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动机
消费者为什么购买某种产品,为什么对企业的营销刺激有着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购买动机研究就是探究购买行为的原因,即寻求对购买行为的解释,以使企业营销人员更深刻地把握消费者行为,在此基础上作出有效的营销决策。
1.消费者的需要
1)消费者需要的含义
消费者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个体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饿的时候有进食的需要,渴的时候有喝水的需要,在与他人交往中有获得友爱、被人尊重的需要等等。
需要是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购买产品,接受服务,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一种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决不会有被完全满足和终结的时候。正是需要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人类活动的长久性和永恒性。
需要虽然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但它并不总是处于唤醒状态。只有当消费者的匮乏感达到了某种迫切程度,需要才会被激发,并促动消费者有所行动。比如,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可能都有住上更宽敝住宅的需要,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制约,这种需要大都只是潜伏在消费者心底,没有被唤醒,或没有被充分意识到。此时,这种潜在的需要或非主导的需要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力自然就比较微弱。
需要一经唤醒,可以促使消费者为消除匮乏感和不平衡状态采取行动,但它并不具有对具体行为的定向作用。在需要和行为之间还存在着动机、驱动力、诱因等中间变量。比如,当饿的时候,消费者会为寻找食物而活动,但面对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众多选择物,到底以何种食品充饥,则并不完全由需要本身所决定。换句话说,需要只是对应于大类备选产品,它并不为人们为什么购买某种特定产品、服务或某种特定牌号的产品、服务提供充分解答。
2)消费者需要的分类
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其需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这些需要可以从多个角度予以分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
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指个体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进食、饮水、睡眠、运动、排泄、性生活等等。生理性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且往往带有明显的周期性。比如,受生物钟的控制,人需要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地睡眠,需要日复一日地进食、排泄;否则,人就不能正常地生活,甚至不能生存。应当指出,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有本质区别。人的生理需要,从需要对象到满足需要所运用的手段,无不烙有人类文明的印记。正如马克思所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使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人类在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时候,并不像动物那样完全受本能驱使,而是要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规范的制约。不仅如此,人类还能够运用生产工具和手段创造出面包、黄油、稻谷等需要对象,而动物则只能被动地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获取其需要物。社会性需要:这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求美、友谊、荣誉、社交等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它往往打上时代、阶级、文化的印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被群体和社会所接纳,才会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社会性需要得不到满足,虽不直接危及人的生存,但会使人产生不舒服、不愉快的体验和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些物质上很富有的人,因得不到友谊、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而产生孤独感、压抑感,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这是指对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的需要。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购买物质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生理性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物质产品体现自己的个性、造就和地位,因此,物质需要不能简单地对应于前面所介绍的生理性需要,它实际上已日益增多地渗透着社会性需要的内容。精神需要:主要是指认知、审美、交往、道德、创造等方面的需要。这类需要主要不是由生理上的匮乏感,而是由心理上的匮乏感所引起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按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成五个层次或五种基本类型。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维持个体生存和人类繁衍而产生的需要,如对食物、氧气、水、睡眠等的需要。
安全需要(Safety Need)。即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免受伤害,获得保护、照顾和安全感的需要,如要求人身的健康,安全、有序的环境,稳定的职业和有保障的生活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即希望给予或接受他人的友谊、关怀和爱护,得到某些群体的承认、接纳和重视。如乐于结识朋友,交流情感,表达和接受爱情,融入某些社会团体并参加他们的活动等等。
自尊的需要(Self Esteem)。即希望获得荣誉,受到尊重和尊敬,博得好评,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是与个人的荣辱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涉及到独立、自信、自由、地位、名誉、被人尊重等多方面内容。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即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级的需要,它涉及求知、审美、创造、造就等内容。
2.消费者的动机
动机 (Motivation)这一概念是由伍德沃斯(R. 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一般认为,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由一定动机所引起。引起动机有内外两类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需要经唤醒会产生驱动力,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例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会使人(或动物)产生对水的需要,从而引起唤醒或紧张的驱力状态,促使有机体从事喝水这一行为满足。由此可见,需要可以直接引起动机,从而导致人朝特定目标行动。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需要直接解释人的行为后的动因,而是在需要概念之外引入动机这一概念呢?首先,需要只有处于唤醒状态,才会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而需要的唤醒既可能源于内部刺激,亦可能源于外部刺激,换句话说,仅仅有需要还不一定能导致个体的行动。其次,需要只为行为指明大致的或总的方向,而不规定具体的行动线路。满足同一需要的办法或途径很多,消费者为什么选择这一办法而不选择再来的办法,对此,需要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解释。引进动机概念,正是试图从能量与具体方向两个方面对行为提供更充分的解释。再次,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只引起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而不一定引起某种行为动机。典型的例子是人的体温,虽然人类的体温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变动,但它却能自动调节,以适应高于体温(如洗热水澡)与低于体温(如冬泳)的环境。当然,人体均衡机制的调节幅度也是有限的,当均衡状态被大大地打破且超出了正常的调节幅度时,人体内会自动产生需要恢复均衡的力量,动机也就由此而生。最后,即使缺乏内在的需要,单凭外在的刺激,有时也能引起动机和产生行为。饥而求食固属一般现象,然则无饥饿之感时若遇美味佳肴,也可能会使人顿生一饱口福之动机。
消费者具体购买动机有:
求实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质量、功效,要求一分钱一分货,相对而言,对商品的象征意义,所显示的“个性”,商品的造型与款式等不是特别强调。比如,在选择布料的过程中,当几种布料价格接近时,消费者宁愿选择布幅较宽、质地厚实的布料,而对色彩、是否流行等给予的关注相对较少。
求新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与新颖性,相对而言,产品的耐用性、价格等成为次要的考虑因素。一般而言,在收入水平比较高的人群以及青年群体中,求新的购买动机比较常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上海等地生产的雨伞虽然做工考察、经久耐用,但在国际市场上,却竞争不过中国台湾省、新加坡等地生产的雨伞,原因是后者生产的雨伞虽然内在质量很一般,但款式新颖,造型别致,色彩纷呈,能迎合欧美消费者在雨伞选择上以求新为主的购买动机。
求美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求美动机的核心是讲求赏心悦目,注重商品的美化作用和美化效果,它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等工作的人群中是比较常见的。据一项对近400名各类消费者的调查发现,在购买活动中首先考虑商品美观、漂亮和具有艺术性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 2%,居第一位。而在这中间,大学生和从事教育工作、机关工作及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占80%以上。
求名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名牌、高档商品,借以显示或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形成的购买动机。当前,在一些高收入层、大中学生中,求名购买动机比较明显。求名动机形成的原因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购买名牌商品,除了有显示身份、地位、富有和表现自我等作用以外,还隐含着减少购买风险,简化决策程序和节省购买时间等多方面考虑因素。
求廉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价格低廉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求廉动机的驱使下,消费者选择商品以价格为第一考虑因素。他们宁肯多花体力和精力,多方面了解、比较产品价格差别,选择价格便宜的产品。相对而言,持求廉动机的消费者对商品质量、花色、款式、包装、品牌等不是十分挑剔,而对降价、折让等促销活动怀有较大兴趣。
求便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购买和使用过程中的省时、便利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求便动机支配下,消费者对时间、效率特别重视,对商品本身则不甚挑剔。他们特别关心能否快速方便地买到商品,讨厌过长的候购时间和过低的销售效率,对购买的商品要求携带方便,便于使用和维修。一般而言,造就感比较高,时间机会成本比较大,时间观念比较强的人,更倾向于持有求便的购买动机。
模仿或从众动机: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形成的购买动机。模仿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各种多样。有出于仰慕、钦羡和获得认同而产生的模仿;有由于惧怕风险、保守而产生的模仿;有缺乏主见,随大流或随波逐流而产生的模仿。不管缘于何种原由,持模仿动机的消费者,其购买行为受他人影响比较大。一般而言,普通消费者的模仿对象多是社会名流或其所崇拜、仰慕的偶像。电视广告中经常出现某些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使用某种产品的画面或镜头,目的之一就是要刺激受众的模仿动机,促进产品销售。
好癖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满足个人特殊兴趣、爱好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其核心是为了满足某种嗜好、情趣。具有这种动机的消费者,大多出于生活习惯或个人癖好而购买某些类型的商品。比如,有些人喜爱养花、养鸟、摄影、集邮,有些人爱好收集古玩、古董、古书、古画,还有人好喝酒、饮茶。在好癖动机支配下,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比较理智,比较挑剔,不轻易盲从。
以上我们对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呈现的一些主要购买动机作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购买动机决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的。在有些情况下,一种动机居支配地位,其他动机起辅助作用;在再来一些情况下,可能是再来的动机起主导作用,或者是几种动机一起起作用。因此,在调查、了解和研究过程中,对消费者购买动机切忌作静态和简单的分析。
3.早期动机理论
1)本能说
本能说是解释人类行为的最古老的学说之一。最初的本能理论只不过是人们对所观察到的人类行为予以简单命名或贴上标签而已。例如,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麦道孤(W. McDougall)提出人类具有觅食、性欲、恐惧、憎恶、好奇、好斗、自信等一系列本能。按照本能说的解释,人生来具有特定的、预先程序化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纯属遗传因素所决定;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的行为,均源于本能倾向。换句话说,本能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本能性行为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它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二,凡是同一种属的个体,其行为表现模式完全相同。像密峰将峰巢筑成六角形,蝙蝠倒挂着睡觉,候鸟定期迁徒,都属于本能性行为。人类也有很多本能性行为,如婴儿天生就有对母亲的特殊反应倾向,有对黑暗的恐惧感等等。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本能性行为的价值在于,它能使针对这些行为的特定的营销刺激更具有效性。例如,在广告宣传中以母爱为诉求,可能很容易唤起成年人对某些儿童用品的好感,从而有助于这些产品的销售。
相对于多样、复杂的人类行为,本能性行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许多被视为具有“人类天性”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来加以改变。基于此,现在很少有学者坚持用人的天性或本能作为人类复杂行为后的动因。
2)精神分析说
精神分析说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他的这一学说,在西方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和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后经弗洛姆(E. Fromm)、荣格(G. Jung)、阿德勒(A. Adler)等加以修正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虽然他们各自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在重视对无意识的研究,将无意识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性决定因素这一点上持基本相同的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由三部分构成: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即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为我们所感知的要素或成分。潜意识是指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由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它们为传统习俗所不容,被压抑到意识阈限之下,是人的意识无法知觉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能从潜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与过渡领域。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如果把人的精神比作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之冰山一角;前意识是介于水面的部分,随着海水的起落时隐时显;潜意识则是深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主体,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理解人类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只分析意识和前意识层次是不充分,也是不恰当的,而应当深入到潜意识的层次。
潜意识虽不能被直接感知,但它总是在不停地、积极地活动着,并以各种衍生形式表现自己,梦、过失、冲动性行为、俏皮话、精神病都是通往潜意识的曲径。弗洛伊德特别重视对梦的分析,他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某种变了形的满足。通过对梦的分析或释梦,不仅可以发现潜意识中的各种需要与欲望,而且还极有可能揭示或重现人类祖先的经验和精神活动,因现代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中极可能积淀着人类祖先的经验遗产。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只有相互协调,才能使人有效地与外界环境交往,使人的基本需要与欲望得到满足。反之,会使人处于失常状态,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危及人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弗洛伊德试图透过对本我、自我、超我所构成的人格系统的分析,把握潜意识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证人的本能和欲望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在强调人的动机和行为主要受潜意识本能和欲望驱使的同时,弗洛伊德也给理性思维留有一席之地。他并没有完全否定意识与理智的地位和作用,而把它们视为潜意识心理活动的发展形式。他认为,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对本我潜意识的不断调整,通过超我对自我的作用,使本能欲望在现实交往中得到满足,并使之纳入符合社会理想和良心的范畴,升华为人类生活中较高尚的目标。
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西方学术界迄今仍是毁誉参半。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建立在零散的临床观察基础上的,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实验和经验验证,不少学者对其科学性持怀疑态度。虽然如此,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消费者行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精神分析说认为,人的行为与动机主要由潜意识所支配,因此,研究人的动机,必须深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为此,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动机研究正值鼎盛时期时,发展起了诸如语意联想法、投射法等间接了解消者动机与态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大量运用,应当说与精神分析学说在行为分析领域的渗透和影响存在密切的联系。
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消费者行为是否像弗洛伊德所描绘的那样主要受无意识的支配,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确实有冲动和不理智的时候,消费者的有些行为用完全理性的模式是无法解释的。如果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确实是受无意识驱动的,那么,消费者对自己购买某种商品的真实动机就不一定能清楚地意识到,因而仅仅通过观察消费者行为和询问消费者都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真实购买意图。
3)驱力理论
前面业已指出,本能性行为是一种先天程式化的行为。某些定期迁徒的动物,即使是在不与其同类成员接触的环境下喂养大,仍能够找到其出生地。换句话说,在不经学习的条件下,这些动物凭本能就能找到回家的路线。与此不同,驱力理论假定,人和动物的行为均是受内部能量源的驱动,是经由学习而不是由遗传所引起的。
伯考威茨(L. Berkowitz)在1969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手册》一书中写道:“自从驱力一词最初由伍德沃斯于1918年引入心理学,驱力一直是指促动个体采取行动的内部刺激,这种刺激源于个体的被剥夺感和与被剥夺状态相伴随的机体内某些物质的过剩或匮乏。不管受剥夺的特定性质如何,机经历产生外表的兴奋,如在饥饿时会伴随胃的收缩,由此会推动个体采取行动,直至找到能满足机体内在需要的满足物,剥夺状态才会消除。”处于剥夺状态或匮乏状态的个体必须了解何种物体能满足其特定的内在需要,以及应当采用何种行动才能获得这些满足物。所以,学习在驱力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学习的理论在本书第八章第二节将有详细的讨论,在此,我们仅仅指出其在动机分析中的重要性。
从前面伯考威茨的论述中,对驱力似乎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它是由于个体生理或心理的匮乏状态所引起并促使个体有所行动的促动力量。驱力为个体消除匮乏感或满足其需要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它总是与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衡状态相联系的;驱力的减少,伴随着个体的愉快感和满足感,因此,它是个体所追求的。驱力减少所带来的奖赏效果会导致个体的学习行为,经由学习积累经验,会使个体对哪些满足物和采用何种办法消除其匮乏感有深刻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习惯。所以,驱力理论认为,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学习中建立的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
美国学者霍尔(Hull)提出的E=D·H公式实际上反映了驱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公式中,E声明从事某种活动或某种行为的努力或执着程度,D声明驱力,H声明习惯。霍尔的公式表明,消费者追求某种产品的努力程度将取决于消费者由于匮乏状态而产生的内驱力,以及由观察、学习或亲身历经所获得关于这一产品的消费体验。霍尔特别强调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习惯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他认为,习惯是一种习得体验,如果过去的行为导致好的结果,人们有反复进行这种行为的趋向;过去的行为如果导致不好的结果,人们有回避这种行为的倾向。
驱力理论是建立在体内平衡原理基础上的,当个体因物质和能量失衡产生内在需要时,驱力促使他采取行动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一旦某种行为能有效地消除紧张,该种行为便为个体所习得,从而使个体在下一次面临同样紧张状态时,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反应。然而,驱力理论也不是没有局限的,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缺乏驱力的情况下,有机体仍可能从事某种行为,这一点似乎是驱力理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在并不感到饥饿的情况下,仅仅闻见食物的香味,或听到电视里对美味的描述就可能导致吃喝动机。二是生活中的大量证据表明,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有一种不懈追求外部刺激的倾向,如登山、探险、猎奇等等。这类现象也是驱力理论难以解释的。迄今为止,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发展起了各式各样的理论,其中诱因论和适度兴奋论最具有代表性。由于这些理论是对驱力论的拓展和深化,所以,仍将它们放在驱力论主题下来讨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