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告诉孙权,秣陵的“王气”并未被镇压掉,“今据所见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会,今宜为都邑也。”
在迁都前,民间还出现了两首歌谣,一首是:“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就武昌居。”另一首出现于孙家的发祥地苏州,“黄金车,班兰耳,闿昌门,出天子。”
孙权觉得,这些都应该是迁都的天意。于是,孙权在公元229年“秋七月(《三国志》记载是秋九月),乃迁建业,以陆逊为上将军,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
后来,刘备听说孙权迁都后,还调侃了一句,“智者意同”。这话与人们常说的“英雄所见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孙权迁都建业是影响南京历史的重大事件,他在此建造了南京第一座都城。
据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载,此城“北依鸡笼山、覆舟山,周围二十里十九步”,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是仿东汉洛阳、北魏邺城城制,规划而建。城墙为土筑,门用竹篱制作。
孙皓挖凿深沟“泄王气”
吴国龙椅转到孙皓的屁股下面,是公元264年。孙皓的前任是吴国第三位皇帝景帝孙休,孙休30岁时病死。病重时孙休就不能说话,幸好还能写字表达。有学者推测,正值壮年的孙休,可能是服食壮阳药过量,中毒而死的。
孙休死后,大权在握的张布等人迎立孙休的侄子、孙和的儿子“乌程侯”孙皓。此时,司马炎的势力已不可一世,在孙皓当皇帝的次年,即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建晋。此后,日益强大的西晋对吴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孙皓这个皇帝当的并不顺意,他唯恐孙氏天下被别人取代,所以对“王气”很敏感。
可能是觉得南京孙氏“王气”转移了,孙皓初当皇帝便有迁都的想法,正好西陵督步阐上奏此事,孙皓准了,于是甘露元年十一月,便将都城从建业回迁至当初的吴国都城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百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但不久建业就乱了,一年后孙皓只得又迁回建业。
巧合的是,这之后有道士说,城东北郊出现了一股“王气”,起于甘宁墓。孙皓一听,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但如何泄掉这股“王气”却不能随便来,因为这是吴开国功臣甘宁的墓,如果是一般人,挖掉就是了。
于是道士献出招术,在墓后挖一条深沟,就能从地下将这股王气泄掉。此沟要挖得直直的,通向江边,不能改向,也不能弯曲,方便直泄。孙皓这一挖形成了一条水沟,即今日尚存的南京城北的直渎河。
此事见于晋人伏滔的《北征记》(《景定建康志》转引),原文如下--
吴将甘宁墓地此,或言墓有王气,孙皓恶之,乃凿其后为直渎。
挖沟遭“鬼”怨
吴国似乎有“挖沟”的传统--
赤乌三年(公元240年)十二月,孙权使左右侍御史郗俭,监凿城南的一条新河,此河自秦淮到仓城,名“运渎”。
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五月,太子孙登病死。这年十一月,孙权下诏,再挖凿一条河,此即青渠,又名青溪。再在城北开凿潮沟(南朝时陈后主易名“珍珠河”)一条,将水道连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