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护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解释】1、
道士或
巫师等所画的符或念过咒的物件,迷信的人认为随身佩戴,可以驱邪免灾。
2、比喻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的人或事物。(据《现代汉语词典》)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战战兢兢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典故】传灯录曰:‘耽原为惠忠国师侍者,云须要觅个护身符子。异日携篮入方丈。国师曰:篮里有甚么物?曰青梅。曰何用?曰供养。’陆游诗曰:‘求僧疏搭袈裟展,钵盂却要护身符。’谓度牒也。今谓恃势藐法者所托庇之人。曰护身符。又西藏新志中曰:‘藏民均带
护符于身,以丝束经典一页,或置之金属小匣,藏之怀中。旅人以马及金刚系犬两种画品为护符。遇猛犬时,携金刚系犬图,可免,或遇暴风雨时,飞散画马之纸可免。另有咒语,又民家中更藏有护符。以佛像之衣服,或所持孔雀羽,包以魔纸,缠以毛线(以狗毛山羊毛或羊毛捻成),更以鼷鼠皮包其全部,谓可祈家兴隆云。’
护身符相关说明
护身之灵符。又作护符、神符、灵符、秘符。即书写佛、菩萨、诸天、鬼神等之形像、种子、真言之符札。将之置于贴身处,或吞食,可蒙各尊之加持护念,故有此名。符之种类极多,依祈愿之意趣而有各种差别;而其作用亦多,可除厄难、水难、火难及安产等。
符咒为打通天地能量场,沟通灵界信息的载体,其特殊性要求绘符之人须具备一定的道行功力;符上须加盖法师印章,法师印章由特殊材质制成,经亲传上师祭炼秘传;绘符之时还须配合秘咒,这样绘出的符才具备法力和功效。正所谓“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
道教的护身符多为诸天、鬼神等之形像、种子、真言之符札。
玄真子大师为武当榔梅道派唯一传人,数年勤修,道行高深,其符法注入天、地、人、神的信息,具有调动灵界的力量。假尺寸之纸号令鬼神,鬼神不得不听,可令天下信众万般疾苦得以解除,千种愿望得以达成。时下网络上的符咒大多为临摹或仿制的赝品,更有甚者用印刷品代替,无任何法力功效,请广大信众切勿贪图便宜,因小失大。
护身符是一种特殊的用品,依凭它的力量来保护人的身体性命。类似的物品在藏族社会中有多种,有些也很难以“护身符”三个字所概括,只是意义上相近罢了。
种类
A宝石类
藏族社会中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尤其是在
藏族聚居的农区或牧区)一些稀有的宝石具有多种特殊的功效,其中就包括护身避邪,即佩带此类宝石使妖魔鬼怪不能入侵,防止妖魔作祟所带来的危害,如某些较奇特的疾病。一种叫“斯”的宝石,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民间流传着有关此物的神秘传说。时至今日,“斯”在社会中受到的重视,其价格的昂贵,神秘主义的作用,令人称奇!以至于伪造品泛滥。《藏汉大辞典》中释“斯”为:“亚
玛瑙,猫睛石。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珠。宝石纹理有‘无睛’、‘长条’及‘有睛’三类。入药能治脑溢血。”这时汉文释辞,藏文释文与此略有不同:“#”查汉文《辞海》,不见有亚玛瑙辞条,只有“玛瑙”(不写为玛脑),而玛瑙与猫睛石不是一类。斯与我们通常可见的做成手饰的“猫睛石”(绿色而具光彩变化如猫睛)又有区别,因此,对“斯”尚缺乏科学的鉴定及归类。“斯”的种类据说有红、白、黄、花、灰几种,其中“红色”尤为罕见,为稀世之珍,较多的是黑白相间色。
藏医认为“斯”入药能治脑溢血病,而脑溢血藏族传认为是凶曜罗睺罗散布的病。凶曜罗睺罗自然也可归到理应避开的“妖魔”之类,而佩带“斯”也有避邪防病的含义。
此外,玛瑙、翡翠、松耳石、金、银、红蓝宝石等皆被赋予避邪的功用。
这种认为稀有珍宝会避邪的观念由来已久,原始时代的人类(比如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类似的观念并付之于实践,又被当代人类学者归为“灵物崇拜”。这些珍宝兼有二种功能,一是作为人体的装饰,根据各自的审美观点和观念加工成各种饰物,一是这种珍宝本身又被认为具有神奇功效,对于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阻止那些神秘力量的侵害。对于原始时代的人来说,这二种功能是合二为一的,很难说有明确的划分。藏族社会中对人体装饰品也有类似的看法,于式玉在《拉卜楞红教喇嘛的现状、起源与各种象征》中云:“他们身上的手镯、
戒指、耳环之类,他们相信,凡带这些东西的地方,都是人的命穴,邪恶不净可从此入,危害身体,如果戴上这些东西,能将命道遮断,邪进不来,命也出不去。”(见《新西北》1942年5卷)就当代藏族社会来说,世俗社会中宝石类的装饰价值、审美观点远远高于原来认为的避邪作用,或者说人们对此已经淡忘了许多,或者仅仅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中。
B雷石类
藏语称“托架”,译为
天铁或雷石,藏族传统解释为打雷时降下来的铁块,埋藏地下,长期不锈,呈现各种形色。人们如果找到此类物,可以做护身符用,有避邪功用。藏医也用此入药,据说可治中风一类的疾病。当代学者认为这些所谓霹雳铁大都属于早期人类的遗物,包括箭镞、各种形状的小块铜、铁,以及海洋生物的化石。但是从霹雳铁的名称看,可能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属于陨石碎片。
意大利著名学者图齐在《西藏考古》中收集有不少托架,大都是先民的金属饰件。这些饰物,为远古的高原游牧民族所用,有三角形、圆形、十字形等几何图形,及动物图形等。各地托架形态各异,但又有相似的风格,属于工艺装饰品。对此可以推想,远古的游牧民族使用这些金属饰品时,除了实用、美观外,也含有一种宗教意义,即佩带这些物件,同样有护身的功效。这与早期人类对人体装饰物所赋予的功用是一脉相承的,并传至后世的藏族社会。而对后世的藏族社会来说,这些饰物因出自于地底下,造型奇巧,又特别稀少,自然受到人们的珍爱,并加以神化,或说是打雷时掉下来的,或说是天神交战时遗落人间的。“托架”的存在迎合了古朴的心理需求。成为“神圣事物”而受到重视。人们很难将其看做是具体的装饰用品,更多的是神秘性思维,以及物以稀为贵的思想。
C绘面
古代的许多民族、部落都有彩色绘面的习俗,美洲的印第安人、澳洲的土著人中尤为盛行。绘面的内容千姿百态,也各有功用和目的,但防身护身是其主要宗旨。青藏高原上的早期居民亦有类似的习惯,《北史》(卷九十七)载女国“男女皆以彩色涂面,而一日中或数度变改之。”而东女国“以青涂面”(《新唐书·东女国传》),吐蕃以“赭涂面为好”(《新唐书·吐蕃传》),“居父母丧,……黛面……”。(同上)藏文历史著作中常称本民族的“红脸者”,家乡为“红脸者的地方”,皆源于赭面的习尚。彩色涂面的习惯在藏族社会中延续了很长时间,直至今日,有些边远地方仍有此习惯。
当今藏族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是带婴幼儿外出时(尤其在夜间),用锅底的灰或灶灰在鼻子上涂一条黑线,认为依此可避邪,保护婴幼儿不受妖魔鬼怪之类的伤害。为什么画一条黑线就能避邪呢?这藏族早期社会即佛教尚未成为主要信仰之前的遗俗,同吐蕃人民居丧期间“黛”(青黑色的颜料)涂面的习俗相近似,是一种伪装,不让邪魔势力辨认出真面目。黑色本身在藏族社会解释为一种不祥的、伤感的或者有时还认为是代表邪恶的色彩,也常用于镇魔的仪式中。之所以涂在婴幼儿身上,是因他们的生命力不够强盛,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藏族社会,孩子带护身符是一种普遍现象。
绘制
这里所谓的护身符在藏语中称“#”,意为“护轮”,《藏汉大辞典》释为:“佛教密宗以药物、咒语、观想等构成能防灾难的保护圈。”此处的护轮即为“咒语”等构成的神秘图案——真正的“符”。这也是最常见的护身符,其图案的构成及象征意义的颇是复杂,体现着佛教密宗文化与中原周易文化间的交融,具有浓厚的神秘文化色彩。
a符的绘制
据藏文文献《文殊菩萨能轮除一切过患所不可缺少的窃诀宝镜》(题目意译)所载,其具体的绘制法是这样的,首先在干净的布或者白纸上绘出中心和七个圆圈,其中中央图案绘为九格,于九格的中间方格内写“#”在此字下方和周围的方格内为九宫数字。接着在此外侧之第一圆圈内填写咒语“#”,及带护身符者的愿望(即带此护身符的主要目的)。第二圆圈内绘八瓣莲花,其中又从南起绘八卦图形,如果不熟悉八卦图形,就填写八卦的名称。第三圆圈内绘十二属相,即南方为马蛇,西南为羊,西面为猴鸡,西北为狗,北方为猪鼠,东北为牛,东面为虎兔,东南为龙,或者写十二属相的名称亦可。第四圆圈内的八瓣莲花上,东边写“#”南边写“#”,西边写“#”,北边写“#”四边的相间处写“#”。第五圆圈内写星、曜、土地神等的咒语。第六圆圈内同样填写咒语。第七圆圈内写咒语与第一圆圈相同的祈愿语。在第七圆圈的外侧绘仰卧乌龟,其头朝南,头顶绘火山,东面绘树木,其西边绘世或镰刀形,乌龟尾处绘水纹,四肢处绘文形图案,内有“#”字。
其中八卦的排列方位不同于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方位)与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方位),现排列如下,可资比较:
*护身符中的八卦位如果从外向内看则西为巽,东为兑,东北为震,西南为艮,余四卦从内外观之皆同。因此护身符中八卦的序位无论从内外观之,皆于著名的先后天序位有差异,相对而言,略接近于所谓的文王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间的主要不同处在坤卦、巽卦和震卦,护身符中将巽卦置以东,似与图中五行相配有关,因巽卦象征风、木,而护身符中于东绘树木。另护身符中八卦的排列特点是两个相反的卦象互相对应,即离与坎,巽与兑,震与艮,乾与坤。如此看来,护身符中八卦的序位是有其自身的含义,而非是随意的排列。
护身符中于四面方位分别绘有火山、树木、刀和水纹,分别象征火、木、金、水四种,中央为土。五行的方位与中国传统五行方位一致。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对于该书的作者、时代众说纷纭),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五行之说对于藏族文化影响也颇大,尤其在藏族传统的历算、医学、占卜等方面所广泛运用,至今如此。
在印刷的护身符中的九宫图里没有填写数字,留在进一步制作时填写。一般藏族九宫图中的数字填写与内地九宫图一模一样,即为:
4 9 2
3 5 7
8 1 6
九宫的起源颇为复杂,常与所谓的“河图洛书”相联,即九宫源与“河图洛书”。《易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然河图洛书的具体内容历来没有定论,争议颇大。宋朝时期分为两家,即蔡元定的河图与洛书、刘牧的河图与洛书。刘牧所主张的与蔡元定正好相反,即蔡元定的河图为刘牧的洛书,蔡元定的洛书即刘牧的河图。藏族地区的九宫图与蔡元定的洛书,刘牧的河图相同,数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书之,皆十五。”而根据远古传说,伏羲时代,有一神奇龙马出自于黄河,背负‘河图’,又有神龟出自洛水,背上有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上的阴阳点而画八卦。而藏族的护身符绘于龟背上,则定是依据“龟背洛书”之说。藏文汉历著作中,有世间一切形成于乌龟之说。伏羲依河图洛书造八卦之说,多为当代学人所弃,而藏族传统仍奉行此说,故藏族文化中“八卦九宫”密不可分,常做为一个整体出现于历算、占卜、祭祀等文献之中。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流派镜史》中对河图与洛书的传说都有记述,只是洛书的说法不同于我们上面所述的故事,言是夏禹所得。当然,这非是作者自创,而是他在中原时别人讲述给他的。因此清朝时期,藏族学者亦对中原学界中有河图洛书八卦《周易》等方面的争议有所了解。但在历算、医学、、宗教仪轨等中使用八卦九宫时,只注重其实用、象征性,而很少顾及源流之类的学术见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