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公正
批判地思考必须考虑对立观点的力量与弱点;想像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以便真诚地理解他们;克服带着我们的直接感知或长期存在的思想或信念来认识真理的那种自我中心倾向。这个特性与正确重构他人的观点和推理,
根据他人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前提、假设和理念进行推理的能力相关联。世界由许多具有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的社群和人们组成。如果人们仅仅从美国人、日本人或
俄罗斯人的立场来思考,那他们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世界。此外,批判性思维者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影响他人,因此要从他人的视角来考虑自己的行为。
敢于怀疑。保持开方的头脑。政客和广告商都会千方百计地试图说服你,甚至某些媒体和教科书的研究报告也难免有失偏颇。把感于怀疑纳入你的个人信条。这样你是否会发现,自己有一些态度和信仰也会是那么
肤浅的、甚至是毫无根据的呢?记住,在亲自验明查实之前,请不要随便相信某种
真理。
校验术语的定义。对于某些术语,我们以一种方式对其定义也许是正确的,但换一种方式后,这种定义就不一定正确了。来看这样一段论述“提前教育计划提高了儿童的智商。”这句话正确与否依赖于对“智商”定义。(在本书的后续章节中,你将发现“智商”有专门的定义,与智力并不完全相同。)检验假设或论据前提。考虑下面一句论述:没有人可以通过潜心研究动物了解人类的一切。这句话的一个前提之一似乎就是,人类不是动物。当然,我们也是动物。(难道你想做
植物吗?)
谨慎地从证据中得出结论。长久以来,研究表明大多数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经过治疗病情都有所改善。因而一般人说来,人们会认为是心理治疗发挥了功效。而40多年前,一位名叫
汉斯·艾森克(HansEysenck)的心理学家却指出,绝大多数未曾接受心理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病情也在好转。于是,这个问题转变为,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是否比未接受这类治疗的人,病情好转得更为明显。为此,最近一项关于心理治疗有效性的研究,将心理治疗的疗效,与通过其它科技手段治疗或者根本不接受
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切记对所谓的逸闻轶事保持高度的怀疑。当听到“我知道有个人,他.......”这些话时,问问自己,将这一种个人经验报告作为证据,会满意吗?
注意对研究证据的选择性解释。喝酒是否会导致攻击性行为?我的报告显示,有证据表明两者有“显而易见”的联系,或者说
饮酒与攻击性“相关”。例如,很多暴力犯罪的罪犯都有饮酒史。但朗(Lang)和他的同事的实验又说明了什么?有证据表明饮酒导致攻击性行为吗?其它因素,如性别、年龄、或者意愿等,是否也与饮酒和攻击性行为有关呢?
不要过分简化。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遗传与环境影响复杂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同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心理治疗对那些心理疾病患者是否有效?宽泛的回答这个问题——简单地说“是”或“不是”——也许过于简单。更值得去问的问题是,
使用哪些心理治疗方法,对谁进行的治疗,或对哪种问题最有效?
不要过分泛化。考虑这句话,没有人可以通过潜心研究动物而了解人类的一切。事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吗?是不是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也能得到关于人类的某种信息呢?仅通过对人类的研究,你又更可能了解哪些事情呢?
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种怀疑的态度和一种对证据的渴求,并不仅仅只是在学术界有用,在生活的每个领域中,他都是有价值的。当电视广告轰炸你时,要敢于怀疑;当政治目标席卷你时,要敢于怀疑;当在超市的招贴小报,看见最新的封面上报道
猫王和
UFO时,要敢于
怀疑。多少次你听到“研究表明......”?也许这些说服是可信的,但问问你自己:是谁在进行这些研究?这些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是中立的吗,还是他们对某些结构过于偏爱?
心理学家观察行为,进行研究,或是向患者建议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时,他们遵循的就是这些原则。也许这些原则也会帮助你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