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起源
人们相互馈赠礼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馈赠,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时,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牺牲)奉献于神灵。
也许从那时起,在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了物质的成分和表现了。即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关于礼物这个概念,还有人说它最初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以表示对被征服者的服从和乞求征服者的庇护。
史书中曾有因礼物送得不及时或不周到而引发战争的记载。如春秋时期,因楚国没有按时向周天子送一车茅草,而引发了中原各国联盟大举伐楚的战争。还有人认为,最初的礼就是一种商业性质的物品的有来有往,原始的“礼尚往来”,实质上就是以礼品的赠与酬报的方式进行的产品交换。
送礼的技巧
1.了解别人的品位。
2.不可包含动机。应当尽量避免一些有影射性和含义的礼物。
3.始终还是新的好。因为没有人会喜欢收到二手货。
4.勿购“有用”的礼物。这个建议特别是相对那些只懂得买家庭用品给自己喜爱的女人的男士们。实用的礼物不但没有想像力,更没有心思。应该记住你是送礼物给一个人,而不是给这个家庭。
5.无论你的礼物是3元还是300元,都首先要撕掉价签。送一份明码标价的礼物,好像在提醒对方,我的这份礼可是花了多少多少钱。你在期待回赠吗?还是想做一笔等价交换、物有所值的生意?一般认为礼物上贴着价签,是不礼貌的。对想表达心意的你来说,也是不聪明的。
6.精心挑选包装。礼品不同于自用,好的内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送礼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漂亮包装。
7.相对来说,送女性礼物总是简单的,女人生活中的小零碎儿多,都是你送礼的好选择。女性天性的女儿性、妻性、母性,都可以在送礼中大加迎合。
8.尽管如此,送女性服装仍属于不智之举。不要说色彩和款式真是千人千好,难以揣摩,关键的障碍是尺码——瘦了固然麻烦,肥了也惹她不快:难道我就有这么胖吗?
9.把握好送礼时机。送礼可以有许多机会。我们每年只能给一个人送上一次
生日礼物,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在别的时间送上“非生日”礼品,长期以来,非生日礼物一直承担着增进感情,抚慰受伤心灵及修复破碎友谊的重任。
10.喜欢你送出的礼物。如果说连你自己都不喜欢某种礼物,便不应该让别人收到这种礼物。
11.搞搞新意思。如果要送礼给一个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的人或什么也不缺的人,那真是最麻烦的事情。不妨动点脑筋,请他(她)去看一场极具吸引力的表演。
12.根据受礼人的职业,选购较为实际的礼物。
13.衡量合理价钱。这份礼物是因太便宜而失礼,其实礼物的价值应以你与收礼者的关系而衡量,以避免令双方尴尬。
14.个性化的礼物。自制的礼物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它会表达你的心思。
15.据说领带和腰带是不宜送给男性的,除非你和他有亲密关系。因为这些东西有要拴住对方的意思。依此类推,送女性
项链好像也不太合适,更不用说戒指了。
16.送礼要在实用和不实用之间,掌握好度。对高人雅士,一卷书可能比什么都强,但雅人是越来越少啦。不过礼品到底是礼品,不宜实用过头。
17.避免送鲜货。即使是给热爱烹调的主妇送礼,也以不送鸡鸭鱼肉菜蔬为上。保鲜上的困难不说,它拿来就做、进口就吃的特性会让它作为礼物的意思大大蜕化。顺便说一句,送营养品、食品、化妆品应注意保质期,否则会很尴尬。
国外的送礼习俗
美国
与美国人交往,有两种场合可通过赠礼来自然地表达祝贺和友情,一是每年的
圣诞节期间,二是当你抵达和离开美国的时候。如是工作关系可送些办公用品,也可送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在美国,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别墅去共度周末,被视为较普遍的“赠礼”形式,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不必再作其他报答。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些小礼品如鲜花、美酒和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
欧洲国家
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
节日和喜庆场合,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格,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包装则要尽善尽美;法国人将香槟酒、白兰地、糖果、香水等视为好礼品,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画册等也深受欢迎;
英国人喜欢鲜花、名酒、小工艺品和巧克力,但对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不大欣赏。
阿拉伯国家
中国的工艺品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古香古色的瓷瓶、织锦或香木扇,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唐三彩,都是馈赠的佳品。向阿拉伯人送礼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图,因为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字的形象在厅堂高悬;不要送酒,多数阿拉伯国家明令禁酒;向女士赠,一定要通过她们的丈夫或父亲,赠饰品予女士更是大忌。
再补充一点,西方人在送礼的心态上也不一样,西方人认为我送您的东西是我千挑万选,最能匹配您的礼物,所以西方人在收到礼物后一定当场打开,不管喜欢不喜欢,还要先惊叹一声,再盛赞送礼者一番。
新兴的欧美送礼情节
亲身体验,简称为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鉴于体验能给人带来更深感受,2003年,比利时人开发出一种“
体验型礼品”,并由一家法国公司生产出这种新概念礼品。在短短五年内这种礼品已经遍布欧洲、美洲,在亚洲中国、日本也相继出现此类产品。它的生产商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单只法国就有数十家生产体验型礼品。
新鲜、趣味、愉悦是这种体验型礼品的独有特色,它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豪华的体验项目如:开跑车、住豪华酒店、吃各地美食、玩帆船、高尔夫运动、遨游太空(德国的一家体验型礼品公司有该项目)等等,有趣的体验项目如:露营、当警察、当医生、学习瑜伽、学习语言、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
当受礼人收到这种礼品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去享受体验,当然了,去享受这种体验对受礼人来讲是完全免费的,因为送礼人购买礼品所支付的费用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国外对于新兴体验商业的报道
在美国,许多人收到的
圣诞礼物将不再是电器、服装、糖果和书籍之类的传统礼物,而很可能是一次刺激的蹦极、一期冲浪课程或充满异国情调的旅行。市场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喜欢购买这样的体验型产品作为圣诞礼物,给家人和朋友带来节日惊喜。 美国一家消费行为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2006年美国消费者人均购买圣诞礼物的费用接近1000美元,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选择购买体验型产品作为圣诞礼物,这一比例比去年增加了20%。
22岁的加州青年维莫尔决定在圣诞节期间花300美元带未婚妻到一个蹦极游乐场体验极速下坠的快感。他说,购买传统礼物送给未婚妻,决不会比两人一起玩蹦极更加刺激和令人难忘。
市场研究人员指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在圣诞节获得一本新书、一件新衣服或是某种家用电器已无法提起他们的兴趣,许多美国人因此希望通过“赠送”这些需要身体力行的独特体验,给自己所爱的人留下美好记忆,而这样的礼物往往多年后仍能被对方记起。
嗅觉敏锐的商家早已注意到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在美国各地,不计其数的餐厅、美容院、运动俱乐部和旅游疗养中心等纷纷在圣诞节前夕推出了形形色色的体验产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