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影响太深远了,“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南京今天的荣耀,首先应该感谢诸葛亮。如果不是他的吉言,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东吴国,或许就不会定都于此,而在武昌。南京的“帝都”景象或许只是一场梦,即使不是梦,或许也要推迟若干年,或若干世纪。
南京“风水八字”玄机
“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结合当年南京的地理条件,前面的“八字”可以这样来理解,江东秣陵这个地方,东面的钟山蜿蜒而来,状似蟠龙;西边的石头城(清凉山)临江而立,形似猛虎;后“五字”则是结论:真是帝王创立霸业的好地方啊。
南京的“风水八字”,换一种方式表达,就是襟江带湖,形胜之区,可以此地为根本,经营四方。
诸葛亮看南京风水,运用的是什么手法?现在无法弄清,但与后来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所创造的“峦头派”相法,十分相似。
杨筠松看风水最基本的手法是看地形,观山势,即所谓“形势派”,也叫“峦头派”。基本秘诀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十二字”已为人们所熟悉,即古代风水中的“四灵”说。
后来,孙权相信了诸葛亮南京是“帝王之宅”的话,刘备又作了动员,孙权动心了,与自己的谋士张纮合计一番后,遂将都城从武昌迁至秣陵,次年易秣陵为“建业”,意思是在此建立帝业,大展鸿图。
刘备怎么也说起了南京的风水好?原来,刘备也为南京看过风水。
据《建康实录·太祖下》(卷二)引《江表传》,汉建安中,刘备有一次顺江去京口(今镇江)途中,路过南京时特地上了岸,并“夜宿秣陵”。他觉得南京真是个好地方,山美水秀,这才有他劝孙权迁都之事。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南京一度还是南宋的都城,在公元1129至1138年间。对诸葛亮提出的“风水八字”,南宋政治家、词人陈亮(号“龙川”)曾观察过南京风水,在给宋孝宗赵眘(shèn)的“万言书”中,他作了这样的理解:
臣尝登石城钟阜而望,今城直在沙觜之傍耳。钟阜之支陇隐隐而下,今行宫据其平处以临城市,城之前则逼山而斗绝焉。此必后世之读山经而相宅者之所定,江南李氏之所为,非有据高临下以乘王气而用之意也。本朝以至仁平天下,不恃险以为固,而与天下共守之,故因而不废耳。臣尝问之钟阜之僧,亦能言台城在钟阜之侧,大司马门当在今马军新营之傍耳。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元武湖(今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青溪以为阻,是以王气可乘而运动如意。若如今城,则费侯景数日之力耳。曹彬之登长干,兀术之上雨花台,皆俯瞰城市,虽一飞鸟不能逃也。(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辩建业》卷五引)。
南京的风水胜过西安、洛阳等古都,惟北京可望其项背。清乾隆皇帝下诏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引明代《杨文敏集》称:“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莫过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于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与臣僚讨论建都地址,虽然心有迁都念头,图慕北京和关中,但讨论到最后,他还是认为南京风水好。据《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载,朱元璋说了这样的话:“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
《重刊江宁府志·古迹》(卷八)引《舆地志》,重新定义了南京风水:“右环大江,左枕崇岗,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此语把风水玄机说得一清二楚,淋漓尽致。
建都南京王朝“短命”玄机
南京虽然是“帝王之宅”,但似乎并不能保证国运长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