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系辞传》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今天所说“易经”的三大原则,“穷则变”是指天地自然规律原本简朴而平易,是为第一的“简易”原则,“变则通”是指天地自然规律所必须遵循的程序,此是为第二“不易”的原则,“通则久”是指天地自然规律之变化,发展和自我否定的法则,以此是为第三“变易”的原则。
时光荏苒4000多年后,在生产力技术与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中,在文化的多元发展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李老子给予“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三大原则与“大象无形,无有入无间”的总结,也即是老人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其实既为“万物皆自然”。应该说;这是人类社会恒定“不易”的法则。记得有荀子说;“人不群,则不能胜物”,《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是易经所推论的人类与人类社会之起源,而荀子所云则是更深一步的认识了,说的也是,人是非团结不能生存的,但用何种方式团结凝聚呢?或者说组织起来的办法为何呢?李老子则又有更为高深的见解,即“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为什么呢?老子曰;“大象无形,无有入无间,道法自然,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以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而当我将老人家之“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之“绝圣弃智”理解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绝仁弃义”理解为“行不言以教”,“绝巧弃利”理解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时,老人家又是更深一层的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是谓“天下神器”,“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些前后连贯四千多年而形成的汉字词句及其概念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又是智慧、思想、哲学呢?
他们说;需要缀满了翻译过来的,专业性质的名称术语词汇的,就是才可以称呼为“哲学”。什么是“哲学”呢?“哲学”两个字之于东方的大地上,实在说话;他实在恶心的透透了!因为我们没有“哲学”,顺带着,实在实在的说话;中国文化之于今日中国,亦是实在实在恶心的透透透了!
我们活着的根据?世界存在的理由?难道压榨、桎梏就是作为合理的基石吗?“仁义”的伪善,使得我们存身于“真实的谎言”理论中。他们说;而且准备给全世界的思想库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思考,并且必将孕育新的突破。我很纳闷的,已经很很听话了啊!还要求着怎么样孝顺呢?他们中的他对我说道;“你说的哪个李老子,他是有记载第一位移民国外的人,他的学问是算不得中国文化了的,你还是说点别的吧”。“唉!这个悲哀的时代啊!”因为又一位他对我说;“你别把预测学“易经”整的那么复杂哈,你不过是一屠夫罢了而已”。“哈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就是去他们妈的吧!”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易、系辞传》云;“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近取多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段即是点明“易经”起源之创制出处,亦是汉字文化之文明的开始之起点。然《易、系辞传》亦云;“圣人设卦观象”,亦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又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也云;“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丘亦曰;“作易者,其知盗乎”?这个丘是“克已复礼”人物,丘远追汤武以通三统,此于丘作《春秋》中其态度何其鲜明也,亦是不见丘将“易经”作者安插于殷、周二代用来鼓吹标榜,可见《易、系辞传》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就是《易、系辞传》大体成传的年代,此传应作于尧后禹前的舜时为确,是自伏羲氏“下伏而化之,始画八卦”后,历经神农氏、黄帝、尧、舜以后,对“八卦阴阳”之义的概括完善总结之作,或者说是始称“易”,或者“易经”,但不过的只是“八卦”的别称,如同《缪和》《昭力》《要》《二三子问》等等,及散佚不传《连山》《归藏》等及围棋,都是对于“乾坤阴阳”之八八六十四卦的深化演义也,也是算不上作者,更是不论合作者了,很蹊跷的是《易、系辞传》明明写有“包栖氏之王天下也”及“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却又不以“包栖氏”言之“设卦观象、有以见天下之赜、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更不以“包栖氏”为名颂扬“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又以窜入通行本易经丘之所曰;“作易者,其知盗乎”?都表示出来,此“圣人”二字非是尊称“伏羲氏”,然亦是尊崇“始画八卦者也”。说明什么呢?这是说明;“伏羲氏”是概指一个整体的氏族、部落之称谓也”。也所以说;“氏”非指单个的意义,那么其后的神农氏想来亦然如此,而自黄帝则就应该是具体到了个体的称呼,如此的一思想,不免对于“纬书三皇之说”疑惑起来,《风俗通义》引《礼纬含文嘉》云;“隧人以火纪,火大阳,阳尊,故托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此说与《白虎通》《甄耀度》《古史考》并同,思之皆是古今一家的儒生谈,《庄子、盗跖篇》云;“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大概意思是说;住在树上的那群人就叫“有巢氏”。《史记、秦本纪》载博士议帝号云;“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太史公曰;“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又云;“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以此来看,也就是能够说;“秦以前流传之“三皇说”是以“天、地、人”之“太极三才图”为概念的口耳相传说,而且“天皇,地皇,泰皇”之称谓于其时期则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象征和涵盖意蕴,也印证出汉初以及先秦及其以上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宇宙、社会、人类共出一源,互相感应,彼此相关的观念”,所以说“易有太极”,“太极者”;宇宙是也。“是生两仪”之“两仪”者,天地、日月、男女等“阴阳”之谓也,亦就是“天分阴阳,地有刚柔,人具仁义”之“三才”概念形成。“两仪生四象”之“两仪”为天地与日月,自然的“四象”则为春、夏、秋、冬四季也。所以说;“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易、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上古时,我们的祖先对于宇宙的生成理论和结构学说,看似粗糙,却极精致细腻,因为今天的自然哲学和自然的科学依旧在这样子的理念内探微知著着,虽然老子也说;“大象无形,无有入无间”,但该忙的还是要忙碌着的,不然又去做什么呢?
我以史迁造史不言及三皇,《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云;“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又以《五帝本纪》中托以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已然明白汉世儒化们的恶心是到了极致,而我们又没有上帝,我们只有历史,但我们的历史却被王八谈们改编成为了肥谀的传奇故事。他们说;“传统了啊!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传奇什么呢?汝但说传统则可也”。我们没有上帝,我们只有历史,我们只能从历史中找寻些答案。
宋、李觏《安民策》开篇说;“天生斯民矣,能为民立君,而不能为君养民。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民之所归,天之所右也;民之所去,天之所左也,天命不易哉!民心可畏哉!是故古先哲王皆孳孳焉,以安民为务也”。李觏者亦曾给与孔丘、董仲舒之儒术以“其旨不在天道性命,而在人伦世用”的点评,此说也是可以做为中国文化二分之标准定义句,大意就是汉武之千年的汉文化是以自然哲学作为主轴精神的,汉武以后汉文化则专心以如何“治疗人”作为主题了,是细心研究着如何将“自然”剥离的文明,并且传统,而且不断在复兴着。
《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丘曰;“曰:“殷有三仁焉”,丘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桀溺曰;“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楚狂接舆歌而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