸向车舆前伸臂,只能握到女儿的足踵,这是车子就要离开时一瞬间的情景。
  车舆中有一根固定的绳供上车时拉手用,叫绥。《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韩诗外传》卷二:“晏子起而出,援(拉)绥而乘。”《礼记·檀弓上》:“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指车子颠覆),公队(坠),佐车(副车)授绥。”不用绥,或拉不好就会出危险。
  车辕又叫辀(zhōu,周),为一根稍曲的木杠(也有用直木的)。《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在祖庙举行分发武器的仪式),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耪以走。”
  辕的后端连在车轴上,前端拴着一根横木,叫衡。衡上再加轭,卡在马颈上。轭是个叉形的木枝,稍稍外曲。(有人认为衡、轭是一个东西,只是命名的角度不同:从其横于前来说为衡,从其扼颈而言为轭。)《论语·卫灵公》:“立,则见其(指忠信)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淮南子·说山训》:“剥牛皮鞟(kuò,扩。去毛)以为鼓,正三军之众。然为牛计者不若服于轭也。”《后汉书·列女传》:“[董]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下,[皇甫规]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曹植《赠白马王彪》:“鸱鸦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轭又写作扼,《庄子·马蹄》:“夫加之(马)以衡扼,齐之以月题(马额上圆形饰物)。”衡与辕相连接靠的是销子,古代叫輗(ní,尼。大车上用的)、軏(yuè,月。小车上用的)。《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轭岔开的两支曲木叫軥(qú,渠)。《左传·襄公十四年》写卫国内乱,庾公差、尹公佗追赶卫侯,他们的师傅公孙丁给卫侯赶车,“子鱼(庾公差)曰:‘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射两軥而还。”古“礼”,射不求中,他射軥而不中人、马,既合古礼,又未违背追杀卫侯的命令,而以軥之微细又紧贴马颈,又足以显示其技术之高超。
  现在说到车的运转部分。
  车轮的辐条一般为三十根。《老子》:“三十辐共一毂(gǔ,古)。”毂是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以贯轴。《左传·定公九年》:“齐侯执阳虎(即鲁国季氏家臣阳货)。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qì,气。刻)其轴,麻约而归之。”阳虎想逃到晋国去,故意表示愿意被关押在东边,齐侯把他放到相反的方向,不料正中诡计。他要逃,怕邑人追赶,所以把车轴都刻坏,这又是一计。《史记·苏秦列传》:“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因为车毂外露,而且古代车轴露在毂外的部分很长,所以以“车毂击”形容路上车辆之多。这种施轴的方法有时很碍事。《史记·田单列传》:“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宗人尽斩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途。以轊(wèi,卫。套在车轴外露部分上的金属套,在这里即指轴端)折车败,为燕所虏,惟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轊又写作軎,正是车轴一端突出的形象。车轮贯在轴端上后,为防止脱落,要用辖插在轊、轴中。辖是可以拔下来的,没有了辖车就不能行驶。过去北方的木轮大车仍用此物。《孔丛子》卷一:“夫子适齐,晏子就馆(到客舍去看望孔子)……曰:‘齐其危矣,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复亦难冀(希望)也。”《汉书·陈遵传》:“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把轴用绳索绑在上面。因其形状像趴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又叫輹(fù,复)。《左传·僖公十五年》:“车说(脱)其辕,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脱輹则舆、轮分离,所以说“不利”。
  两轮之间的距离为轨。《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车轨相同则车辙也等宽,车同轨实际是公路标准化的一个措施,这在都是土路面的时代尤为重要。引申之,车辙也叫轨。《孟子·尽心下》:“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意思是说城门中石头路面上压出的车辙沟是由于往来车多慢慢形成的,不是驾车的两马的力量所致。曹植《赠白马王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这是说由于霖雨泥泞前面的路无法通行,于是改道。下句说辙上句说轨,辙轨同义,为避重而换用。

  2.车的附件

  经常在古代诗文中出现的有:
  盖。这是由一根木柱支撑的伞形物,立于舆上。《史记·商君列传》:“五投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可见盖的主要功用是遮阳避雨。车上立盖,这是有了一定地位、财富的人享用的。《汉书·循吏传》:“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同彰)有德。”《汉书·王嘉传》:“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王嘉是丞相,有了罪则去盖,与晏子正成对照。这样,盖无形中成了一定地位的标志,例如说“冠盖”即代表士大夫。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倾盖”被用以形容途中相遇亲切谈话,也是指有地位者。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皇帝的车盖有特别的质料和形制,叫“黄屋”。《汉书·贾谊传》:“[诸王]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王者用黄屋,是僭越。
  轫。古代的车没有制动装置,为防止车轮自己滑动,停车后用木头阻碍车轮,这木头就叫轫。《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天津(天河的渡口)兮,夕余至于西极(西方的尽头)。”所以后代以发轫为出发、启程。进而凡以物阻挡车轮的滚动也叫轫。《后汉书·申屠刚传》:“光武(刘秀)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现在在车轮前垫块石、木以防车动,盖即古代的轫。
  辅。这是车轮外边另加上夹毂的两根直木,为的是增强轮子的承重能力。《诗经·小雅·正月》:“无弃尔辅,员(增益)于尔辐。”《吕氏春秋·权勋》:“宫之奇曰:‘……虞之与虢也,若车之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此事云:“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因人之面颊与牙床的关系与辅、车的关系近似,所以又称面颊为颊辅,对《吕氏春秋》和《左传》中此处所说的辅、车,一般也理解为说的是面颊与牙床(车)。
  辂(lù,路)。这是绑在车衡上以备人牵挽的横木。《史记·刘敬列传》:“娄敬(即刘敬,刘为汉高祖所赐姓)脱輓(同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辂又是一种车子的名称。《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治国的办法),子曰:‘行夏之时(历法),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在这个意义上辂又写作路。《诗经·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同赐)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车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诗经·秦风·小戎》:“文茵畅毂(等于说长毂),驾我骐异(zhù,住。后左足色白的马)。”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孔子家语·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车舆的四周可以施帷,据说在上古是妇人之车。《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浸润)车帷裳。”裳是车帷下垂的部分,因像人之下裳,故名。后代的车围子就是古代的车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帷加了顶,就叫缦(màn,漫。又写作幔),又叫*[巾+宪](xiàn,显),很像后代的车棚。《南齐书·魏虏传》:“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

  3.马饰

  古人讲究马身上的饰物。马饰与驾驭用的马具不可分,多数就是在马具上加上金属或玉石的饰片。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这就是因为两千八百匹马的驭具整齐鲜明,因而连用这四个名词以显现晋军军容的肃整。韅(xiǎn,显)是马腹带。靷(yǐn,引)是引车的皮带。《左传·哀公二年》:“邮良(即古代有名的御手王良)曰:‘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使靷暂时不断)。我,御之上也。”孔颖达正义:“古之驾四马者,服马夹辕,其颈负轭;两骖在旁,挽靷助之。”那么靷就是今天的“长套”。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革+半]是套在马臀部的皮带。另有靳,是服马当胸的皮带。《左传·定公九年》:“猛曰:‘我先登(指登上晋国夷仪城)。’书(书与猛都是齐人)敛甲(指站起身准备打架)曰:‘曩者之难(等于说作对),今又难焉!’猛笑曰:‘吾从子,如骖之靳。’”古代驾车骖马略后于服马,骖马之首与服马胸齐,“如骖之靳”即如骖马随着服马的胸前皮带而前进。杜预注:“靳,车中马也。”则是以靳借代服马。
  勒是整套的笼头。其中马所含的“嚼口”叫衔《孔子家语·执辔》:“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汉书·匈奴传》:“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赐以冠带衣裳……鞍勒之具。”

[1]

·上篇文章:、陈设和起居
·下篇文章:乘车的礼俗
复制 】 【 打印
 相关文章
·龙脉上的版本馆 2025-5-8 7:59:04
·《诗经》中是如何记载聚落与城址选择,居住区规划的? 2025-2-2 17:50:41
·李洪成老师介绍 2024-12-23 16:53:38
·天下之中与天地之中的观星台 2024-11-7 18:28:56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2度角?(荐) 2024-10-27 17:55:41
特别声明:本站视频教程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谢谢!由于网络原因有的动漫连接较慢,请耐心等待!谢谢你的支持!
 相关评论
 评论者:Xx6KeMR0
临沂市译友翻译有限公司是经临沂市工商局正式注
册的专业翻译公司。本公司立足临沂,服务全国,
提供各类文字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服务。
擅长金融、法律、商贸、通讯、机械、化工、生物
医学、交通、地产等多种领域的翻译服务。

临沂最好的翻译www.linyify.com,
临沂最好的翻译公司www.linyify.com.
网址:www.linyify.com
QQ:3306265167
发表时间:2022-6-27 19:00:04 [来自: 39.67.213.17]

 评论者:T6vQ8ODI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3 15:37:35 [来自: 27.197.192.85]

 评论者:ZzNGFKsV
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记住了!柚券的邀请码是153370
发表时间:2021-3-1 15:07:43 [来自: 27.197.192.85]

相关评论 63 篇,当前显示最新的 3 篇。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 卦台山周易大学#传易,研易 公司地址:元大都遗址北土城西路16号友诚大厦5-507室 热线:17319423526 李老师,满老师
后台管理 | 京ICP备11036542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迪威国际上分客服 -1818380966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IE5.x 1024*768
页面执行时间:99.61MS 客服QQ:354319096 微信:18901210039
技术支持:河北六禾网络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