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天干地支”文字最早的文献:
|
浏览次数:1831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花费会员币:0 | 添加时间:2010-5-21 6:47:03 | 提交会员:admin |
|
出现“天干地支”文字最早的文献:
1、据史料载:黄帝的史官“仓颉造书两卷,隋乱时失于兵火,现存只有二十八字”。陕西白水仓颉庙内有一块《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这二十八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2、《虞夏书·益稷》记禹云:“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
3、夏朝后期和商朝的王命名用天干。甲骨文卜辞大量出现干支记日,而且有六十甲子表。
二、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
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
另一版本:
“玄黄骑上混沌兽,看见一个女佳人。老祖便把仙女问,一人独坐为何因?仙女一听着一惊,指着身边两圆物,试问玄黄可知情。玄黄上前仔细看,圆物两个大小分,内装二十二个人,大的装的是男子,弟兄一共十个人,小的装的是女子;姊妹合共十二人。玄黄对着肉球念,念着灵章咒语文,一声响声震耳鸣,肉珠顷刻两离分,十个男子十二女,齐在女娲面前行,个个招手笑吟吟。女娲一一取下名,分为天干地支神。十个男儿为天干,排定甲乙和丙丁,戊已庚辛又壬癸;地支属于十二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皆为名。天干为男又为阳,地支为女又为阴,配合阴阳成夫妻,从此才有世上人。”
三、《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这里的羲和指尧时掌天文的最高官吏。
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说成是女娲的十个男孩和十二个女孩。而女娲是伏羲的妻子,《山海经》里十日的母亲是羲和,十二月的母亲是常羲。根据《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的记载,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羲和是古代的天文学家。
四、从十日与十二月到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演化:
秦朝以前的周朝把十天干称十日,把十二地支称十二岁,十二月,十二辰。《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东汉班固著《白虎通义》:“甲乙者幹也,子丑者枝也”
三国时魏人张揖撰《广雅?释天》:“甲乙为榦,榦者日之神也;寅卯为枝,枝者月之灵也”。
(简体字:“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为枝,枝者月之灵也。”)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
《广雅》所用“榦”以木为部首,本指树木的主干,幹、干均为假借;支、枝的意思都是植物主干分出的枝条。
五、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演化线索总结:
十日——十阳——十幹——十干;
十二月——十二阴——十二枝——十二支。
这就是干支名称的由来。
六、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起源的考古证据(兼述中国文字演化史):
1、甲骨文证据:在甲骨卜辞中,如何记载占卜的情况,都有一套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也叫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叙辞是记载占卜的时间(干支日)和占卜的人(王或贞人);命辞是要卜问的事项;占辞是占卜后根据卜兆作出的吉凶判断;验辞是补记的事情结果,或对占卜情况是否应验的记录。 以干支记日的六十甲子在卜辞中完整运用,历法上已将一月分为三十天,一年分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闰月称十三月。
由于考古发现的甲骨卜辞多是商朝后期的,所以距今有3000多年。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
2、十几年来,山东潍坊市文史作家邓华在收藏古玩的同时,自驾车跑遍了潍河、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至淄河流域(古青州辖地),先后搜集到七八十块各种不同材质(胛骨、肋骨、杂骨、动物头盖骨、象牙、鹿角、贝壳)带契刻文字的甲骨。为慎重起见,他从中选出三十六块已硅化的甲骨,进行研究论证后认为:这三十六块甲骨,分别是商前期、夏朝,甚至是龙山文化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甲骨初文,距今有4000至5000年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文字。从而使我国甲骨文字的历史由安阳殷商晚期的3000多年提前到5000年以上。
3、贵州水书《连山易》的发现意味着夏代文化穿越4000多年重见天日。 由江苏省一民间收藏家提供和水家学会会员潘永会从夏陶符号网上下载的夏陶24个符号,经聘请水书先生潘玉山、蒙熙能等共同破译,现不仅能全部识读、解释,还在馆藏水书中找到了22个完全相同的符号。水书或成为翻译中国4000年以前古老文字的活字典。
4、中原地区在6000多年前的半坡仰韶遗址陶器上发现几十个“Ⅰ”、“Ⅱ”、“ⅴ”、“↙”、“Ο”、“∏”、“△”、“〗”、“〥”等刻画符号,古文字界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先驱。随后类似的符号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长江两岸的大溪口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山西陶寺文化遗址等都有发现、但都没有超过6000年。
另据报道,考古人员距今6000—6500年甘肃大地湾二期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一些神秘符号,并说是中国最早的可能有文字意义的符号。
5、据贺刚介绍在高庙上层文化和高庙文化中都发现一些神秘符号。笔者在观摩高庙遗址出土距今7000—7500年的一些陶片上发现有“火”、“⊙”、“井”、“圭”、“▽”等符号,其中“⊙”与甲骨文的“日”字一模一样。这些符号比甘肃大地湾遗址的文字符号往前推了上千年。
高庙文化遗址一个石雕人面上有“月 ”、“干 ”、“母 ”三个符号笔划苍劲有力且连在一起,应该是一组成熟的表意文字,初步认作“月(神)干母”三个字。破译夏虚符号的两位水书先生:一位是荔波县甲良镇金华村中寨组现年55岁的潘宠宪先生,一位是荔波县甲良镇甲新村66岁的潘玉山先生。两先生辩认的结果一致:“ 月”是“卯”字,“干 ”是“午”字,“ 母”是“申”字。
(见:借助贵州“水书”破译湖南考古“神秘符号” 阳国胜|文 )
由此,地支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7000—7500年前。
贵州水书或成为翻译中国4000年前到7000年以前古老文字的活字典。汉字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如楷书(繁体字)经历了2000年而不变,简体汉字不过刚刚使用了50年,目前香港和台湾仍然在使用着繁体字。我们夏朝以前的3000年到夏朝的470年文字演化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当代掌握夏文化的水族先生之所以能识别7000年前古文字的缘故。[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