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记·礼器》和《礼记·曲礼》看,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非常严格。首先是菜肴的摆放要有规则,如:凡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姜、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如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某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地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带渍的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鱼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则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