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中国女性在演说》、《中国女性在对话》、《中国女性在追梦》、《中国女性在行动》这一套系列丛书的几十位作者全是知识女性,这样庞大的女性作者队伍,这样以图书的形式集中谈论女性的社会问题并不多见。以女性的视角去解读女性自己,会有什么新的见解?
本套系列丛书的策划人兼主编王红旗女士的精彩言说,会让读者们对书的“特别”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评论
追梦女人的真实写照
中国时代出版社首次推出了女性社会焦点问题报告———《中国女性在演说》、《中国女性在对话》、《中国女性在行动》、《中国女性在追梦》,再次将视角投向了半边天。书中的视角并不局限于婚外恋、家庭婚姻冲突、性别禁忌、女性独身、非婚同居、家庭暴力、性暴力、性骚扰等社会问题,还以对话的形式阐述女性自己对精神解放、精神成长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还有大量成功女性坎坷而且美丽的人生创业之路。
这四本书是中国当代女性的一个集体缩影,每个女性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大学生析说“非婚同居”、女性与教育、白领婚姻难觅、白领单身女性的婚姻报告、女性不再沉默、直面性骚扰、反击性强暴、女性用生命反抗性暴力的精神追踪等涉及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话题,使得每一个处于困惑与迷茫的女性或许能够从书中找到答案或问题的症结所在。
女性的坚强与自信能够在书中找到代表。智心与爱心“交响”出多彩人生的饶芃子教授、布面女人刘诞丽、从纺织女工到好莱坞制片人的罗燕、从世界冠军到职业商人的邱钟惠以及创造魅力的美丽女人靳羽西等杰出女性坎坷的成长历程,使得每一个坚强自信的女性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代表和偶像。
我个人认为,这套系列丛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高度而又浅显地总结了中国自己的女性文化经验,开中国女性生存学、女性成功学、女性生命哲学之先河,是众多学者、理论家建构出的先进性别文化的鲜活因子,但这些文字更是中国女性用心、用血汗、用生命凝聚而成的。
在此,我愿与大家一起重温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03年前的那次精彩演讲:“真正有价值的人是这样一种人,他勇敢地走出去,进入世界,锐意拼搏,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继续尝试,又一次失败了,但毫不气馁,竭力再试,敢于直面困难,历尽千辛万苦,摆脱困难,将苦难踩在脚下,最终走向辉煌的胜利……”
这正是本书的主编王红旗以及书中主人公靳羽西、廖莎、罗燕、刘诞丽等追梦女人的真实写照,也是许多与她们有着一样梦想,有着一样奋斗,有着一样精神的女人共同的写照。她们非凡的成就证明了女性的聪明才智,而且也一步一步与男性走在同一地平线上,向平等靠近。
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对于社会、对于生命的延续和理解,女性总是以非凡的激情和魄力“于无声处听惊雷”。关注女性,就是鼓励女性。关注她们便是关注我们的未来。她们的专注,她们的坚韧,她们的耐心都足以证明,她们是值得信赖的群体。所以她们需要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鼓励。我想,这也就是该系列丛书的意义所在。代刚
解读
点亮女性心灵的迷茫
为女性立言,为什么会如此魂牵梦萦?
在男女两性的经济地位已渐趋平等的当代社会,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与商业合谋,有时会以文化精华的面目出现,影响当代人的意识与思考。不仅女性被商品化、被欲望化、被物化的现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婚姻破碎、家庭暴力、性暴力、性骚扰等社会案件也频频发生,女性的私人写作也陷入了被看陷阱。而且女性对男性中心文化集体无意识的“性别怪圈”,又形成了女性更深层精神解放的新锁链。
中国女性更深层的精神解放,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和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是,要靠中国本土生成的女性文化去启蒙、去唤醒。许多专家学者为女性立言的著作,像一座座丰碑,已经竖立在新世纪之门,给人可喜可贺的感动!现在从多方面整合与提升,记录女性前进历程,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未来风驰电掣似的向我们驶来,如果我们不记住女性的未来,女性仍无法进入历史,仍无法让后世的人们遥视女性的精神。只有为女性立言,女性的精神生命才会生生不息。
从事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与传播数年来,每次参加会议、论坛。女性演说的独特视角、精彩雄辩,亲历经验,一桩桩、一件件,每一次深深的感动如历历在目。我总想以《中国女性文化》作为女性安身立命的“半亩方塘”,将大家的声音传播开来,去点亮女性心灵的迷茫。可是,发现一本《中国女性文化》,又难以承载如此的厚重。一次次的感动和思考,就产生了出版 N本中国女性文化大系丛书的念头。
这样庞大的女性作者队伍,这样以图书的形式集中谈论“女性·社会焦点问题”,这样无集限的接龙书系,数年来并不多见。这套书的72位作者,有的在高校,有的在专门研究机构,有的在媒体。她们均是我国文学、文化、艺术评论和研究界的知识精英。她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她们真诚、坦率和执着的人格魅力,她们笔下生动的人物故事,常使我拍案而感动不已。是知识女性的社会良知、历史责任和“女性·社会焦点问题报告”题目让大家会聚在一起,共同传播一场中国女性立言的大感动。这一层层的感动会形成强大的女性文化冲击波,去感动每一个女性和男性,两性关系新的地平线会在一层层感动中生成。王红旗
访谈
关注女性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追寻女性的精神栖息地
信息时报:“中国女性文化大系丛书”,总体上是从哪个角度哪个层次上去探讨女性问题的?
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大系丛书”是无集限的“接龙书系”。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策划出版这套书的本意是“记住女性的历史、现实和未来”,逐渐建构中国自己本土的女性生存学、女性成功学、女性史学、女性生命哲学等。记载中国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让未来世纪的人们能够遥视中国女性的精神而再生。
信息时报:为什么把“女性·社会焦点问题报告”作为“中国女性文化大系丛书”的“龙头”?
王红旗:一方面是,在这个与男性比智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女性出类拔萃,其卓绝实践与辉煌成就,让世人瞩目,国人赞叹!另一方面,在男女两性的经济地位已渐趋平等的今天,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与商业合谋,有时会以文化精华的面目出现,影响当代人的意识与思考。又形成了女性更深层精神解放的新锁链。这就是我们针对女性生存现实和历史的十大问题,首推“女性·社会焦点问题报告”的意义。丛书有精辟的理论思辩,有真诚的灵魂交融,有多彩的人生传奇,还有突围性别的另类故事。文与图有趣的结合又进一步增添了美感和生动性。
信息时报:请您谈谈《中国女性在演说》、《中国女性在对话》、《中国女性在行动》、《中国女性在追梦》,这四本书对女性的言说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
王红旗:《中国女性在演说》是卜卫、徐坤、艾晓明、郑敏、王绯、刘慧英、周永琴等12位著名专家的演说词。她们以传媒性别误导、家庭婚姻冲突模式、女性说性、为女性独身一辩、人类母爱情怀的新思考、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女性声音等话题,以独特的视角,站在现代和传统之门的地平线上,呼唤着,追寻着女性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中国女性在对话》是一种交流,一种倾诉,一种宣泄,也是一种自省、自救和自我发现。将当前热门的和有争议的女性话题,融入不同领域和国内外名家对话人生的不同话题,以原汁原味的、对话实录的形式呈现,品尝不同人生的酸甜苦咸,对男性和女性的精神健康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中国女性在行动》是针对当前女性文化事件、女性生存故事的的报告,女性多种生活方式的分析。以新的女性文化视角,记录生命救助热线、聚焦非婚流产、审视白领伊甸园、直面性骚扰、反击性强暴、诉说变性人尴尬、同性恋苦恼等,解读女性“行动”的意义,引起人们的关注的思考。
《中国女性在追梦》是女性在追梦的旅途中挑战性别的感人故事。这些在社会文化逆境中奋起的女性精英,无论面对顺境,遭遇逆境、困境、绝境,她们都具有笑谈苦难悲欢的非凡。不仅有成功女性多彩的人生传奇,更有知识女性犯罪的忏悔心语。她们以柔韧的智慧,超性别的胆略和气魄,抵挡金钱、权力、欲望的种种诱惑,激情奔放,勇往直前,一步一步与男性走在同一地平线上,向平等靠近。她们竖起女性真正的脊梁,她们是真正的当代女性精神。
以特别性爱体验袒露真实
信息时报:《中国女性在行动》有一个栏目叫“特别性爱体验”。为什么会专门做这样一个栏目?
王红旗:因为,“同居”和“做情人”是当下社会最普遍和最有争议的“时代病”。把这两名女大学生“非婚流产”和“情人———果实”,以特别性爱体验坦露真实,一方面是为了疗救灵魂;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曾经受到伤害的当代女性想通过“同居”和“做情人”补偿及治疗自己的心灵,但是最终不仅没得到补偿和治疗,却让自己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两位调查者不仅叙述了当事人的亲历故事和复杂心理,并且有独特的理性分析。那些把初恋、爱情、性爱看得如此纯洁美好的女性,在偷食禁果后,为什么痛苦只有女性独自一人承担,被自己所爱的人遗弃、社会的拒绝和冷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告知女性怎样走出“情爱”和“性爱”误区,怎样才能多一份保护自己的意识。这一“行动”是女性对自我的再认识。
探索女性更深层的精神解放
信息时报:您说此套书是为女性立言,这是否有点女权主义的倾向?您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吗?
王红旗:我以为只有为女性立言,女性的精神生命才会生生不息。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我是一个中国式的女性主义者,我认为在两性关系上的二元对立、不可调和是某个阶段。当前,应该用理解、沟通、合作的方式,用共存、共荣与和谐的理念,用女性智慧和成就的实力,来确立女性的主体地位。让男性认识到男性中心文化对两性的危害,才能共同走出集体无意识的“性别怪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信息时报:你觉得中国女性怎样才能得到更深层的精神解放?请谈谈这套丛书中在这方面作了哪些特别的探讨?
王红旗:在女性和男性的经济地位已渐趋平等的背景下,中国女性更深层的精神解放,一方面是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女性理论体系。现在许多专家学者在自觉和非自觉的本土化过程中,从对中国女性解放的历史经验的重新审视,对中国男女平等、女性性别身份的再认识等方面著书立说,这为中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
另一方面是女性实践的积累。因为,只有实践是建立在中国本土之上的,是中国女性用心、用血汗、用生命凝聚而成的认识自我、成就自我、解放自我的真实步履。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任何一种绝妙的理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生命之树常绿。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和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是,对中国的女性现状来说,有时可能是的武器,有时可能是误解,有时可能什么也不是。因为,它也是在一定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当然在这套书是以全球化的视野,本土化的立场,试图突破双重思维定式,在世界、西方、本土,主流和边缘的冲撞中打开新的视野,走向理论和实践的真正自觉。让男女两性认清楚中国女性自己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女性才能获得更深层的精神解放。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的精神需求的丰富,女性更深层的精神解放会永远在路上。
信息时报:这套书是否理论过多,会欠缺阅读性吗?
王红旗:不会,这套书理论和实践互补,故事和人物相生,演说的精彩、对话的真诚都会让人情不自禁。阅读行动和追梦,会令心灵震颤,激情涌动!再加上精美雅致的图片和灵活的版式,会让人感到和其他图书不同。采写潘小娴
●主编:王红旗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二○○三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