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王气”法术二:鞭打灵山
秦始皇的术士为何选择在方山这个地方下手?这其中是有风水方面的原因的。
方山,又名天印山,是南京南郊的一座奇山,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此山位于今江宁区东山镇南部的秦淮河畔,是南京五大风水宝地之一,四周历代墓葬众多。山体呈方形,孤耸绝立,顶平似削,故名方山;又因其四角方正,宛如一枚天工所作石玺,故称“天印山”。
“玺”是秦以后皇帝印章的专称,与皇帝自称为“朕”一样,独此一份。方山上还有“龙眼”,即“八卦泉”一处,此泉水不受天旱的影响,常年汩汩不断。更奇的是,方山以外的地方都是黑土,唯有此山脚周围是红土,有人称是散落的印泥。
如今到方山风景区,游人可能会听到这样的传说:有一天,玉皇大帝把玩自己的金印。一不小心,金印掉到脚下,落下凡尘。不偏不倚正掉在今天的方山这个方位上,化为一座大山。后来,玉皇大帝派殿前侍卫青龙、黄龙下凡,护守此山,于是方山东西又形成了青龙、黄龙二山。
因此,方山又是一座“灵山”。秦始皇泄了地气后,还恐断得不彻底,又用神鞭,抽打这座灵山,这是秦始皇“镇王气”的第二招法术。
秦始皇希望把山根抽断,但鞭子挥落处不是要害,山根未断,却把方山齐腰抽断。上半截向东南飞去30多里,落入湖中,山呈赤色,此即今“赤山”。还有几块,较大的落到10里外,形成了今东山镇上的“土山”;较小的形成了“竹山”。另外1946年3月17日,国民党大特务戴笠坠机的岱山,传说也是这次事件中形成的(戴笠坠机一事详见本书“陵墓传奇·民国第一特务墓--戴笠墓”一章)。
青龙、黄龙二山本连在一起,靠近方山,也让秦始皇用鞭子抽断了,形成了“半边山”(青龙山俗名),青龙的眼也伤了,一直不断流泪,形成了后来蒋介石与宋美龄喜欢沐浴的“汤山温泉”。
很显然,这是民间传说。方山及其周边地貌的形成,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结果,哪是一个秦始皇所为?但从中却透露出,当年秦始皇确实可能到过方山“镇天子气”。
“镇王气”法术三:易名糟蹋
秦始皇凿断南京“天子气”后,为永绝后患,让人们忘记这个地方,又改楚威王的金陵为“秣陵”。
秣陵是什么意思,这对南京来讲可是不太光彩的一个曾用名,这是秦始皇“镇王气”的第三招法术--易名糟蹋、侮辱之,以降低南京的名望。
有个成语叫“秣马厉兵”,意思是打仗前喂饱马匹,磨快兵器。秣陵,在秦始皇的眼里,就是他喂马的地方。此招甚为歹毒,人为破坏后,又让牲畜来糟蹋南京这块本有天子气的风水宝地。如今江苏一带仍有牧马习惯,南宋奸相秦桧死后,其墓地也被后人拿来放马羊,以作践他。
秦将秣陵置于鄣郡辖下,后有“秣陵关”、“秣陵桥”。到西汉时,秣陵属郡。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江都王刘缠为秣陵侯。
但是秦始皇的一番苦心用错了地方,在镇了南京的“天子气”之后不久,就病死于东游途中,魂丧外域,他的秦帝国在其死后三年便轰然倒下。
但是南京的帝王气根本未让秦始皇断掉,到汉时便有术士称,“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果然,此后不到500年,南京就出了第一位皇帝。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不久即迁都于南京--东吴大帝由此诞生。
再后,司马睿来到南京。当时有术士发现,东郊的蒋山上常有紫云出现,有会望气者告诉他,这是江东“犹有帝王气”。正好当时有“五马游席江,一马化为龙”的传言,公元317年,司马睿很高兴地在南京当了皇帝,开创了在南京建都时间最长的朝代--东晋。
在刘邦老家挖沟埋剑断“龙脉”
秦始皇制造的风水事件远远不止这一起,只不过以断“东南天子气”最为著名罢了。
在东游外巡过程中,秦始皇都要带着善于着望、堪舆的术士,到哪都首先察看地理,弄清风水。传说秦始皇巡游到彭城(今徐州)丰邑一带时,术士发现这里有“水龙之势”,于是秦始皇令人挖沟埋剑以断“龙脉”。
[1]