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
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
萌芽时期。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 、“以德配天”的思想 。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
诸子前哲学。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诸子哲学。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围绕着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以及名实、礼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论辩,学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使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春秋末年,孔子摆脱了夏、殷、西周时期文化中浓重的宗教膜拜成分,提出了他的天命观和以此天命观为基础的儒学。在孔子看来,人是有主观自觉的,并且有一种意志力,当经由自觉达到作为外部规范的“礼”之后,顺应天命的“仁”也就取得了,但是,自觉和外部规范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强迫,在孔子的天人关系中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仁自身有什么条件使得顺应天命的仁可以达到?孔子儒学中强烈的先天道德观有待克服,否则,仁将不具有普遍性,这种学说面临这样的命运,要么从逻辑上得到补充,要么就终将遇到质疑。文学|虚拟文学|武侠奇战国时期的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 上》),在继续主张内省的基础上发拓人性,并试图从此出发去解释天人关系和社会历史;这就是从内在性的角度给由孔子创发的儒家学说以理论保证。在孔子哲学中,也曾强调过人的主观自觉,但是和孟子的理论比起来,在两种自觉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自觉的对象是灌输进来的(与其教化思想正相吻合),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外在形象,而孟子的内省却给出了一个重要的、可作为外部成仁条件的内在因素:善端。这样,在这种哲学的发展中,孔子的社会学说的理想得到了一个先验人类学的保证。
作为百家争鸣的总结者,荀子的学说实际上是在第一次界说:“天”的基础上彻底规范孔子的礼教学说,当然,这要加上对法的遵从,以从上而下地保证礼在必要时被强制实行。荀子是如何定制“天”的含义的呢?“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其功,天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从孔子至荀子,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完成了的转变:本体论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向心理–––社会学的唯物主义的转变;由不加界说的、空泛的本质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转变,由外在型社会学向内的型社会学的转变;最后,由神话性论断向客观发生学分析的转变。在中国文化的早期,这种理性生长无疑在很多方面决定着中国文化以后的方向;同时,它还迫使我们注意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同一个文化传统中,思想的发展是具有联贯性的,它并且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正是以这种理性生命的延续为标志,向宇宙表明自身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