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粮食行业成就展暨第九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昨天在位于新庄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展,已迎来1.3万名观众,该展览将持续到18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黑龙江、四川、陕西……各省展团纷纷摆出了各自的特色粮油产品,一位忙着选购的市民说:“在这里转一圈,就能买到各地的特色产品,很划算。”记者了解到,展览首日,专业观众达到了8000人,此外还有5000多名普通市民到展会选购各种粮油产品,让展会现场成了一个热闹的粮油大集。据了解,这次展品包括米、面、油产品、粮油深加工产品及各地的特色粮油产品,其中参展阵容较大的省份有安徽、河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湖南和陕西等。
和现场热销的特色粮油产品相比,这次全国粮食成就展上的展品成了另一大看点。粮食文物展吸引了众多观众。一系列出土文物展示了古代人在吃饭方面用的各种器具。一只兽耳陶在展柜里很不起眼,但旁边的标识却让人大吃一惊,它的寿命已有3500岁,这是商代人用来给粮食称重的器具。宋代一种称粮食的器具石权(类似于砝码),四面刻着“公平交意”的字样。而一块铁质普通公权(类似于砝码)则代表当时的国家标准,是政府统一制作的度量衡的标准器。讲解人员说,其实现在说的“权利”、“公权力”等词语就是从这些石权和铁权中发展而来的。现场展示了一种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具,初看样子就像现在的滑板,不过材质是石头的,上面放了一个圆石棒。这是中国最早的谷物加工器,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展览现场最显眼的要数贴满好几面墙的粮票,这3000张粮票只是宜昌市粮食局局长刘克兢私人珍藏的“冰山一角”。据他介绍,在他收集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粮票中,最早的是1950年为裁军发行的粮票,最大面额的一张票可领取1000斤粮食。“年纪最轻”的则是一组2000年发行的军票,这种军用粮票目前已停用。刘克兢告诉记者,解放初期计划经济时代,地方各省、各市以及县乡都能发行粮票,因此粮票的门类十分繁多,可大致分为粗粮和细粮,其他的购买品种还包括面粉、玉米、豆子、油。
在众多的粮票中,两种针对特殊人群的粮票引起记者的注意。刘克兢说这些粮票由于发行量少而显得弥足珍贵。一些地方专门为“7周岁以下的儿童”发行了专用粮票,这种专门为孩子发行的粮票是用来购买奶粉等幼儿用品的。另外一种则是1962年北京发行的“高级脑力者补助香油购买票”,是给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部队军级以上领导使用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