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驱力理论,剥夺感或匮乏感越强烈,机体寻求消除这种紧张状态的动机越强烈,因而活动水平越高。然而,很少有试验或研究对此提供支持。一项对老鼠的食物剥夺研究表明,在没有呈现食物的情况下,有食物剥夺和没有食物剥夺的老鼠呈现同样的活动水平;当呈现食物时,前者较后者有更加积极的反应。
4.现代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于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既是一种动机理论,又是一种激励理论。下面对这一理论作一简要介绍。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五种需要是按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组织起来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一个人生理上的迫切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去寻求保障其安全;也只有在基本的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之后,爱与归属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依此类推。马斯洛写道:“假如大部分时间我们都饥肠辘辘,假如我们不断地为干渴所困扰,假如我们连续地受到一个始终迫在眉睫的灾难的威胁,或者,假如所有的人都恨我们,我们就不会要去作曲、发明数学方法、装饰房间或者打扮自己。”
马斯洛并没有说较低层次需要完全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一层次需要,而只是说,人的各种需要存在高低顺序,或者说各种同时出现的需要中存在优势需要。就一般情况而言,只有在更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才会成为优势需要。人作为有欲望的动物,其行为受需要所驱使,但需要什么取决于已经有了什么,只有未被满足的需要才影响人的行为。换句话说,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优势需要,亦不再是行为的决定性力量。
由于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这四类需要多在匮乏情形下产生,并且构成最高层次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因此,这四种需要被合称为基本需要或匮乏需要;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被称为衍生需要或存在需要。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两种错误偏向:一种就是把一切我行我素的行为都理解为自我实现,另一种是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一种健全无缺的状态。其实,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有其特定的含义。他曾经对此作过不少表述,最通俗的说法莫过于这段话:“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宁。人们都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它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地、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提出的许多观点与结论无法在实证水平上予以证实或反驳,其科学性经常受到争论。但正如美国学者列维特(Leavitt)所指出,这一理论的效用在于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有用的思考工具,瑕不掩瑜,其优点似乎总是超过它存在的问题。从消费者行为分析角度看,这一理论对理解消费者行为动机,对于企业针对消费者需要特点制定营销策略,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它提醒我们,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可能是出于各种需要与动机,产品、服务与需要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如果认为消费者购买面包仅仅是为了充饥,那将大错特错。其次,只有低级需要获得充分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更好地得到满足。企业在开发、设计产品时,既应重视产品的核心价值,也应重视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附加价值,因前者可能更多地与消费者的某些基本需要相联系,后者更多地与其高层次需要相联系,用产品的附加功能取代其核心功能是注定要失败的。再次,越是涉及低级需要,人们对需要的满足办法与满足物就越明确,越是涉及高级需要,人们对满足这类需要越不确定。饿了要吃食物,渴了要喝水和饮料,对此,消费者十分明确和清楚。但对如何才能获得别人尊重,如何获得友谊,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对于这一类高级需要如何满足或以何种办法满足,消费者并不完全清楚。这实际上也意味着,越是满足高级需要的产品,企业越有机会和可能创造产品差别。最后,越是高级需要,越难以得到完全满足,原因在于,满足需要的愉快体验中又会产生更高的需要。一听“健力宝”或许已大部分平息了个体由于口渴所产生的不舒适感,而人们对爱、尊重和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几乎是无限的。一位真正的画家不会由于作了一幅好画而就此满足,一位真正的音乐家不会由于作了一首好曲而止步不前。过去的体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入更高境界的起点,促使他们去创作更好、更美的作品。“艺无止境”,消费者需要,尤其是高层次的需要同样没有终极的时候。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对匹兹堡附近一些工商业机构的约200位专业人士作了一次调查。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影响人们对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结果发现,导致对工作满意的因素主要有五个:造就、认可、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责任和发展;导致对工作不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及工作条件等。
赫茨伯格将导致对工作不满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将引起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诸如规章制度、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对人的行为不起激励作用,但这些因素如果得不到保证,就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从而降低工作效率。激励因素,诸如提升、提职、工作上的造就感、个人潜力的发挥等,则能唤起人们的进取心,对人的行为起激励作用。要使人的工效效率提高,仅仅提供保健因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激励因素。一个单位固然要为员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生产、生活条件,但如果这些待遇和条件采用平均分配的办法,不与个人的责任大小、工作业绩或造就挂钩,就只能起一种“保健”作用,起一种减少牢骚和不满的作用,无法激励员工不断进取和努力作出新的成绩。
将赫茨伯格双因素论运用于消费者动机分析,亦具有多重价值与意义。商品的基本功能或为消费者提供的基本利益与价值,实际上可视为保健因素。这类基本的利益和价值如果不具备,就会使消费者不满。比如保温杯发果不能很好的保温,收音机杂音较大,都会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导致对企业的不利宣传,要求退货,赔偿损失,提起法律诉讼等对抗行动。然而,商品具备了某些基本利益和价值,也不一定能保证消费者对其产生满意感。要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形成忠诚感,还需在基本利益或基本价值之外,提供附加价值,比如使产品或商标具有独特的形象,产品的外观、包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等等。因后一类因素才属激励因素,对满足消费者社会层次的需要具有直接意义。
商品的哪些特征、利益具有保健因素的成分,哪些具有激励因素成分,不是因定不变的。比如,在电视机刚发明面市的阶段,能够放出图像并伴有声音就足以促动一些消费者购买了,如果企业的产品还提供一些其他的功能与服务,消费者可能会非常满意。而现阶段,清晰的图像、优质的音响效果几乎成为一种心需。更多的功能,更漂亮的外观,品牌的声誉,以及企业不断创新的形象由于能更多地体现消费者较高层次的需要,因而带有较多的激励成分。再来,品牌所具有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还会因目标市场的不同,因目标消费者生活办法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3)麦克里兰的显示性需要理论
美国学者麦克里兰(McClelland)提出的显示性需要理论侧重分析环境或社会学习对需要的影响,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习得性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尽管社会因素对个体如何满足其需要有重要作用,但就其本质而言,这些需要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与此不同,麦克里兰特别强调需要从文化中的习得性,所以,他的理论与学习、人格概念有着紧密联系。
麦克里兰特别关注以下三项需要,即造就需要、亲和需要、权力需要。
所谓造就需要,是指人们愿意承担责任,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需要。具有高造就动机的人,一般设置中等程度的目标,并具有冒险精神,而且更希望有行为绩效的反馈。例如,具有高造就动机的购买代理商可能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设法降低购买品价格,而造就动机较低的代理商通常只是被动接受货品出售方的标准报价。
亲和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要求与其他人交往和亲近的需要。获得别人的关心,获得友谊、爱情,获得别人的支持、认可与合作,均可视为亲和需要。亲和需要很大程度上是经由学习形成的:个人目标实现遇到困难时,学到求人帮助;遇到危险情境时,学到求人保护;对事物不了解时,学到求人指导。具有高亲和动机的人,特别关心人际关系的质量,友谊和人际关系往往先于完成某项任务或取得某项造就。高亲和动机的消费者,比较注重同事、朋友对自己购买行为的评价,因此,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权力需要是指个体希望获得权力、权威,试图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倾向。麦克里兰发现,凡是对工作造就动机高的人均无领袖欲。换言之,造就需要和权力需要是彼此不同的两种需要。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兴趣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在强烈的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有两种类型:个人化权力动机与社会化权力动机。前者出于为已之目的,后者出于为人或为公之目的。麦克里兰认为,权力可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负面方向,强调支配和服从;二是正面方向,强调劝说和激励.
一些研究人员对麦克里兰的理论作了实证调查,其中一项研究发现,具有高造就动机的男性更多地购买诸如滑冰器具、游艇之类的室外运动产品,具有高造就动机的女性较低造就动机者更多地购买镇痛片、口腔清洗剂等产品。还有一些研究发现,高造就动机的男性喜欢从专卖店购买服装;高造就动机者更多地购买室外运动产品,较少购买流行与新潮服装,对高档、豪华轿车则不以为然;造就动机居于中游水平的人中,抽烟者的比例很高。再来,女性高、低造就动机者在某些产品的购买时机上存在明显差别。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